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丁醇合成路线发展历史

丁醇合成路线发展历史

[luxury]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催化剂技术的改进提高,目前主要是低压铑法
1、概述
我国丙烯消费中有约12%丙烯用来生产丁、辛醇。

丙烯经羰基合成制得正丁醛,正丁醛经加氢可得正丁醇;或正丁醛经碱催化缩合成辛醛,再加氢为辛醇(2-乙基己醇)。

这是当前丁辛醇最主要生产方法。

丁、辛醇的生产路线经历较多的变迁和发展。

20世纪初,大多采用发酵法生产丁醇(粮食发酵制酒精的联产物)。

,70年代后来由于化学法的发展,发酵法生产技术逐渐淘汰。

近年来由于石油价格的飞速上涨,加之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粮食发酵法生产丙酮、丁醇的技术重新显示出其优势,特别是发酵法生产丙酮丁醇是以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基原料制造,符合国家能源安全的长远战略考虑。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开发了以乙醛为原料的醇醛缩合法制取丁、辛醇的工艺,迅速得到普遍的采用。

直到60年代末,乙醛路线是丁、辛醇的主要生产方法。

在50年代还研制成功乙炔雷珀法和高压下的羰基钴为催化剂的丙烯羰基合成法。

丙烯羰基合成丁醛进而合成丁、辛醇工艺由于比发酵法、乙醛法和雷珀法在原料和工艺上更为优越。

故从60年代以来,成为生产丁、辛醇的主要方法。

传统的高压钴法存在的主要缺点是其正、异构醇比为2-4:1,而人们对异构醇需求有限,异构醇的利用存在困难,致使提高正异结构比成为羰基合成技术开发的目标。

1976年美国Celanese和UCC公司分别实现了使用铑羰基化催化剂的低压工艺的工业应用。

以后国外许多高压钴工艺厂家转而采用低压铑法。

1978年以后,新建的装置则几乎全部采用低压铑法,统计到1997年全球丁、辛醇生产中采用佬法的工艺占总生产能力的80%以上。

2.国内外生产和消费
据统计,国外1997年丁辛醇生产能力各约为240万吨/年和230 万吨/年。

美国1995年丁、辛醇产量约为68万吨和34万吨。

1996年丁醇的消费量
5***万吨。

用于丙烯酸酯类生产占36%,乙二醇醚占31%、醋酸酯和溶剂占25%,其它8%。

1996年辛醇消费35.2万吨,增塑剂用量占60%;丙烯酸酯类占17%,溶剂、润滑油添加剂等占16%,其它7%。

2.1国内生产装置
我国丁、辛醇工业生产始于1950年代。

70年代后有较大较快发展。

目前我国拥有粮食发酵丁醇装置约30套,非发酵路线装置5套。

2000年丁、辛醇生产能力估计各可达到20.3万吨/年(包括发酵法)和27万吨/年(表1),非发酵装置大多是引进技术。

经消化吸收和技术改造,在产能和技术水平上都有明显提高。

发酵装置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缺点,今后会淘汰掉。

2.2丁、辛醇产销和需求分配
1999年国内丁醇产量8.8万吨,辛醇产量18.7万吨。

但产不足需,需要进口丁、辛醇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

该年进口丁醇约16万吨,进口辛醇约15.3万吨。

我国丁醇主要用于制造醋酸丁酯,丙烯酸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以及涂料、染料、农药等多种化工产品。

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占35%-40%,醋酸丁酯占18%-20%,溶剂占20%,丙烯酸丁酯占10%,其它20%以下。

我国辛醇的
主要用途为增塑剂生产,占辛醇需求量的88%,溶剂占12%。

2.3需求预测
近几年,我国丁、辛醇的生产稳定,但需求量不断增加。

主要原因是国内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最近国家计划在2000年投入2000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設施建设和加强农业、建筑业等行业。

以拉动国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将会大大促进塑料、化肥等行业的发展,塑料增塑剂等强劲需求推动着丁、辛醇生产的发展。

据预测2000年丁醇需求量会达到26万吨,辛醇需求量达30万吨。

如果国民经济增长率以6%计算,且丁、辛醇需求与此同步增长的话,到2010年,丁、辛醇需求量分别在35-40万吨左右。

因此国内丁、辛醇产能、产量都显然不够,需要新建生产能力或进一步扩展现有装置能力,在生产能力不能提供足够丁、辛醇满足需求之时,每年仍会有较多的进口量。

2.4价格情况
在国内丁、辛醇消费推动下,其价格在99年逐渐提高,并预测2000年价格在高位波动。

1999年丁、辛醇的最高市价曾达到6400元/吨。

今年第一季度的丁醇价格在5200-5900元范围,辛醇价格在6000-7200元/吨左右。

上海市场4月份价格丁醇5600-5800元/吨,辛醇6500-6650元/吨。

3 发展前景
综合上述,丁、辛醇是我国短线化工产品,发展前景良好。

考虑到发酵法丁醇装置能力的淘汰,目前国内的丁、辛醇实际生产能力约各为20万吨/年。

根据以上预测2000年需求各为25万吨和30万吨。

装置能力不足5万吨和10万吨。

似应结合国内乙烯工程的建设,新建丁、辛醇装置扩大国内自给率(1999年丁醇自给率仅28%,辛醇自给率55%〕。

在技术上,丙烯低压羰基合成路线已相当成熟,技术进步的重点在于催化剂技术的改进提高。

国内丁、辛醇装置中大多采用了国产催化剂,所以要继续研制和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催化剂。

附:国内丁辛醇生产能力(万吨/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