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项修炼内容分享

第五项修炼内容分享

3
愚弄人们的微妙法则
❖ 法则1: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 法则2:你越使劲推,系统的反弹力越大——补偿性回馈; ❖ 法则3:情况变糟之前会先变好; ❖ 法则4:选择容易的办法往往会无功而返; ❖ 法则5:疗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对策可能比问题更糟糕; ❖ 法则6:快就是慢,欲速则不达; ❖ 法则7: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紧密相连; ❖ 法则8:微小的变革可能产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杠杆常常不
❖ 真正成熟的人能建立和坚持更高的价值观,愿意为比自我更大的目标 而努力,有开阔的胸襟,有主见和自由意志,并不断努力追求事实真 相。
❖ 自我超越的修炼: ❖ 建立个人愿景:大多数人真正愿景的意识很微弱;区分手段与目标;
愿景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要有上层目标的引导;不是相对的,而 是自己内心的真正的渴求;自我超越就是不断重新聚焦,不断自我增 强的过程。
何由这些推理模式使我们陷于困境。 ❖ 开放:把真正的想法说出来;实质性的贡献:做决策时,以组
织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分权:为组织的发展肩负起真正的责任 。
18
改善心智模式
检视我们的思维: 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所想的是 假设而不是事实;我们总是透过自己的心智模式看世界,而我 们的心智模式总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西方文化中严重的线段 式非系统思考;用整体性系统思考的哲学代替将复杂问题简单 化和分解话的西方思维;“习惯性”防卫使我们无法审视自己 的心智模式;“熟练的无能”:有高度熟练的技巧,保护自己 免于受到学习中的痛苦和威胁。 我们没有任何神圣不可侵犯的心智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有改善 心智模式的习惯。
27Leabharlann 第五项修炼从熟悉环式系统语言开始,训练潜意识,用潜意识处理细节性复杂 问题。
学习型的人:真正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
造成目前处境和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让大家在其中活出 生命的意义。
28
谢谢
29
20
修炼心智模式
❖ 反思和探询: ❖ 辩论“跳跃式”推论,留意自己的思维如何从观察未经检验跳到概括
性结论; ❖ 练习左手栏:“我心里想的”“我嘴上说的”; ❖ 兼顾探询与辩护: ❖ 探询对方“是什么使你产生此想法?你可以进一步说明你的观点吗?
” ❖ 探询自己“我的看法是,我的看法是这样产生的,你认为如何” ❖ 相互探询,兼顾二者。 ❖ 拥护的理论VS使用的理论:除非承认二者的差距,否则无法学习。 ❖ 眼睛看不见它自己。
; 动态性复杂: ❖ 传统的工具和方法只能用来处理“细节性复杂”,而无法处理“动态性”复
杂; ❖ 当理所当然的对策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时,背后必然有动态性复杂; ❖ 大多数情况下,真正的杠杆解在于了解动态性复杂,而非细节性复杂; ❖ 事物的复杂性很容易破坏人们的信心和责任感。
5
新眼睛看世界
因与果环环相扣: ❖ 识别“主-谓-宾”片断式语言的局限,使用一种环状相连的语
25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
什么是团体学习: ❖ 发展全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 深度汇谈: ❖ 针对复杂的问题,推出心中的假设,自由交换想法,发现新看法,达到共同智慧的汇集; ❖ 目的:在于揭露我们思维的不一致性。对此更警觉,减少面对思维不一致时的不安,成为自己情绪
的观察者。使大家变的更默契; ❖ “赢”,每个人都是赢家,因为都获得了自己无法达到的见解。 ❖ 科学根源于交谈,真理不是辩论出来的。 有效的深度汇谈: ❖ “悬挂”假设,是“事情就是这样”的解毒剂; ❖ 视彼此为“工作伙伴”,无层级关系,发展出意见反对者则收获更大; ❖ 请一个过程顾问或辅导者; ❖ 交互运用深度汇合讨论辩护; ❖ 不要为了表面的团结而抑制相互的冲突; ❖ 避免“习惯性防卫”,消除组织中这种隐性墙,他削弱我们贡献于组织的团体能量; ❖ 用说真话消除“说实话的恐惧”;
19
管理组织的心智模式
❖ “未来情景学习法”:帮助管理决策者假想未来组织面对的几 种情景,让他们实验做出模拟决策,以期遇见相似竞争环境时 能建立共同的心智模式;
❖ “内部董事会”:培养战略业务单位主管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技 能;表达看法和融合分歧;
❖ 把隐藏在重要问题背后的假设找出来; ❖ 发展面对面学习的技能; ❖ 只要大声说出心中的想法,便知道应该如何做。
言; ❖ 看因果的动环,而非线段式因果关系; 系统思考语言的三个基本元件: ❖ 不断增强的反馈:雪球效应; ❖ 调节的反馈:稳定与抗拒的来源; ❖ 时间滞延:终于…… “健康”=“完整”;“结构”即“系统语言”
6
增强型环路举例
循环路绕一圈,“反”的个数为0或偶数,增强型环路发展下去, 一定会遭遇到极限,使成长减缓,停止。
21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的愿景
❖ 个人愿景:人们心中或脑海中所有的景象或图画; ❖ 共同愿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景象或图画,以此创造出
众人一体的感觉,从而把各种共同活动融合起来;表达看法, 融合分歧。 ❖ 在缺少愿景的情况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性学习”,只有 人们致力于他们所深切关心的事情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 他们的公司——我们的公司; 伟大的愿景一旦出现,人们就会舍弃琐碎的事情。
2
系统思考的原理
系统结构层次的观点:能改造行为
行为变化形态层次的观点:顺应变化
事件层次的观点:采取被动的反应式行为
结构影响行为,通常我们看不见事件背后的结构,只发现自己不得不这么做: 腐败现象;供应链中需求放大效应;蝴蝶效应;亚洲金融风暴;结构的解释具有创造性;谁 对谁做了什么的事件层次来解释事情,注定会采取被动的反应式立场 用系统的观点解释复杂情况的层次。我们碰到了敌人,而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方式
17
改善心智模式
❖ 心智模式无所谓对与错,问题在于我们不了解它是一种简化了 的假设,以及它隐藏在人们心中不易被察觉和检视。所有新的 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都会踢到“心智模式”这块藏在暗处的顽 石。不良的心智模式妨碍组织学习,健康的心智模式促进组织 学习。
❖ 去除层级组织的病根: ❖ 传统的层级权威组织的特点:管理、组织和控制; ❖ 学习型组织的特点:愿景、价值观和心智模式; ❖ 行动中的反思:看个人行为背后难以察觉的推理模式,以及如
26
团队学习
超越办公室政治: ❖ 重视实质性贡献;私利不再主导,代替以奉献和关怀;重拾人
类基本价值;向外沟通,营造“参与式开放”环境;反观自照 :或许我是错的,别人是对的;以反思结束政治游戏:区分事 实与概括性想法;重新定义自由,自由绝非摆脱束缚的消极自 由,而是创造我们真心之所往的心灵的自由;重新定义开放, 超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存在于你我之间的一种关系。 追求开放的力量是爱的精神。 ❖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正确答案:收敛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
12
自我超越的修炼
13
自我超越的修炼
14
自我超越的修炼
15
自我超越与系统思考
❖ 融合理性与直觉; ❖ 看清自己和周遭世界是一体的; ❖ 同理心/同情心 ❖ 对整体的使命感 当一个人追求的愿景超出个人利益时,便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
而非追求狭隘目标所能及。
16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
❖ 许多新的想法无法实施,通常是因为和人们根植心中、对周围世界的 看法和行为相冲突。所以我们要学会摊开自己的心智模式,并加以检 视和改善,有助于改变心中对周围世界如何运作的既有认知。
容易被发现,寻找小而有效的高杠杆解; ❖ 法则9: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不是马上; ❖ 法则10:把大象切成两半得不到两头小象,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 法则11:不去责怪,没有绝对的内、外。
4
新眼睛看世界
心灵的转变: ❖ 看部分——看整体; ❖ 无助的被动反应——改变现实的主动参与者; ❖ 被动适应现状——创造未来; ❖ 观察环状因果互动关系,而非线段式的因果关系; ❖ 观察一连串的变化过程,而非片断式、一幕一幕的个别事件; ❖ 目的:帮助我们看清复杂事件背后运作的简单结构,而使人类不再那么复杂
第五项修炼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探讨个人及组织生命的 书,是影响人类未来千百年命运不可或 缺的基础之一,值得有心改变自己并进 而改变世界的人一读再读。
0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建立共 同愿景
自我超 越
系统 思考
团队学 习
改善心 智模式
1
诊断学习的障碍
❖ 障碍1:我就是我的职位,局部思考; ❖ 障碍2:敌人在外部,局部思考的副产品; ❖ 障碍3:掌控的幻觉,缺乏整体思考的主动积极性; ❖ 障碍4:执著于事件,专注于个别事件; ❖ 障碍5:煮蛙寓言; ❖ 障碍6: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 ❖ 障碍7:管理团队的神话; 坦诚对待障碍是消除障碍的前提
22
建立共同愿景
❖ 鼓励个人愿景; ❖ 塑造整体图画; ❖ 绝非官方说法; ❖ 不是单一问题的回答; ❖ 学会聆听; ❖ 我愿中有你,你愿中有我; ❖ 更上一层楼; ❖ 恐惧与希望:激发组织的两种基本能量; ❖ 忠于真相。
23
成员对组织的支持程度
24
组织的基本理念
❖ 追求什么:共同愿景; ❖ 为何追求:组织的目的和使命; ❖ 如何追寻:价值观。
嫁负担给帮助者; ❖ 基本模式四:目标侵蚀:坚持目标、标准或愿景; ❖ 基本模式五:恶性竞争:追求双赢; ❖ 基本模式六:富者越富:重视整体平衡发展的更上层目标; ❖ 基本模式七:共同悲剧:建立协调管理机制管理共同资源; ❖ 基本模式八:饮鸩止渴:聚焦长期观点; ❖ 基本模式九:成长与投资不足:应在有效需求之前投资扩充产
7
调节型环路举例
循环路绕一圈,“反”的个数为奇数,一个反复调节的 系统是寻求稳定的系统,会自我修正,维持其目标。
8
有时间延滞的调节型环路举例
环度绕一圈,“反”的个数为奇数,需要等待和耐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