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遏制苏联的原因及分析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是主宰世界。
在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想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同时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充当老大,主宰世界。
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借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
而苏联是美国称霸世界的主要障碍,所以杜鲁门政府对苏联的战略构想是屏弃美苏合作,一边搞导弹威胁,一边搞金元外交,使用霸权主义的政治、经济、军事手段,控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亚非拉,施压东欧、东亚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遏制苏联、独霸世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意识形态存在分歧作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大国的美国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强国的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是水火不容的。
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以18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的“天赋人权”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为主要的思想原则,苏联则以马克思、列宁的阶级斗争理论,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为立国的思想原则;美国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苏联反对个人拥有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由中央指令的计划经济制度;美国有一种“使命感”或曰“救世主”精神,认为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是最合理的社会制度,美国应把它推广到全世界,以民主自由的传播者、捍卫者自居,以自由世界的领袖自居,苏联则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先锋队,基地与壁垒,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以在全球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最终目标。
虽然在二战时期,美苏两国同属反法西斯阵营,面对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疯狂进攻,二者暂时捐弃前嫌站在统一战线,但是在共同敌人消失的那一刻起,意识形态间的战争立即上升到白炽化。
1945年9月伦敦外长会议期间,杜鲁门决定宣布存在着一个割裂的世界,并表示美国决心要对其中的一个阵营进行圣战。
对美国对苏政策产生重要影响的凯南八千字电报主导了美国官方对苏意识形态的认识——“凯南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苏联维持国内独裁制度和同外部资本主义世界进行斗争的理论依据。
苏联的意图必须始终庄严地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以保证对内虚弱的政权在外部获得安全。
”同样,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斯大林选区对选民发表了被美国最高法官威廉•道格拉斯喻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的重要讲话中称:“战争的发生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世界各种经济和政治势力发展的必然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危机的结果。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国家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证明苏维埃社会制度比非苏维埃社会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这种维护自己制度,诋毁对立制度的做法直接危及到美国的根本体制和传统文化,势必引起双方的根本对立。
向全世界推销其“自由民主”,反对共产主义,建立以美国的意识形态为主体的世界,是美国战后追求的战略目标。
同样,斯大林继承了列宁世界革命的理论,把推进世界革命同保卫苏联结合起来,呼吁全世界无产阶级为维护社会主义苏联而奋斗。
两大强国,两个向全世界输出自己意识形态的目标,两个势不两立的意识形态,如果他们之间能够调和,除非再次出现一个拥有足够力量威胁两国根本利益的第三者。
无论是在意识形态的理论上,还是美苏两国在其意识形态影响下的行动中,均无法回避对抗的本质。
意识形态的差异直接导致两国,两大阵营的相互诋毁,严重破坏了战时友好合作的平台。
最主要的是,美国始终认为意识形态的根本差异导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所以美国必须遏制苏联!二、美国国家利益受到威胁二战结束后,美国从经济、军事以及政治利益等方面,都受到了苏联的威胁。
(一)经济利益受到威胁二战大大刺激了美国与战争相关的产业部门的飞速发展,使其人力和资源得到了充分发挥,国民经济规模扩大了一倍。
“战后初期的美国集中了全世界资本总额的四分之三和工业生产能力的三分之二,对人类生活所需的最重要的因素取得了几乎独占的地位。
”同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近59%,高达200.8亿美元;美国通过战时的援助和贷款使大部分世界地区的经济命脉围绕在其周围,并组建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但有意拒绝参加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组织的苏联于战后掀起了重建家园的生产建设高潮。
1946年3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了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1948年,工业总产值超过战前水平,重工业取得了特别重大的成就:1950年铁产量1900万吨、钢2700万吨、采煤量2.61亿多吨。
通过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苏联人民胜利完成了五年计划所提出的指标。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1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升为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升为85%。
1980年苏联的人口达到26450万人,国民总收入为7054 亿美元,经济实力达到美国的2/3以上。
(二)军事利益受到威胁战争结束时候,美国有1100万现役军人,其中750万驻在海外。
虽然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裁军复原,但是其军事实力仍不可小觑的军火工业,并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海军居于世界首位,具有通过海洋向世界各地投送兵力的能力;强大的制空权,以及原子弹的垄断。
1949年美国在全世界对400个海军和空军基地拥有留置权。
苏联同样在战后拥有同美国抗衡的军事力量。
战后初期,拥有1136万人的军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武装部队。
特别是强大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战争的最后三年,苏联每年生产4万架飞机、3万多辆坦克和3万多件自动武器…除了飞机生产,苏联的武器生产能力居世界首位。
”苏联军队复原后,仍然保留175个师、2.5万辆坦克、1.9万架飞机,在常规武器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
早在50年代,苏联就特别重视发展核武器,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的试爆;1953年8月,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1957年8月,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
勃列日涅夫更重视发展核武器。
据美国估计,1964年苏美在洲际导弹上的数量对比是1∶4;1968年,苏联已拥有858枚洲际弹道导弹、121枚潜艇发射导弹、155架战略轰炸机和1300个核弹头;到70年代中,苏联的战略核力量已大体同美国相等。
特别是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扩建海军,把苏联舰队建成为一支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
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苏联黑海舰队开进地中海;1968年驶入印度洋;1970年4~5月,苏联出动波罗的海舰队、北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四大舰队的两百多艘舰只在三大洋七大海域举行第一次全球性海军大演习,显示了苏联的强大作战能力。
此外,苏联凭借其军事实力,利用美国收缩海外力量之机,大肆向世界各地扩张。
1969年苏联军队入侵珍宝岛,并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70年代末,在越南金兰湾建军事基地,其太平洋舰队的立足点从海参崴向南推进两千多海里,威胁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
1978年,北、南也门发生政变,苏联乘机渗入控制该国。
1978年派兵入侵阿富汗,推行南下波斯湾之战略。
在非洲,苏联通过古巴武装干涉安哥拉;乘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发生争端之机,把军事力量开进非洲之角;向十多个非洲国家派遣军事人员。
苏联成为与美国全面抗衡的超级军事大国。
(三)政治利益受到威胁美国和苏联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领导者,都为结束的二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
同时,二者均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美国在联合国活动的初期掌握和支配着稳定的多数,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和愿望通过这一机器付诸实现。
苏联是美国独霸联合国最大的掣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美国的专断行动,从当时来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进步力量和维护和平力量的要求,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国际影响力,扩大了国际关系。
美国积极组织和支持地区性组织,期望依靠这些组织的成员国在政治上支持美国行动。
苏联则扩大了自己在东欧的版图,兼并了波罗的海国家,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从而打破了一国的孤立状态,形成地区性阵营。
特别是两个德国的出现,使美国感受到了苏联强大的政治实力。
三、其它原因(一)美苏两国战后对外战略构想的碰撞战后,苏联为了确保传统安全,有效防御侵略,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政策——涉足远东,保护沙俄时期的传统利益;推进西部,将东欧覆盖在其羽翼之下;渗透中东,企图控制伊朗以确保其南部地区的安定。
作为两次大战的暴发户,美国政府从根本上抛弃孤立主义,开启全球主义,夺取世界霸权的路线方针——罗斯福希冀在“保持美英苏中四大国合作的前提下,通过联合国、轨迹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机构维护世界秩序,在这些机构中美国居于主宰地位。
”而杜鲁门继任总统之后,其世界霸主的欲望更加膨胀——“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
……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胆子并承担责任。
”苏联的扩张势必和美国的全球霸主战略相冲突而不可调和。
二者间的不可调和,一方面在于两国国力的高端均势:没有这么强大的实力,二者无法制定如此对外战略;没有双方的牵制,二者的战略冲突也不会发生冲突。
(二)领导人的个人作用在这方面,杜鲁门扭转了罗斯福的和平缓进政策,采取了对苏强硬的方案——“1945年4月20日, 杜鲁门接任总统一星期, 在商讨对苏关系时就表示‘我不怕俄国人, 我准备采取坚定的态度。
’4月23日在正式内阁会议上杜鲁门认为‘过去我们同苏联的协议, 一直是我们单方面在让步,’他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现在是改变的时候了。
关于旧金山会议的准备工作, 他认为“如果俄国人不愿意参加, 他们可以滚开。
”不否认个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美国遏制苏联的根本原因。
如果美国没有战后如此强大的实力,恐怕杜鲁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英国的推波助澜在西方几大国中,英国一贯是反苏反共的排头兵。
特别是在苏联势力渗透东欧之后,英国看到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赤化而极为恐慌。
一方面,下台后丘吉尔利用其个人的政治影响兜售反苏反共意识——1946年3月5日,他在杜鲁门的陪同下发表“和平砥柱”演说,“严厉抨击苏联‘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这条线后面的东、中欧国家‘无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的影响,而且还收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另一方面,英国督促美国承担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主动将处于苏联边缘的希腊和土耳其交给美国,促使美国直接同苏联对抗。
英国已经失去往日的辉煌地位,它只能算是美国的小伙伴,而在遏制苏联的过程中,英国的存在只是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而无法承担其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