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补阳还五汤新用

补阳还五汤新用

+陕西中医学院(71046) 2009年6月2日收稿
万 方数据
补阳还五汤新用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赵文景 河南中医学院,450008 内蒙古中医药 INNER MONGOL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28(16)
+河南中医学院2007级研究生(450008) 2009年6月2 15t收稿
浅谈头痛治疗中引经药的作用
张茜。指导老师:王亚丽’ 摘要:古人云:“引经之药,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方寡而获效捷也”。引经药在头痛的治疗中尤显重要,故 对此进行讨论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启发。 关键词:头痛;引经药;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2 头痛,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走行路线,如果 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我们就可以 在药方中加人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葛根、知母作引经 药;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 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是胆,我们就可以在 药方中加入对少阳经有突出作用的柴胡、川芎、黄芩作引经 药;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 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是膀胱,我 们就可以在药方加入对太阳经有突出作用的羌活、防风、川 芎、蔓荆子、葛根作引经药;头的巅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 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 是肝,我们就可以在药方中加入对厥阴经有突出作用的吴茱 萸、藁本、防风作引经药;头部的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也可出现于 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 主证的病症,均可称为头痛。《伤寒论》明确提出六经中头痛的 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少阴则无。但现代有 医家认为”1,虽太阴、少阴脉不上头,然太阴中湿亦头痛,少阴 中寒亦有头痛连脑及齿。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 位亦异,故治疗上应适当加用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直 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它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 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善用引经药。能提高用药的准 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改善疗效。比如我们所讲的
内蒙古中医药
补阳还五汤新用
赵文景‘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心绞痛;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0979(2009)08-0020-01 。不适再次频繁发作,自服消心痛等药物效差。诊见:胸部闷痛, 心悸不安,动则加重,休息后略缓解,面色苍白,乏力,苔薄白, 质紫暗,脉沉细。心电图示:前间壁、侧壁心肌供血不足。西医 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虚血瘀型。方 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509、人参159、当归159、赤芍 lOg、地龙69、川芎159、红花lOg、桃仁lOg、桂枝209、丹参 209、制附子109。10剂,每日1剂,水煎2次,药液相兑分早晚 2次温服。二诊:胸闷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守上方续进10剂, 症状全部消失。嘱患者规律服用降压药,注意休息,避风寒,随 访1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心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导 致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发为胸痹。方中黄芪、人参补心肺之 气,气行则血行;当归补心阴;川芎、赤芍、地龙、红花、桃仁、丹 参活血化瘀通络;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助气行血。全方共奏益 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故疗效显著。 3偏头痛 赵某,女,34岁,2004年7月5日初诊。患者偏头痛10年 余,每因工作紧张、休息不好而诱发,痛时常先一侧疼痛,继而 两侧皆痛。曾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病情时轻时重。诊 见:乏力,面容痛苦,纳少食差,舌质暗淡,边有瘀点,脉细沉。 证属气虚血瘀型。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苠309、党参 209、当归109、赤芍109、地龙69、川芎159、红花109、桃仁 109、天麻159、全蝎109、蔓荆子159。10剂,每日l剂,水煎2 次,药液相兑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头痛大减,饮食好转,舌 质仍暗,瘀点减少。守上方续进20剂,以巩固疗效,嘱患者注 意休息,保持情志舒畅,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患者头痛多年,气虚血瘀,气虚则血液运行无力而发生血 瘀,故疲乏无力,舌质暗,脉沉细。方用黄芪、党参、当归补气养血; 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全蝎、天麻通络止痛;蔓荆 子清利头目。诸药合用,气血得充,淤血自除,头痛自然消失。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 川芎、红花、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主治中 风后遗症,症见半身不遂,121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等。 笔者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将原方适当加减治疗多 种疾病,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腰椎间盘突出 杨某,男,36岁,2006年3月22日初诊。自诉两年前因负 重突发腰部剧痛,x线摄片示腰椎间盘突出,曾用多种西药治 疗,疼痛有所缓解。近1周来无明显诱因疼痛加剧,继服抗炎 镇痛药,疗效较差。诊见:腰部疼痛,痛引腿足,直腿抬高试验 阳性,遇劳加重,面色萎黄,舌淡紫,苔薄自,脉涩而无力。西医 诊断:腰椎问盘突出;中医诊断:腰腿痛,证属气虚血瘀,脉络 瘀阻。治以补气活血,通经止痛。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 黄芪309、党参309、当归159、赤芍159、地龙lOg、川芎lOg、红 花109、桃仁lOg、怀牛膝159、桑寄生159、续断159。10剂,每 日1剂,水煎2次,药液相兑分早晚2次温服。二诊:腰腿痛明 显减轻,守上方续20剂,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避寒凉,勿劳 累,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腰椎间盘突出属中医腰痛范畴。该患者腰伤日久,瘀 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久则气虚血瘀,筋脉失养,证属气虚血 瘀,脉络瘀阻。治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方中黄芪、党参健脾益 气;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牛膝、桑寄 生、续断通经活络,壮腰止痛。诸药相伍,使气旺血行,脉络通 畅,筋脉得养,腰痛自除。 2不稳定型心绞痛 黄某,男,53岁,2007年1月6日初诊。有高血压病史5 年,期间不规律服用降压药。近1年来经常出现胸前区闷痛不 适,伴有心悸,气短,乏力。2天前因劳累并感风寒,胸前区闷痛
本文链接:/Periodical_nmgzyy200916020.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