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群体概述本章要点群体是企业或单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人群集合体。
它对于群体内的成员,对于其他的群体或整个组织,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群体心理的研究已成为组织行为学的重要课题。
在本章中,我们将通过对群体的概念及特征,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以及群体心理学的研究,既可以了解它对组织所起的作用,又可以分析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群体的类型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作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故将在第三节中对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特点、作用作一详细介绍。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及特征一、群体的概念群体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介于个体心理与组织心理之间的特殊心理。
人们总是通过归属于一定的群体而意识到自己是归属于社会的,而且通过群体活动参与整个社会的活动。
一个群体不同于个体的简单集合,几个人乘坐电梯或者几个人围观某一件事,都不能称其为群体。
群体应是一个整体,建立在其成员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并有特定的群体目标。
关于群体的概念和定义,由于不同学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因而对群体定义的表述也不一样,下面介绍两种表述。
赫雷季尔(O .Hellri8e1)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学》中,所提出的群体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互相交往沟通的一群人,其中每一个人都能够与这一群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面对面的交往沟通,而不是通过其他人来进行间接的交往沟通。
”在赫雷季尔等人看来,群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群体的成员们一定能够互相看见和保持接触;第二,群体的每个成员必须与其他成员进行双面(two -way)个人间的交往;第三,群体内部不要像军队或其他正式组织的那种指挥系统.而应该是有尽可能小的等级差别,然而,群体内部成员在地位、或对群体的影响方面尚存在差别。
西拉季(A .D .szilagyi)等人在1983年出版的《组织行为与绩效》(Orgaws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中,提出群体定义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互相作用的集合体。
”这里着重强调这些人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目标,以及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特点。
这说明,一个群体不同于在公共汽车站等车的许多个人的集合体。
因为同地等车的人们每个人的目标不一致,正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也不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问题。
从对群体的剖析中看到,群体是由相互作用、活动、思想情绪这三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如图6-1所示。
相互作用与活动是指有共同的目标和目的;思想情绪是指行为上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心理上表现为相互意识到对方。
最后,我们把群体定义为:由若干个人组成的为实现组织目标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图6-1 群体有组成要素并规定其成员行为规范所构成的人群集合体。
二、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1、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在群体中,群体成员受群体影响,可以产生以下四个方面的心理效应。
(1)群体的归属感。
群体内各个成员发生相互作用时,行为上表现得很协调,同一群体成员能一致对外,彼此都会感到同属某一群体,这就是归属感。
当群体取得荣誉或受到外界压力时,这种归属感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2)群体的认同感。
群体内各个成员对一些重大问题与原则问题,往往都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这就是群体的认同感。
群体的认同感会相互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当个人对外界的情况不明时,个人情绪焦虑不安时,群体其它成员对其影响更大。
(3)群体的角色感。
一个人在群体内长期所处的角色,会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心理,使其言谈、举止和思想方法上都打上“角色”的烙印。
(4)群体的力量感。
当一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群体期待的行为时,群体社会给予他赞许和鼓励,从而进一步强化他的行为,使其产生力量感。
2.群体成员的行为特征个体在群体中由于受到其他成员的认识、感情与行为的影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是与个体在单独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这是个体为了适应群体与群体环境所造成的,群体成员的这种共同的行为趋向构成了群体的行为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顾虑倾向。
顾虑倾向,就是指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从而影响了行为的效果,故也称为社会致弱作用。
个体行为不仅受到群体成员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群体外各种各样,甚至看不见的大众影响。
顾虑倾向因人而异。
一般说来,性格内倾的人,顾虑倾向明显;性格反倾的人,则顾虑倾向不明显。
(2)服从倾向。
服从倾向,就是个体有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行为的倾向。
这种服从倾向是受来自外界的影响而被迫发生的,外来的影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一定的有组织的团体规范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人物命令的服从。
(3)助长倾向。
助长倾向也可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就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工作活动时,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因而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
三、群体的作用群体是处理好人际关系,调动每个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群体成员的心理平衡,有效发挥组织力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可靠保证。
群体还是人们开展社会活动的重要环境。
1.群体的力量效用如果一个人可以担负起100千克的重量,那么五个人就可以担负起500千克的重量,群体的力量效用是这样的吗?不是!群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也不是个体力量的简单相加。
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同许多人同时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有本质的差别,这里不仅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的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是集体的,因此,群体把个体结合在一起之后,会产生更大的优势,这也正是群体的力量效用。
2.群体的凝聚作用统观所有的群体,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关系、内部联系结合而成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联系,群体才不是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对其成员客观存在着凝聚作用。
群体靠这种内部的力量,把或多或少的成员联结成了一个整体。
当群体受到外部的非正常压力时,特别是面临利害、存亡的抉择情况下,群体的凝聚力尤为明显。
比如,民族危亡、国家多难、企业陷入困难等时刻,群体的这种凝聚力更容易得到激发。
3.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中我们看出,人有多层次的需求,而群体则具有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的功能,生活在一个群体之中,便产生最基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特别是一个富有成就的好的集体,能增强成员的责任感,这正如许多人随时能够想到“我是一个党员”、“我是一个团员”等等,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经常提醒自己“我不能给党丢脸”’“不能给我们的集体抹黑”。
当所归属的群体有了成就时,成员会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高兴。
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体对其成员的成长和进步有着重要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4.群体的有效沟通群体是成员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在群体里,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互通信息,互换情报,沟通与各方面的联系,这种沟通,为群体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资料、情报和知识;是增进群体中领导与职工相互了解与理解的有力工具;可以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群体成员的情绪。
5.群体成员的相互激励群体是成员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有利环境。
一方面,通过成员之间的思想交往,可以巩固自己原来的不确定、不定型的看法和意见,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完善自我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相互交往,看清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认识到自己的短处相不足,从而激励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
这样,群体在客观上就能达到群体成员你追我赶、互相竞争、共同提高的目的。
第二节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群体的认识,必须了解群体的类型与规模,以便于更有效地控制和引导群体行为,提高工作效果。
一、群体类型群体的类型很复杂,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等。
如表6—2所示。
表6-2 组织中群体的类型1.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假设群体与实际群体是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来划分的。
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划分出来的群体,又称为统计群体。
假设群体可以按照民族、地区、性别、年龄、职业等不同的情况来划分。
例如,为了统计上的需要,要了解我国知识分子中各种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构成的比例,就可以人为地划分为青年知识分子、中年知识分子和老年知识分子等三个群体,但实际上这三个群体并不真正存在,虽然假设群体客观上不存在,但却是我们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有用手段。
实际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群体,因为成员之间彼此相互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共同的目标和活动相互结合在一起。
例如,在一个车间班组中的工人,由于他们为了共同的生产任务而整天工作在一起,班组每个成员的行为活动与其他成员息息相关,他们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这种群体是实实在在的实际群体。
2、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参照群体与一般群体是根据群体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来划分的。
参照群体也可以称为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
这种群体的标准、目标和规范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成为人们努力要求达到的标准。
个人会把自己的行为与这种群体的标准进行对照,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就会改正自己的行为,由此,个人所参加的群体并不一定是他心目中的参照群体。
由此可见,参照群体在社会上发挥的是某种表率作用,它的标准和目标为人们所向往和追求。
一般群体与参照群体相对而言,是指那些虽然也存在并活动于社会上,但其标准和目标还不足以成为人们行为的楷模的一般性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来划分的。
正式群体,是指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的、有明文规定的群体。
它们一般有固定的结构和编制,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党团组织、行政组织、工厂以及车间、班组、学校及班级、教研室等都是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没有正式的明文规定,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上建立起来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这种群体中也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和行为规范,只不过未形成文字规定。
群体中存在自然形成的“领袖”成“头头”。
例如,志趣相投的亲朋好友,在一个班组中工作的志同道合的伙伴,业余学习小组或兴趣小组,以及社会上的流氓集团都属于非正式群体。
二、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的大小是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引导行为,提高工作成果,在群体规模的选择上要求做到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团结一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而群体规模过大、过小都不符合这个要求。
因为规模过大,成员过多,彼此就难于了解,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机会少,容易造成意见分歧;如规模过小,成员太少,则难于完成任务。
研究成果表明,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从2个人到16个人。
16个人也许是群体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同时作用和相互作用的上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