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展示平台,引领教师主动发展
【主题词】搭建平台引领成长
【摘要】一所山区农村中心小学,学校历经搬迁,教学条件差,教师流动量大。
保留下来的教师,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年龄偏大的乡土教师。
教师结构老龄化,加上自身素质的不高,学校学校如何发展?学校在做出一番调查研究后,提出了“给教师以展示平台,引导教师自主发展”的思路。
决定从教师的基本功入手,逐步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的目的。
实现了教师自主、全面发展。
2001年撤乡并镇后,原黄畈乡合并庙滩镇,原黄畈乡黄畈学区改名为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地址在小河村中心地带。
2006年秋,原黄畈职业初级中学撤并后,学校迁址于黄畈职业初中校区,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心小学。
学校先后经历了撤乡并镇、学校迁址等变迁,教师流动量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在穷乡僻壤的山村学校教书,纷纷托关系、找人缘,调到外地工作。
保留下来的教师,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年龄偏大的乡土教师。
科班出身的几乎为零。
学校74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39人,年龄结构是:25—35周岁9人,36—45周岁8人,46岁以上22人。
教师结构老龄化,加上自身素质的不高,学校发展前景在哪儿?这一直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问题。
2007年,县教研室殷年生主任一行来到学校调研,我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殷主任在做出一番调查研究后,提出了“给教师以展示平台,引导教师自主发展”的思路。
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之后,我们学校领导一班人,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决定从教师的基本功入手,逐步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达到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的目的。
山区教师,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对于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
因此,在教育教学方面,方法老套,手段陈旧。
部分教师还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照本宣科”的层面上。
不适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不适应新的教育形势。
大部分教师怕讲课,难讲课,一听说要讲公开课,心里发怵,有的借故推辞。
针对这种
现象,我们采取以下措施,引导教师逐步提高。
一是专家引领,我们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组织教师观看名师教学实录,对照名师的教学经验,查找平时教学中的不足。
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
“走出去”,就是选派年轻有为的教师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我们投入活动经费1万余元,先后选派李冬梅、户玉玺、刘荣波、万能、肖琦玲、王正荣等青年教师到襄樊市、枣阳、南漳以及本县内参加教学研究活动,学习名师的教学风采,汲取名人教学经验。
“请进来”,就是邀请名人名师来校指导教学工作。
我们先后两次邀请县教研室“送课下乡”,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学校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三是示范带动。
我们要求参加外地教研回校的教师,人人主讲汇报课,把好的教学经验在全体教师中交流。
四是组织教师开展“三大比武”等教学练兵活动,我们每学期组织一次“大练兵、大比武、大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落实常规教学监督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教案互查,相互说课、听课评课等形式,以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是组织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根据谷教文[2011]48号《县教育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我们精心组织,努力加强高效课堂的建设,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培训,努力提高广大教师建构高效课堂能力。
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研讨交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⑴认真领会“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精神实质,能全面正确地回答“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
⑵学习掌握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要领,能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并初步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⑶深入研究杜郎口中学的管理思想、管理办法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一套适应高效课堂实施要求的,比较完整的教学管理体系。
二是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扎实开展校本教研、网络教研、案例研讨、反思交流、课例诊断等活动,通过教学常规的重建、高效课堂评价体系的建立,引导教师从“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转变,引导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导学案的编制、课堂展示的组织调动、
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评价与反馈等工作上来。
三是通过“五优”评选,不断培植课堂教学改革骨干力量。
增强了教师们的创先争优意识,不断壮大优质教师队伍。
一份耕耘,一人份收获。
我们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全体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从以前讲入门课,转变到讲达标课、优质课;从怕讲公开课、难讲公开课,转变为人人会讲公开课,人人争讲公开课。
年轻教师万发琴、户玉玺、刘荣波、万能等多次主讲公开课,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李冬梅、肖琦玲两位教师参加县组织的优质课大赛,分别获得二、三等奖的好成绩。
老教师万玉平主动讲公开课,呈现“五十岁教师主讲公开课”的局面。
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说明了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新起色。
教育科研能力提高了,才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开始了下一步工作,就是塑造科研型教师,培养创造性人才。
一是我们探求教学研究的新理论,走“科研兴校”之路。
把“科研兴校”作为总目标,制定教学科研工作计划,实施以教研组为纽带,分学科进行教研的方法,学校结合新课程理论制定了文科“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理科“引导主动探究,培养创新精神”为研究。
始终把坚持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作为落实常规,提高常规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
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达标动动,鼓励中年教师参加高一层次的学历进修,提高教师文化素质。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树立新的“人才观”,重点引路,以研促教。
遵循“自我反思,同伴互动,专业引路”三个核心要素,按照“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采取行动,反思评价,成果表现“五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扎实地开展好教研活动。
本着以研促教、教学相长的原则。
我校以同讲一节课为主要手段,开展备课、说课、评课活动,从教学方法、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学过程中细节的把握等环节进行探讨,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是构筑校本教研实施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发展是学校、学生发展的前提,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引导教师在集体备课中成长,我们实施了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写课改札记和教学随笔,开展外出教师汇报
制度,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合作、反思能力,极力打造学习型教师团队。
三是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举措,创新教研新思路,逐步确立了“反思性教学”、“教育叙事”、“教研故事”、“小课题研究”、“读书汇报会”、“教学反思沙龙”、“团队合作”、“课堂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研方式,借助自觉地反思,发挥集体智慧,不断优化教研组运作机制,促进学习型团队、和谐校园的形成。
抓好“教学即研究”的课例研究实施计划,使教学研究日常化、平实化、实效化。
以自主研修、同伴互助等形式,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为我校的校本教研注入了活力。
通过不懈努力,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陈东林、杨慧敏、万能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肖琦玲、户玉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由于我们秉承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常规的管理,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各科教学质量均达到了全镇先进水平,教师实现了由“知识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家启发式教学先进单位”“县级示范学校”“快乐校园示范学校”。
教师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各项奖励31人次,获省级奖励23人次,获市级奖励10人次,获县级项9人次。
从2007年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由于我们的工作起步晚,各方面的工作还需进一步努力。
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内抓管理强素质,外塑形象创品牌,努力实现教师自主、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