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份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赵县高中联考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6份试卷合集)河北省石家庄赵县高中联考2020届历史高考模拟试卷

历史高考模拟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1.(·河北唐山一模·24)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

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

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2.(·广东揭阳高三学业水平考试·24)世族是“那些在社会、经济方面具有支配势力盘根错节,代代相传;在政治、文化方面也极为活跃,占据主导地位的家族”。

汉朝时世族发展迅速,汉初“布衣将相”的政治结构最终演变为“累世公卿”的世族政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汉朝世族源于先秦贵族,根深蒂固B.察举征辟制度有利于世族控制政权C.世族在经济上是新的生产模式的代表D.汉朝在权力继承上仍采用世卿世禄制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26)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

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4.(·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3月联合考试·27)明初,设六科给事中,史载,“明代虽罢门下省长官,而独存六科给事中,以掌封驳之任,旨必下科,其有不便,给事中驳正到部,谓之参科,六部之官无敢抗科参而自行者。

”六科给事中的设立( )A.导致中央集权遭到削弱B.加强了对全国官员的监察C.引起中枢决策发生异变D.减少了行政决策中的失误5.(·福建南平一模·28)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

这说明近代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6.(·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11)1902年7月,上海《中外日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

在征婚广告中,男方希望女方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主要反映这一时期( )A.追求婚烟自由已经成为社会风尚B.传统婚姻已经完全向近代婚姻转变C.婚姻的主婚权全部由当事人掌握D.西学的影响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模·29)武汉失守后,国民政府声明:“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要“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民政府( )A.不以城池的得失作为胜负依据B.坚持持久抗战以争取最后胜利C.准备收复失地并发起战略反攻D.保持乐观的心态并坚信速胜论8. (2018·湖南株洲二模·30)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图1)教授出生地分布 (图2)教授工作地分布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9.(·广东惠州高三第二次调研·32)古代罗马重视公民的令名(名誉),社会根据个人道德水平赋予公民适当的地位。

法律规定令名的好坏影响公民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资格,以及是否享有全部的公权和私权。

这一举措( )A.体现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B.遵循了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C.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形成D.推动了罗马民主政治的发展10.(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33)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

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11.(2017·河南六市二模·34)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 )A.新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及家庭稳定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12.(2018·重庆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35)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

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

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二、材料阅读13.(·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3月联合考试·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从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

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

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材料二 1871—1873年,中国丝茶两项出口占出口总值的87.2%,1891—1893年则下降到51.5%,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出口则由12.8%上升到48.5%,其中主要是豆类、草席、花生、皮毛等物品。

甲午战争前,生产资料在中国进口总值中的比重不到10%,1903年达到15%,1920年达到28.5%。

最后是棉织品在中国进口总值中居第一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三世纪之交,中国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

2002年至201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达8805亿美元,2012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8.2%,超过制造业4.5%。

201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166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9.4倍。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世纪东方三角贸易和大西洋三角贸易的主要不同点。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发展特点以及历史意义。

(9分)14.(·山东淄博一模·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显著地位。

欧洲之所以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

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些革命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在1763年以前就扎实地进行着:另一个特点是,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进行的,它们相互依赖、相互间不断起作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5.(2018·山东临沂三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据1964年统计,新中国全年卫生事业费九亿三千余万元中,用于公费医疗的二亿五千余万元,占27%,其中用于县以下的仅占16%。

这就是说,用于八百三十万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经费,比用于五亿多农民的还多。

当了解到城乡卫生资源的差距如此之大时,毛泽东十分震怒,于是在1965年6月26日发表了一个讲话:“医学教育要改革……医学教育用不着收什么高中、初中生。

高小毕业学三年就够了。

主要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嘛。

”这就是著名的“六二六指示”。

由于有毛泽东的“六·二六”指示和短期内培养大批适合农村经济条件的基层卫生人员的独特构想,在中国大地上造就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基层卫生人员——赤脚医生。

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8501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有赤脚医生1559214人,生产队的卫生员3282481人、接生员615184人。

这支队伍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卫生部拥有的卫生人力总量(220万名卫生技术人员)。

他们为农村医疗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德成《毛泽东与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农村医疗改革的背景。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医疗改革。

(7分)16.(·广西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61年6月,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会谈多日,不欢而散。

6月15日,赫鲁晓夫发表广播电视讲话,要求“必须在今年”解决柏林问题,还威胁说,谁要用武力阻挠,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力量对比已经起了变化”,第二次柏林危机由此爆发。

……随着柏林危机升级,大量文化技术较高的东德人逃往西柏林,西柏林人也涌入东柏林大肆抢购廉价的东德商品,东德政府面临生存危机。

8月12日,东德政府做出加强边界管理的决定,规定东德居民出境需特别批准,当天夜里,东德军警在西柏林四周拉起铁丝,只留几个严加控制的过境点,以后又筑起带有观察哨和火力点的混凝土高墙,这就是著名的“柏林墙”。

——摘编自孙力舟《遇刺50周年:肯尼迪总统与冷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柏林墙”修筑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柏林墙”修筑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