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体育动机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 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归因 的方式对于个体未来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的认
和心理上的乐趣、刺激或个性的发展等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来自于学生自身之外的体育动机。
体育运动中,内外部动机都需要。一般地说,
内部动机更能促进人们对体育目标的追求,其
动力更足,持续作用时间更长。此外,内部动
机和外部动机的相对效果,同体育任务的复杂 性程度有关。复杂程度大的体育任务,主要取 决于内部动机的作用;简单的体育任务,则依 靠外部动机也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强内部动机。相反,如果教师在给予学生物质奖励时,强
调的是“控制”方面,则会使学生为了接受物质奖励而参 加体育活动,从而可能削弱其内部动机。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
价值的活动时尽力去做,并力争取得优异成绩 的心理倾向。它是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性动机,是在社会交往中习得的。
采用的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策略和时间安排。
目标设置的作用
恰当的设置目标可以指引学生的注意和行为, 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和 坚持性,促使学生为实现目标而采取有效地体 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策略。体育教师应该根据 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他们设置恰当的目标, 并及时地给予反馈。
五、 加强对学生的归因指导
(二)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1.直接经验
2.间接经验
3.言语劝说
4.情绪和生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一)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
目标定向:指个体参与某一活动时所依据的成
就目标取向。
掌握目标与自我表现目标定向
掌握目标定向:以自我提高和成功地完成任务 为目标;
自我表现目标定向:以竞争、超过别人为目标,
(2)自我意识消极 (3)自我效能感低 (4)消极思维 (5)情绪失调
三、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自 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 实际能力的推测。即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 主观评价。
(一)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1.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期望表现自我和赢得荣誉、
威信及地位。
表2-1
目标类型
掌握任务 定向
目标定向与动机和行为类型的 关系
能力概念
认为能力与努力 不可分,它们共 同决定着活动的 效果
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无论自我能力 高或低
动机和行为类型
具有适应性动机类型: 寻求挑战,高坚持, “自我参照”比较, 关注自我提高的信息
自我表现 定向
(一)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需要——成就理论 nAch = (Ms–Maf) (Ps * Is) + Mext nAch :成就需要 Maf:避免失败的动机 Ms:追求成功的动机 Ps:成功的可能性
Is(Is = 1 – Ps):成功的激励值
Mext:外部动机
(二)成就动机与体育教学
追求成功的动机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 锻炼效果也较好;避免失败的动机会使人产消极 的情绪状态,锻炼效果也较差。因此,教师应鼓
认为能力与努力 可分,只有能力 决定着活动的效果
自我能力高
自我能力低
具有适应性动机类型
具有适应性动机类型: 回避挑战,坚持性差, “常摸参照”比较, 关注与他人比较的信息
(二)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
目标设置,是指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和技 能水平,确定在一定的时间内所要达到的体育 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具体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
励学生确立以追求体育学习进步为主的体育学习
动机。
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受主客观多因素的影响。
同时,也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的体育能力知
觉有关。
(三) 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感:指个人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 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 状态与行为。
1.习得性无助个体的心理特征
(1)成就动机水平低
二、最佳动机水平
(一)体育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高
体 育 行 为 效 果
低
低
动机水平
高
(二)体育动机对体育活动的影响
动机的强度维度
非常强烈
动 机 性 质 维 度
最大积极效应
最大消极效应
非常积极
非常消极
次大积极效应
次大消极效应
非常微弱
图2-3
动机性质、强度水平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体育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第一节
体育动机概述
一、体育动机的定义、种类及其结构 二、最佳动机水平
(一)体育动机的定义
体育动机: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 锻炼的内部原因。 体育动机的功能:定向、始动、调整、强化维持
(二)体育动机的种类
1.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指学生来自于自身好动、好奇或好
胜的心理,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
3.社会性动机和个体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与社会、 学校、家庭等需要相一致的体育动机。 个体性动机是指以个体的需要为基础的,与满足 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需要相一致的动机,如为提高 个体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或满足个人 名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动机。
(三)体育动机的结构
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往往是由几种相
一、恰当运用外部奖励 二、激发学生的体育成绩动机 三、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自我效能 四、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 五、加强对学生的归因指导 六、适当利用竞争与合作 七、合理地利用反馈
一、恰当运用外部奖励
要注意外部奖励的恰当运用问题。研究表明,如果教 师在给予学生物质奖励时,强调的是“信息”方面,能加
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组合驱使的。其中有主导 动机,也有起次要作用的辅助性动机。各动机之间
相互作用。
良好的体育动机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
动机系统,它有如下特点:
1.社会性与个体性动机相结合,以社会性动机为主导。 2.内部与外部动机相结合,以内部动机为主导。 3.间接性与直接性动机相结合,以间接性动机为主导。
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直接动机:是指学生对体育活动(机体运动)过程
本身的需要和兴趣引起的动机 。 间接动机:是指由体育活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 定的动机。
直接动机:活动的内部心理根源,它直接与 体育活动相联系; 间接动机:使活动更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和持久性。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 生建立在体育活动直接兴趣基础上的直接动机, 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目标的间接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