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5-0957(2013)06-0426-04 ·“973计划”专栏·麦粒灸的灸量调控王欣君,王玲玲,张建斌(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 210029)【摘要】总结了古今麦粒灸灸量调控的临床经验。
结果表明,临床可以通过大小、松紧艾粒的制作,以及施灸时对艾粒烧灼程度的掌控,造成艾火烧灼的强弱、缓急的不同刺激,从而达到适应防治急慢性病症、改善不同病理的需求。
【关键词】灸法;麦粒灸;灸量【中图分类号】 R245.8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3.06.426Quantity Regulation in Grain Moxibustion WANG Xin-jun, WANG Ling-ling, ZHANG Jian-bin. The Second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9,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regulating the moxa quantity during grain moxibustion in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wer and speed of moxa burning can be modulated by the size and tightness of moxa and burning condition during moxibus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emands, such as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cute and chronic diseases, and improving various pathological situations.[Key words]Moxibustion; Grain moxibustion; Moxibustion quantity灸法是用艾火热力给人体腧穴以温热性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麦粒灸属于灸法中艾炷直接灸最经典的方法,数千年来麦粒灸有效地用于防治各种急慢性病症,然而有关麦粒灸艾粒的制作,包括它的大小形状、松紧程度,至今在行业内部并没有统一标准,古今文献也缺少明确记载。
不同的灸法无非给施灸局部皮肤造成温、热、灼、痛等不同感觉,麦粒灸的刺激特点在于艾粒即将燃尽时出现的刹那间灼痛,以及灼伤肌肤产生的持续性炎症。
麦粒灸既可能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的刺激量,快速改变机体某种病理变化,以达到治疗急性病症的效果;麦粒灸又可能以较小的刺激量,通过长期施灸,谋求积累性效应,以发挥保健防病、治疗慢性病优势。
麦粒灸治疗急慢性病症所制作的艾粒、所采用的施灸技术各有不同,其艾粒有大有小、艾绒搓捻有紧有松;移除残艾速度有快有慢;施灸壮数有多有少,由此造成适宜的刺激,以适应机体不同病理状态改善的需要,成就了麦粒灸广泛适应证的临床优势。
1 麦粒灸是个大家族1.1 麦粒灸艾粒大小是相对的麦粒灸是用麦粒大小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烧灼,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古人虽然常用麦粒来描述艾粒大小,但并没有对艾粒大小和松紧作明确的规定,因而麦粒灸艾粒大小和松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成书于两晋、南北朝期间的《小品方》,曾对“灸不三分,是谓徒寃”有过不同见解,认为感受寒邪不甚的南方人,治疗时艾粒可缩减到二分以下,甚至一分半。
唐宋时代针灸著作,如《千金要方》、《扁鹊心书》都强调艾粒的大小要根据患者年龄和体形,“以意商量”。
大者或如莲子(《扁鹊心书》)、苍耳子(《扁鹊心书》),小者如雀屎大(《千金要方》)、麦粒子大(《扁鹊心书》)。
撰于唐代的《黄帝明堂灸经》一书,所用直接灸的艾炷,除少数明确为“半枣核大”、“炷如雀屎大”,多数标明炷如“小麦”大,全书计有43处。
可见,古代着肤直接灸的艾粒大小并没有一个定数,人们根据临床习惯,借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喻,如竹筯头、钗头、黄豆、绿豆、椒粒、雀屎、鼠粪、粞(碎米)等,由于中华民族有上万年的农耕文明,人们尤其常用麦粒形状来比喻施灸艾粒。
从施灸技术而言,这些大小不一的艾粒都是直接置于皮肤,点燃后采取烧灼皮肤,因此它们都属于着肤直接灸灼的范围。
1.2 艾条熏法也可产生麦粒着肤灸感觉“灸灼”是灸法关键技术之一,古代“灸法”原本指用艾火直接烧灼,古代所总结的灸法量效经验和规律,主要来自麦粒着肤灸的操作实践。
现代临床广泛运用的“艾条悬灸”,严格地讲,应该归属古代的“熏法”,而非“灸法”,黄龙祥教授在其专著《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也将艾条灸置于“火熏法”的范围[1]。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522905);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GJ02)作者简介:王欣君(1977 - ),男,副教授,博士通信作者:王玲玲(1949 - ),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由于艾条熏法也以艾火的温度作为刺激源,只要理解灸灼的本质特性,艾条悬灸同样可以制造出与麦粒灸相似的瞬间灼烫感,甚至也可以使施灸处形成“灸疮”。
由于熏法与灸法的区别不是绝对的,在熏法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如加粗艾条,或将艾火短暂地靠近皮肤,同样会产生与直接灸相似的刹那间灼痛感觉。
近十多年在临床广泛使用的雷火灸法,在艾绒中混合药物,配制成较粗的艾条,将艾条灸的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多种技术与穴位局部按压、按揉等手法相结合,不但具有药力峻、火力猛、渗透力强、灸疗面广的特点,还使患者产生了似针非针的感觉,可以取得比普通艾条灸明显的临床疗效[2-3]。
临床所见,艾条灸只要加粗艾条,及时掸除艾灰,增加艾火靠近皮肤的时间,延长艾条施灸时间,同样能促使施灸局部出现持续炎症状态。
总之,人们在临床巧妙地采用一定的技术,利用艾绒易于燃烧、易于搓捻成形、温度可控等优点,形成了多种多样艾粒或艾条灸法,共同组成了灸法大家族,不同的灸法只是采用不同的技术,在适宜的部位制造了温、热、灼、痛、炎症等不同程度的刺激,以适应临床的不同需求,所有灸法的核心技术都在于短暂灼痛和持续炎症,这正是前人所总结的“灸贵在灼”和“疮发患瘥”的经验。
2 灸量构成的要素及调控技术2.1 灸量概念及构成要素古人曾借助烹饪的“生”、“熟”来形象地描述麦粒灸不同的烧灼程度。
未经烧煮或烧煮未熟透的食物谓“生”,食物烧煮时间较久,到了能够吃的程度谓之“熟”。
作为灸法用语,麦粒灸的“生”法,指火力较温和、壮数较少;麦粒灸的“熟”法,指烧灼火力旺盛、烧灼程度深重、施灸壮数较多。
进一步细分,“熟”又有大熟和小熟之分,表明烧灼程度的“生熟”、壮数的“多少”依然是个相对的概念。
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总结麦粒灸的生熟之法:“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外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
”指出病位浅表、病情较轻者宜用生灸之法,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者宜用熟灸之法。
灸量则是讲究量化分析的现代人在研究灸法效应时,借用了现代药物学中药量这一名词而提出的概念,有学者提出灸量应基于疗效[4-5]。
艾灸,无论艾炷直接灸,还是艾条悬灸,给机体的刺激,主要是温热性刺激,包括灼热、灼痛。
麦粒灸的灸量,主要由烧灼强度与壮数两个要素构成。
“壮数”作为灸量重要构成因素,古今文献的记载比较清楚。
至于艾粒烧灼程度,又受到艾粒大小、松紧,以及是否采用助燃法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艾粒大小,尚可通过文献加以理解,因为古代文献大多采用生活中的事物来说明。
至于艾粒的松紧程度,仅见近代承淡安先生在《灸科学》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
2.2 艾粒制作见大小由于麦粒本身就有大小之分,操作者对麦粒形艾粒大小的掌握,在临床也往往各有所异。
现代临床艾粒大、中、小的区分逐渐规范和标准,大麦粒形艾炷,炷如一颗完整麦粒,取6 mg艾绒,制作炷高约5 mm,腹径3 mm的艾炷;中等麦粒形艾炷,炷如大半个麦粒,取4 mg艾绒,制作炷高4 mm,腹径2.5 mm的艾炷;小麦粒形艾炷,炷如半粒米,取2 mg艾绒,制作炷高3 mm,腹径2 mm的艾炷。
当治疗需要较弱灼痛,可以采用半粒米样的小艾粒,当治疗需要较大刺激强度,可以制作大麦粒形艾粒或中等麦粒形艾粒。
若治疗需要较强刺激,但患者又比较敏感,可将艾粒由小而渐次增大,使患者逐渐适应艾火灼痛,同时通过押手在施灸穴位四周按压,减轻灼痛。
临床运用麦粒灸所制作的艾粒,其大小应该因人而宜、因病而变、因穴而异。
古人所以强调艾粒大小“以意商量”,是因为机体对艾火刺激有敏感与迟钝的不同,病情有简单与复杂的区别,施灸皮肉也有丰厚与浅薄的差异,“以意商量”的最终目的在于使患者得到适宜的灼痛灸感,进而获得病理良性改善、临床症状消除的满意结局。
2.3 吹火助燃别缓急以口吹气使艾火在氧气助燃条件下能够燃烧得更旺,以便在极短时间内很快达到足够的刺激强度,这一方法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说明。
指出正气虚用艾灸补法时,不用吹其火,让艾火慢慢燃烧以待自灭。
用艾火泻邪之时,可以迅速吹旺艾火,吹火的同时还可用手护拥施灸穴位四周,使艾火温度更加集中而强烈。
这一方法在后世文献中较少见到,但《内经》所表达的意图比较清楚:缓火与急火各有不同的临床之效,施灸技巧可以使艾火有缓急强弱之分。
这一原则和技巧对后世灸法的应用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麦粒灸急火适用于正邪抗争的急性病症,麦粒灸缓火适用于病程迁延的慢性病症。
2.4 艾绒搓捻辨松紧中国针灸在海外传播过程中,明清以后,日本对中国灸法富有临床创新内容。
在施灸形式方面,改进了“着肤灸”化脓有瘢痕的问题,妥善地掌握“着肤灸”的“生熟”程度,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透热灸”法,不仅成为临床上的医疗手段,还在遍及日本的“灸疗馆”,在保健防病方面广泛运用[6-7]。
现代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将艾炷灸刺激分为强刺激、中刺激和弱刺激三等,强、中、弱刺激除了包含艾炷大小和多少因素外,制作艾粒的艾绒还含有松紧不同意义,搓捻紧实的是硬丸,为强刺激,搓捻成中等硬丸的属中刺激,艾粒松软而不坚实者为弱刺激[8]。
将艾粒搓捻的程度用硬丸和软丸作标准来区别,在临床十分实用。
反复搓捻的艾粒纤维缠绕较紧,含绒量多,燃烧时间长;直接拽取小撮艾绒按压成粒,并不搓捻,这种软丸含绒量少、燃烧时间短。
病势危重、症状明显、体质较强患者,可用硬丸样艾粒,以求顿挫病势。
对初次接受麦粒灸患者,刺激也可从弱到强,使患者逐渐适应艾火灼痛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