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陕西省靖边四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陕西省靖边四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第 23 课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科课时间 序 号
一课时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2、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 文系新闻专 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 《西藏十年间》 《万里神 州驯水记》 《时代的回声》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 7000 米以上的高峰有 40 座,8000 米以上的有 11 座,著名的有南 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这里终年冰雪覆盖, 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 一条条冰川像蜿 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 珠穆朗玛峰,它高达 8848、13 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 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 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 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 年 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 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 60 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 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 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 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 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
2
2、 (刘连满)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 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 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毅然把氧气放回原来的地方,自 己昏昏睡去„„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峰的黑影 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
1
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 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 3 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 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 20~30 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 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四、探讨探险的意义 (1) 、 2002 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 两人遇难,3 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 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 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 品 读 课 文 自 主 探 究 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 (2) 、你怎么看? (3) 、我们听一听别人怎么说: 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 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 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 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 ——蔡方华,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珍惜生命 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 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 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 过。 ——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 要懂得知难而退 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 于是就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 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 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 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 ——周国平,著名作家 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 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 悲剧。 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 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 危险发生的可能。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
3.段⑷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4
2、 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 细 读 课 文 3、 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自 主 学 习
三、合作质疑 仔细体味下列语句,写出其表达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 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3
——次洛 四、课内精读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 1-6 题。
练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 。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 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 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 )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 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 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 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 是我们能后退吗 ?"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 "继续前进 !" 反 馈 练 习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 筒, ( )而( )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 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由于高山严重缺 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 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 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 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 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 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 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 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 C.外形 低矮 高大 果断 大胆 大胆 果断 ) B.轮廓 D.外形 低矮 高大 大胆 果断 果断 大胆
导 初 读 课 文 , 尝 试 给 字 注 音 一 、基础知识:
案
学
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 3、崔嵬( 5、养精蓄锐( ) ) ) 2、履践( 4、窒息( 6、齐心协力( ) ) ) )
2、以下句子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的是(
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 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 D、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的顶峰,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理解探究 1、 在登顶过程 中, 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