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第七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
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潭死水,无从振兴了。
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
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
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
比如乡土社会中有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文化也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
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
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地位。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
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
西方国家在迅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
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
但是,物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设上。
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
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
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乡村居民相互之间协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
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约真正发挥作用。
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结合起来。
我们可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通过政府推动和村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
(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 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 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D. 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必须经历”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文中说的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需要文化先行。
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而不是“必须经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B. 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C. 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D. 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答案】C【解析】C项,“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作者意在说明“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护乡村文化”。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
B. 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理论视野。
C. 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地发展。
D. 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案。
A 项,无中生有。
“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的现象”主观臆断,文中没有依据。
文中只提到“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据此推不出选项中的结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传统工艺及其器具产品历来是用与美的完美结合典范,凝结着人类自身的生活智慧,线条优雅、纹样工整、器形端庄、功能适度、取材天然。
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并且极大地制约了传统工艺的发展。
传统工艺多采用一些纯天然的材质进行手工制作,不管是编扎工艺所用的竹、藤,还是雕刻工艺所用的玉石、原木,从产品个体而言都非常绿色环保,生产过程以及消费过程也很少产生污染。
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
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
传统工艺素以制作精美细致著称,故而技艺较为繁琐堆砌,很多传世的传统工艺品有着现代人难以想象的美,这是古人时日用器具的品质追求以及其审美特性的一种极大表现,也因此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目光。
可是也不难发现,传统工艺背后所隐藏的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固然令人赞叹与欣赏,但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
此外,传统工艺传承方式中占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是口口相传的师徒制,技师与传人之间的面对面长时间授艺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技艺传承的完整性,但这种传承方式也相对脆弱,极易出现人才断层与流失,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潜藏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在没有大工业生产普及、也没有那么多外在从业诱惑的年代,经年累月的从业训练可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工艺传人,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
因此,传统工艺传承,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深入挖掘现代生活需求,通过要素整合创新提供更合理有用的产品,使传统工艺借由这些产品重新走进并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其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
(摘编自梁玲琳、朱麒宇《再论中国传统工艺传承中的要素整合创新》)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这一鲜明的特性既是优势也是劣势。
B. 依赖天然的材质,使得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捉襟见肘,进而导致工艺衰退。
C. 精雕细琢是传统工艺的艺术追求,但这种审美特性与现代人的追求相去甚远。
D. 师徒制曾是传统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但这种方式在现代社会却陷入了绝境。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
选项A 项“传统工艺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错,原文第一节是“工艺本身的造物之美以及器具所折射出的文化传承肌理,历时久远却仍能让人闻其芳香,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这一鲜明的特性到了当下,却恰恰成了一把双刃剑,既是优势也是劣势”;B 项,由原文第二节“但从大的生态环境发展以及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角度着眼,不断地索取以及依赖天然材质,不仅是时自然界的一种极大破坏,同时也给传统工艺的发展留下来隐患。
一旦资源耗尽枯竭,传统工艺也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可知,因果推断不当;D 项,由原文第四节“但到了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面临‘人在技在,人亡艺绝’的困境,传承之路越走越窄”可知,“陷入了绝境”不当,夸大文意。
2. 下列对原文论述方面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从材质特性、审美特性、传承特性等三个角度阐述传统工艺的发展问题。
B. 文章综合运用了分点阐述与辩证说理的方法,但没有列举典型事例进行论证。
C. 文章在论述中先阐述了传统工艺的优点,然后再揭示出这些优点背后的隐忧。
D. 文章针对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先总后分,逐层分析,最后提出总体解决方案。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本的论证方式和效果的考查。
题中D 选项“先总后分”错误,文章前四节分别阐述了传统工艺的四个问题“特征上的优势和劣势”“依赖天然材质,一旦资源耗尽枯竭,就失去了其生存最基本的基础环境,发展与传承就捉襟见肘,工艺衰退也就不可避免”“传统工艺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一审美特性在现代生活中已经缺乏根基,因其与现代人追求简约的审美情趣与需求完全相悖,市场低迷在所难免”“现代,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核算直接导致传统工艺后继乏人”,综合总的问题给予解决措施,并没有“先总后分”的顺序。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自然资源不会耗尽枯竭传统工艺的发展与传承问题就可以不用担心。
B. 产品是传统工艺的最终承载者,它可以带着传统工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生活。
C. 只有顺应上时代需求,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是真正的文化传承。
D. 制约传统工艺传承的因素有很多,围绕工艺本身特性进行分析只是一种视角。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教育资料教育资料一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