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案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能力。
读图活动:见P6图1-7、P7图1-8、1-9,问: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教师强调: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又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
学生读图后,填空、回答:一杯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构成的。说明地球上的物质通常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如金属、石墨等。
四、练习:课后练习
学生练习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2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①知道物质是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②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③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④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模型的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
组成的,那么水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我们怎样来描述这些看不见的粒子呢?
学生思考;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
(一)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师: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发现水变成了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1。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通过读图,使学生的认识从宏观的物质引向微观结构中的粒子,体现了物质组成认识的层次性,为进一步研究物质组成作了铺垫。
(二)不同种类的物质:
氢气、氧气、水是不同种类的物质。为什么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呢?
指导学生读图1-10不同物质分子模型,问:图中涉及多少种原子?一个分子中有几个原子?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他分子吗?
难点:对微观粒子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
1、趣味识别:
假如你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旅游,尽管语言不通,但看到以下的一些通用标记(媒体展出),你能说出它们的含义吗?
二、新课教学:
(一)符号:
2、戏说一番: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用符号来表示的事物?
教师用媒体展示尽可能多的生活中常用的符号。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自行车标志、厕所标志、红绿灯标志、垃圾桶标志、公用电话标志、交通标志等。
学生举例:各银行标志、节水符号、禁止吸烟符号、安全警示符号等。
通过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联想起生活中常见的符号。
3、回忆旧知: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许多符号,你能回忆起来吗?
反问:为什么人们常用符号来表示事物?
总结:在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学生回答: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没有变化。
学生回答:原子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如氧原子和氧原子组合形成了氧分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组合形成了氢分子。
通过描述了水电解反应的微观本质,使学生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师:对。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一名中学教师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他认为原子不可能再分成更小的部分。他设想,原子就像十分微小的弹珠,是坚硬而光滑的圆球体,不可能再分割。道尔顿的原子论开辟了从微观世界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新纪元。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学生听讲;
学会知识迁移。
从学生已知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可变性,推断它具有可分性,由此引出原子的概念。
人们用模型来表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用模拟方法,通过假设得出水分子电解生成氧气分子和氢气分子的模型。引导学生思考:
在电解水的反应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
追问:原子又是怎样形成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呢?举例说明。
学生举例:飞机、船、水坝等的工程模型,汽车模型,房产模型,太阳系模型,晶体结构模型,数学模型等。
学生猜想,
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补充填空。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出建模思想;
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模型方法的体验,又将对水的三态变化的认识提高了一个层次。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总结
学生听讲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有系统性
§1—1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1体验使用符号、建立模型的思想。
2能用物质粒子模型来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让学生积极举例、设计制作符号、模型来丰富体验。
①体会用符号、模型来研究科学的好处;
②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
让学生建立对模型的基本认识,并体会到用模型来研究科学的好处。
你能举出其它的模型例子吗?
师:对于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和原子是用什么方法表示的呢?
(用媒体展示水的三态变化的模型)
通过水三态变化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状态变化的本质,要求学生完成P3的填空。
教师总结:一是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二是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①让学生学会根据一定的信息进行猜想、推测。
②通过读图,使学生的认识从宏观的物质引向微观结构中的粒子,体现了物质组成认识的层次性。
①体验粒子大小的数量级;
②体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物质粒子பைடு நூலகம்型解释物质的三态;
难点:对微观粒子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言:
学生自己设计,展示成果。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模型: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用过许多模型,如地球仪等,那么为什么要使用它们呢?要求学生在书本P2上填空。
引导学生看P3的阅读材料,加深对模型概念的认识。
学生填空:因为地球太抽象,难以认识,所以人们常用地球仪;由于细胞太小,难以观察,所以人们画出了细胞模式图;由于眼球构造复杂,难以表达,人们制造了眼球模型。
学生猜想;
学生认真读图后回答:图中涉及5种原子,这些分子中分别有5、2、3、3个原子,这些原子还能构成其他分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读图识别能力。
目前已经知道的原子的种类有几百种,而自然界中的物质有几百万种。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象英文字母可以组成无数个英语单词一样。然后通过P8的图1-11、1-12说明分子的构成。
教师总结:使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学生回忆,回答:速度v、压强p、时间t、风向符号、电流表符号、电压表符号等等。
学生回答。
学生听讲;
通过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积极举例,丰富体验。
让学生体会使用符号的意义和好处。
4、创造空间:
你能否设计制作标志符号来表示一定的事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