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回归分析内容摘要本文运用SOL估计,基于我国29个省份的截面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
先对我国经济增长做σ-收敛分析,然后分三个阶段做绝对β-收敛分析,同时对第三阶段做条件β-收敛分析。
实证结果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的情况,并且第三阶段存在条件β-收敛,第二阶段不存在收敛趋势。
对控制变量的分析表明,投资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经济增长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引言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然而,经过渐进式的改革,我国经济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区之间也形成了较大的差距。
地区差距的加大对我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增长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对此,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例如,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
随着这些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地区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即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呢?本文将运用最小二乘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
一、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是指在封闭的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产出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比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存在更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使得落后国家或地区同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最终趋于一个稳定经济发展状态的过程。
在收敛的研究中,巴罗和萨拉-伊-马丁(1992)把收敛现象细分为σ-收敛和β-收敛两类。
β-收敛又分为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两种形式。
此外,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俱乐部收敛”的概念。
1.σ-收敛,是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假说,它关注的是不同经济主体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状况。
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的离散程度逐渐下降,则认为发生了σ-收敛。
2.β-收敛,指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低的经济主体比初期人均产出水平较高的经济主体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即不同经济主体间的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负相关。
绝对β-收敛,是指具有相同基本经济特征的经济体,经济状况落后的地区具有比发达地区更快的增长速度;条件β-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之间具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经济特征,只有在模型中控制了这些特征,经济区域之间才呈现明显的收敛性。
3.俱乐部收敛,指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
二、我国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的实证分析 1.数据说明本文研究采用1978-2009年全国个省市(海南省和重庆市除外)相关指标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样本数据取自1978-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各省份人均GDP 采用实际人均GDP ;各省份样本期内的平均投资率采用原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采用各省份在样本期的普通高校在校人数(本科和专科)的算术平均值,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
2.模型介绍及实证分析由Baumol (1986)提出的β收敛模型:,,001,0ln(/)ln()i t i i i y y y ββε=++ (1)其中,y i,t 表示地区i 末期人均收入,y i,0表示地区i 基期人均收入,β是控制收入收敛到稳定状态速度的系数,如果参数β的估计结果为正,就说明收入存在收敛,反之则说明发散。
εi 该模型能反应出具有相同经济结构的地区是否具有经济增长收敛。
对方程(1)进行扩展,引入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建立以下计量模型,,,001,023ln(/)ln()ln(/)ln()i t i i i i i i y y y I GDP h ββββε=++++ (2)I i /GDP i 表示地区i 从基期到末期的平均投资率;h i 地区i 表示人力资本。
2.1.σ-收敛的检验根据σ-收敛的定义,采用全国各省市的人均GDP,计算从1978年到2009年图1 1978-2009年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各年度截面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并由此得出各省间人均GDP的变异系数(见图1),以研究全国省际间经济差异的变化趋势。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978年到1991年以及2003年到2009年之间,我国各省之间人均GDP差距逐渐缩小,存在着σ-收敛;而1992年到2002年,各省的人均GDP差距却呈扩大趋势。
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随后十四大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使我国的经济迈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而在这个阶段内,省际间人均GDP标准差由1645.54增加到7514.90(见附表1),变异系数也逐年增加,说明了从1992年开始,各省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即不存在着σ-收敛。
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家开始注重缩减地区间的贫富差距,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09年,我σ-国经济又呈现出收敛趋势。
2.2.绝对β-收敛的实证分析根据σ-收敛的情况,本文将分为三个时间段对我国各省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将1978-1991年定为第一阶段,1992-2002年定为第二阶段,2003-2009年定为第三阶段。
基于上述模型(1)分三阶段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情况进行OLS 估计分析。
先分别对三个阶段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同基期人均GDP做散点图以及估计的回归直线(见图2)。
由图中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各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同初始年份的人均GDP呈现负相关关系;第二阶段,各省经济增长速度同初始年份人均GDP呈现正相关关系。
再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对三个阶段的建立方程。
由于第二阶段常数项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则在方程中剔除了常数项。
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模型估计的β系数为负,而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第二阶段β系数为正,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由此说明在第一和第三阶段,基期的人均GDP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缓慢,即该阶段存在绝对β-收敛,也即贫穷的省份比富裕的省份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而在第二阶段,则呈现人均GDP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即不存在绝对β-收敛。
通过观察表1,在第一阶段β值为-0.250552,第三阶段β值为-0.107408,表明第一阶段贫富差距的缩小速度快于第三阶段。
表1三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绝对收敛的OLS估计结果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各地经济均迅速发展,各省份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90年代,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速,各省份经济增长的速度出现较大差别,高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开始拉大。
对此,我国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使得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从而避免了地区间过大的贫富差距,为第三阶段出现收敛提供了现实依据。
由表1,也可以看出,在第二阶段经济增长呈现发散的情况,在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出现了绝对收敛。
2.3.条件β-收敛的实证分析为了进一步探究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因素,本文引入控制变量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2),对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条件β-收敛分析。
表22003-2009年我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回归分析结果观察表2,模型(2)整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每个回归系数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且模型的拟合度较好。
根据表2,β系数值为-0.099263,由此得出,在引入平均投资率和人力资本两个变量后,该阶段同样得到了基期人均GDP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说明该阶段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收敛;投资率系数为0.651003,则说明地区的投资率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正的,即在这一阶段各地区增加投资对经济有正向拉动的效应;人力资本系数为0.108877,得到人力资本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即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对投资率系数和人力资本系数的比较,得出在这一阶段,各地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人力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
三、结论本文运用SOL估计对我国经济增长收敛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我国各省间变异系数的研究,将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划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得出我国在第一阶段(1978-1991年)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在第二阶段(1992-2002年)不存在收敛趋势;在第三阶段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
由此说明,我国贫富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而后又再缩小的变化趋势。
而关于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因素,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投资率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具有正向拉动效应。
因此,增加投资和人力资本数量,能够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1]赵长林.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0(3):96 -97.[2]何江,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空间面板数据分析[J].南方经济.2006(5):44-52.[3]王建琼,刘晓伟.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6).[4]郭鹏辉.中国大陆省市经济的增长收敛性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9(3).[5]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6]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机制(1978-2009)[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51-62.[7]陈芳,龙志和.中国县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研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 分析方法[J].中国科技论坛,2011(04).[8]Barro, Robert, Xavier Sala-I-Martin (1991),“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1:107-182.[9]Chen.J,Fleisher.B.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China.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6,221,41-164附录:表1 1978-2009年我国省际人均GDP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