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关于罗伯斯庇尔恐怖政策的评价
关于罗伯斯庇尔恐怖政策的评价
• 对第一手史料,也有一个辨别真假或确定其有多 少真实性的问题。
3、如果发现某个历史结论不符合一些相关的原始 资料,可能存在几种情况:
• 因价值观或判断标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不同的 时代或不同国家对同一事件的判断常常不一致, 我们只要了解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可理解这种 不一致产生的原因。
• 编史者没有看到某些相关的重要史料,或史料本 身具有某种不明确性,导致多种解释的产生。这 两种情况都是你可能在历史理解上有所发现的时 候,所以这样的机会不要轻易放过。
他接着指出:刘次沅对古代文献的解读也有问题。 因为郑地宫殿应当位于离渭河不远的平原地区(今华 县县城附近),处于西周两个统治中心镐[hào]京、 洛邑之间,很可能临近镐京到洛邑的交通线上。
也就是说,当年史官所处的郑地位于平原地区, 东西方向视野开阔,不可能出现像阿勒泰那样的情况, 即不可能“实际上看不到日食,只是经历了明显的变 亮,变暗,再变亮的过程”,所以不可能用“天再旦” 这样的措辞来描述日食。
肯定历史知识的科学性的人并不否认 这种指责,但他们认为这并不妨碍历史 知识的可靠性:
维柯在18世纪初写成的《新科学》中 提出:“这个民政世界既然是由人类创 造的,人类就应该希望能认识它。”
19世纪时,德国的德罗伊森 (Droysen, 1808-1884)强调指出:历 史认识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历史材料 里面所表现出的前人言行,与我们今日 的言行性质上是根本相类似的。”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素养解读
王加丰
历史著作总是要对历史事件、 历史现象作出解释。它涉及如何 认识历史的问题,也涉及历史知 识的性质问题;但它的本质是说 明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所以有 人说,历史解释的产生,是出于 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的探索。
一、同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出现 多种多样的解释?
影响我们的历史解释的既有主观因 素,又有客观因素,各种因素往往互 相交织,大体上可归纳成几下几大类:
五、如何使用史料进行论证
1、现代史学的史料概念
• 从文字的角度看,可分为文字资料和非文字资料。文字资 料又可分为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前者指档案(包括文字 记录,如甲骨文、金文、简帛文书、纸草文书、泥板文 书),也指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史之类的著作;后者主要 指近现代学者写的有关著作。
• 从物质和非物质的角度看,大体可分为物质史料与非物质 史料。物质史料包括文字资料,但相当一部分是非文字资 料(其中也有少数文字,如画像的说明,青铜器上的铭 文),包括各种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如印制、描绘 的图像、雕塑、壁画、古建筑、古遗迹。非物质资料主要 指民间口头传说或民间记忆、民风民俗,手工艺制作技巧、 重要产品的生产程序等。
2.真正的学术研究成果总是包含着某种真知 灼见,不要事先认定关于历史事件,世界 上只有一种解释,其他的都是错误的。有 时,多种解成果或 经过自己充分考虑的结论时,要清楚 地了解其合理性的界限。 4.教科书,特别是中小学的教科书, 既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又不便过多地 介绍有关历史问题的争论,所以只能 采用大家认为最合理的一种解释。
•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在讨论英国18、19世纪买卖 妻子的习俗时,除了引用1878年出版的一本叫《时代读本》 的书,也引用文学家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一本 小说的情节,然后下结论说:“哈代的书和《时代读本》 里的这些自负的言词都突出地表明,买卖妻子是一种直接 的动产交易。”
2、我们如何使用史料:
1.用唯物史观或用唯心史观来解释 历史,会形成极不相同的历史解释。
注意二点:
(1)19世纪西方主流的历史观是相信有 历史发展规律的。
如孔德、孔多塞、涂尔干这些社会学 的奠基人,及英国辉格党式的历史观。但 二战后,西方主流的历史观大体上放弃了 对人类历史规律的探索和追求。
(2)至少是二战以来,西方主流的历 史学家公开主张英雄史观的人已经很少。
2、人认识历史的条件受到各种 主客观因素的限制。
• 历史进入我们的视野主要是靠某些历史遗
存,很多重要的史料可能已经消失了;
• 即使我们拥有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丰富资
料,不同的人对其掌握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 人的任何认识都要受到时代思潮和时代的
认识手段的限制。
我们的任何历史著作,都产生 于“历史事实的信息进入到我们的 观念中,而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存在 于我们的观念中;是主体的陈述包 含了历史事实的客观性的信息,而 不是主体的陈述就是历史事实本 身。”(张耕华)
2、不同的利益考量及与之密切 相关的政治立场,或者说不同的 阶级、民族、利益集团的立场或 价值观,是造成历史解释多样化 的基本原因。
3、方法论意义上的视角的差异 造成不同的历史解释。所谓方法 论意义上的“视角”指与利益关 系或意识形态无关或关系不大, 仅指看问题的角度。
必须注意,方法论意义上的“角度”涉 及广泛的内容。比如,晁福林有一篇文章专 门讨论孟子所说的舜的“腐败”问题,即舜 帮助犯杀人罪的父亲逃走避祸及封恶行昭著 的弟弟“象”为君。晃福林反对孟子的见解, 认为舜的时代主要还是原始社会的传统占优 势,舜的处置方式是符合原始社会的传统的, 而孟子的批评是从国家出现后的标准出发的。
• 刘次沅提出:通过“考虑到地球自转参数”的不 确定性,上述几次日食的发生时间或可视度均不符 合“天再旦”的条件,也就是说他提出的前899 年是唯一合理的时间。
• 为了证实“天再旦”的情况是否存在,刘次沅课 题组利用1997年3月9日在新疆清晨发生的一次日 食,“布网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日食天光观测。” 有60余人从18个不同地点写出36份报告,证实有" 天再旦”现象。
• 梯也尔称罗伯斯庇尔是一个“骄傲的、嗜血的教主”。 • 马德兰说罗伯斯庇尔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 泰纳咒骂罗伯斯庇尔是“屠夫”、“暴君”。
• 路易·勃朗驳斥米涅、梯也尔等人的诽谤,对伯斯庇尔的一 切都加以颂扬。
• 饶勒斯全面为罗伯斯庇尔辩护,自称是罗伯斯庇尔的拥护者。 • 阿尔贝·马蒂埃“把罗伯斯庇尔描绘成为资产阶级的敌人,贫
卡西尔说:“毫无疑问,伟大历史学 家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在于他的个人经 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深刻性和强烈 性。”
“如果历史学家成功地忘却了他的个人 生活,那他就会由此而达不到更高的客 观性。相反,他就会使自己无权作为一 切历史思想的工具。如果我熄灭了我自 己的个人经验之光,就不可能观看也不 可能判断其他人的经验。”
可以从三个方面看这个问题:
• 作为历史认识对象的客体是过去人类行为的 结果,所以历史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都具有人 的本质乃至人的本性,使历史认识主体和客 体的相互沟通或理解成为可能。
• 作为历史认识对象的过去与今天的我们的关 系,实际上是社会历史的“生命”或人类过 去的生命与今天的生命之间的关系。
• 我们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其实就是人的行 动的规律,它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有不同 的表现,但都是人的各种基本活动的表现。
简言之,大家基本认定“天再旦”指的是天亮后因发生日 食而天转黑,然后再次天亮。但为什么不称日食呢?那是因 为有云层或山脉遮蔽的缘故,史官看不见太阳升起和日食, 只感觉到天明后转暗,然后重新明亮起来。目前,对这一点 作出“最细密”论证的,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成员之一的 刘次沅先生。
• 半个多世纪以来, 学者们对这次“天再旦”的发生 提出了至少6个不同的时间。另外五个时间分别是 公元前926年或公元前903年、公元前966年、公 元前925年、公元前919年。
3、人文学科的认识特点决定了历史 解释或多或少是“不全面”的,上 述立场的、时代的、个人的差异都 说明了这一点。
恩格斯说:历史认识只能“沿着 实证科学和利用辩证思维对这些科 学成果进行概括的途径去追求可以 达到的相对真理。”
四、如何对待多种多样的历史解释?
1.先辨别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历史事件的不 同:是民族的或国家的、阶级的或意识形 态的立场造成的,还是由于掌握的史料不 一样、学科切入点不同或使用的研究方法 不一样造成的。
但当我们肯定历史是可以认识的 时候,必须明白自然科学的研究者 面对的是完全独立于人类的客体, 而历史认识的对象(客体)是人类 的过去,在这里认识主体与被认识 的客体是同质的,这是历史认识或 历史解释的特点。
这种区别,决定了历史知识有较 为不确定的性质。
三、影响历史知识的可靠性的因素
1. 历史知识掺合着历史认识者或解释者 的主观因素,从提出研究的问题到得 出结论都是这样。 但要注意:强调客观地看待历史现 象,不意味着你不使用自己的人生经 验,这是不可能的。真正科学的态度 是:必须更多地利用自己的人生经验。
4、史料缺失、对史实过程不清 楚,造成对历史事件的错误解释。
二、历史是可以认识的
• 近代以来,或者说从17世纪笛卡尔的怀疑 论到今天的后现代主义,西方哲学不断地 对历史的科学性提出责难,否定历史的知 识地位,把历史与文学等量齐观。
• 但长期来,否定历史知识可靠性的基本观 点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化,其强调的是记事 者可能是片面的,而历史学家在研究和撰 写历史著作时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客观,肯 定要掺进自己的主观愿望。这种观点在当 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特别强烈,其代表 人物有美国的怀特(《元史学》)。
• 当你想证实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结论时,你会设 法收集尽可能多的史料,但真正使用时会有所选 择,挑选过程有意无意地透露出你对该历史事件 的倾向性观点。
• 所选用的史料一般是自己认为最典型、最有说服 力且又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具备这些特点的通常 是第一手史料或原始资料。
• 有些人喜欢使用权威的判断。最好先使用一手史 料,再使用权威判断。两者同时使用,效果更好。
苦人民的战士,近代社会主义的先驱”。
• 这些对立的评价并非产生于史料缺乏,而是评价标准不同, 关键是认同或不认同罗伯斯庇尔等人的恐怖政策。
• 我国的教科书曾极为赞赏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改革开放 以来对此出现了某种反思。
六、使用和解释史料的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