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
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编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
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
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
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
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
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
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
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 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
即下式:ⅱa 1600c+400v+240m+160m=2400 ⅱb 400c+100v+60m+40m=600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
“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
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
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
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
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
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
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
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
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
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
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
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
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
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
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
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
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
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
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
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
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
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
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
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
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
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
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