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1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公共资源的悲剧:经济学家希望找到克服悲剧的办法,为走出 困境开出了许多药方,如产权理论规定,谁挑水谁就享有水的 产权;交易理论规定,力气不同的和尚之间通过分工实现等价 交换;企业管理的理论规定,当“众人”数量不多,只是一个 小团体时,大家可以通过协商来制定规则并遵照执行。当“众 人”数量太多以至不可能使大家凑在一起商量或使大家凑在一 起商量的成本巨大而根本没有可行性时,就采取委托代理制的 办法予以解决。众人推举代理人,并赋予代理人以权力,代理 人按照众人福利最大化的原则制订规则,运用众人赋予的权力, 强制众人共同遵守。
艺术 审美问题,无客观标准
政治学科学化的难题
数据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有精确的数据和可观 察的实验。在那些无法获取实证数据的领域, 只能采用非科学的手段。因此,科学研究在政 治领域的适应性只能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
隐性价值问题:事实和价值掺杂在一起几乎无 法分开。
价值中立问题:在政治领域,绝对公正客观和 科学中立的研究几乎不可能。
三方需要建立怎样的互动机制?怎么保持三者和谐?
第一讲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政治学的学科定位 政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政治学算不算是科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政治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是研究国家之善(goodness)的学问
伦理学 个人行为 个人行为的道德性 经济学 社会行为 社会繁荣,民生改善 政治学 国家行为 公共事务的组织与安排
和尚吃水引发的政治思考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人多力量大与三个和尚没水吃
和尚吃水的经济学解释
成本效益分析:投资与产出的关系影响投资行为。成本与收益 完全均衡到不均衡。
理性“经济人”假说:每一个以最小付出获取最大利益的“理 性人”或“经济人”所做出的公共选择,可能导致公共利益的 最大受损。
中国政治学的经历
从学科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研 究与社会伦理研究高度结合,因此,一直没 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学科。
进入20世纪,中国政治学科才逐步建立起来。 在100年的历史中,中国政治学经历了建立— —取消——恢复的曲折过程。
西方政治学的历程
1. 古希腊/罗马时代:“古典政治学时代” 人们关注的是城邦的组织生活
的问题。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从孙中山的定义说起:“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 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政治学就是研究治国之道的学 问,也就是研究公共事务如何组织与如何管理的学问,它 所关注的是以民族国家(nation-state)为单位的人类集 体生活的组织机制问题,即,如何安排集体生活。
公共管理有两类问题:无人负责和多人负责,都会导致公 共危机。如何克服着两种困境,是政治学研究的问题意识 所在。
如何保证三个和尚有水喝? 1. 抓阄 2. 轮流 3. 分工 4. 交换 5. 购买
另一类问题:九龙治水,一件事情因多头管理而 得不到好的效果。
政治学:研究如何组织安排集体生活的学问。
政治学研究什么问题
政治学是研究如何组织社会集体生活的学问, 它的核心问题可以这样来表述:
1. 第一个层面:理论研究:怎样安排才算是“正 义的”?如何实现自由——民主——平等—— 效率——权威的有机整合?
其最大效益?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解析政治学知识构成
人类文化(文明)以及知识的构成
文化构成 文化结构
政治学知识结构
物质形态的文 化:物质文明
观念形态的文 化:精神文明
物质技术
组织制度 思想观念
社会心理
政治技术和技能(政治的物质条 件和政治术)
政治程序和规则(政治制度)
政治观念和学说、政治意识形态 (政治理念)
一个正义的社会应该是:中间力量为主导的社会;崇尚法 治的社会;保有个人私产的社会。
政治为什么存在于集体生活中?
孙中山: 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管理,管理
众人之事,就是政治。 政治学就是研究众人之事的学问。 那么,什么是众人之事?
对众人之事的解释
常言道,三人成众。 1. 一人世界:私秘的世界:不存在政治问题,也不需要 考虑组织安排的问题。 2. 二人世界:简单的世界:关系简单,也不需要考虑组 织安排的问题; 3. 三人世界:复杂的世界:存在“第三者”,既可能有 合作,也可能会有冲突,既有利用,也有被利用。三 个以上的人呆在一起,就存在组织关系,需要考虑组 织机制的问题。
中国古代对政治的研究
1. 儒家: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 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
2. 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 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 道家:以“法自然”为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 调“无为而治”。
4. 墨家: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 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不能用科学标准衡量一切
科学不是万能的, 哲学 看待世界的方法,提供价值判
它也不构成我们生
断,无客观标准
活的全部意义。
科学 提供事实判断,真伪是非问题,
哲学、科学、宗教、
有客观标准
艺术属于不同范畴, 宗教 信仰问题,良心和精神寄托,
具有各自存在的价值。
不能客观证明,信不信由你
不能用任何一个范畴 的标准去衡量其他范 畴的事务。
1. 限制了政治分析的范围 2. 使政治学背离了规范思想的传统,自由平等权利正义
等价值性概念遭到抛弃 3. 政治学可能由此失去其批判和评价的意义
政治学是科学,又不是科学
结论:政治学有一部分是可以成为科学的, 而大部分还不能成为严格意义的科学。
问题:说政治学不是科学,是不是就否定 了它存在的价值?
“管理”是什么意思?
人们往往只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来理解管理,而很少 从“组织制度”的角度去理解管理。实际上,一种完整的 管理行为或活动,应该包括“组织”(organization)和 “管理”(management)两方面的内容。
管理就是“定规矩”,规矩就是规则,规则就是制度。 因此,如何管理的问题就是如何定规矩、定规则、定制度
主导社会。 3. 宗教权力的衰落: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恢复了文化的世俗性,唤起
了资本主义精神。 4. 世俗王权的强大:反对教会主义的斗争和民族国家的统一 ;世俗王
权强大;专制君主理论产生。 5. 市民社会的强大:反对专制主义的社会契约理论、君主立宪理论和人
民主权理论的诞生 。 6. 工业革命的兴起:第三等级上台;不干涉的自由主义和限制王权的民
2. 中世纪时代:“神学政治学时代” 希望依照上帝的意志组建世界国家
3. 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 构建民族国家:个人——社会——国家
4. 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行为主义研究和制度设计
西方政治学的历程
1. 古代文明的产生:世俗文化:理性思考;公民精神。 2. 世界帝国的兴起:需要有统一的精神支柱;基督教的发展;宗教文化
2. 第二个层面:实践研究:如何处理个人——社 会——国家三者的关系?
政治与治政:治民与治官
政治 研究
政治:治民
(1)传统思路:政者正也=治民=管制 (2)现代思路:保障私权,规范社会行为 =自由+自治+管制 (3)防止暴民政治,限制民主
治政:治官
(1)传统思路:治吏 (2)现代思路:限政:宪政,限制公权,
政治学涉及广泛的研究领域,从某个特殊个体,到小型团 体一类的组织,再到政府组织乃至全球性组织;从观念文 化,到组织制度,再到具体行为等,这些都是它所关注的 问题。
政治研究的三大目标和路径
如何政治?三条大道: ① 公民:教育与启蒙:公民教育与培养,目的在于塑
造良民。 ② 国家:制度变革与完善:政府建设与改革,旨在打
造良政。 ③ 社会:第三道路:公民社会建设,投资社会资本,
实现自治。
换一个说法
① 如何构建政府?如何组织公共权力?解决授权、分权、 控权的问题;建立准入、运行、退出机制,也就是责任 政治如何建立?高效但又不滥用权力。
② 如何建设社会?如何组织公民社会?自治范围和权限在 哪里?多元但又能共融共存。
③ 如何保障民权?如何界定公民不受干预的自由领域?如 何保障公民权利?自由但又不滥用自由。
慎重使用“科学”二字
中国盛产文学而缺乏科学; 科学至高无上吗?关于科学与伪科学的争论以及取
消中医的观点 对几种说法的思考:
唯心主义哲学不科学; 邪教(宗教)不科学; 艺术观点不科学; 科学发展观:科学是现实主义的,目标的最大化决定
了可以不择手段,所以才要人文关怀(以人为本)。
解决和尚吃水难题是政治学的任务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缺乏有 效的制度安排来调动和尚们挑水的积极性。
“三个和尚没水吃”反映了人类行动的困境。在存在“搭 便车”的地方,就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博弈论告诉我们, 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公共利益的最大 受损。
走出集体行动的困境
主主和价值的反思:反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社会批判理论。
政治学算不算科学?
关于政治学科学性的争论:Politics,government, political science的区别
政治哲学向政治科学的转变 政治科学化受到的批评:
所谓众人之事,就是指三个以上的人所构成的群体的公 共事务(public affairs)。
政治学就是研究公共事务治理之道的学问
治国之道:国家治理;公共事务管理 集体生活组织管理之道:亚里士多德说过,人是一种政
治动物。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集体生活。 既然人注定要过一种集体生活,那么,如何组织和安排 人类集体生活就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不同的制度安排,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三个臭皮匠 和三个和尚的故事。
民情、风俗和习惯(政治心理或 国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