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

石漠化综合治理人工造林设计方案目录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 (3)1.1自然社会经济概况 (3)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 (5)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1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 (8)2.2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0)2.3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1)第三章编制依据、原则与目标 (12)3.1指导思想 (12)3.2编制依据 (13)3.3编制原则 (14)3.4建设思路 (15)3.5建设范围 (17)3.6建设目标 (18)第四章规划建设内容 (19)4.1林业治理措施 (19)4.2水利设施建设 (27)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29)4.4扶贫项目建设 (34)第五章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5.1封山育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4)5.2人工造林工程量及物质需要量 (35)5.3四旁绿化珍贵树种需要量 (36)5.4水利工程建设材料及人工 (36)第六章投资概算 (37)6.1概算依据 (37)6.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8)6.3投资概算 (40)6.4资金筹措 (42)第七章效益评价 (43)7.1生态效益 (43)7.2社会效益 (44)7.3经济效益 (45)第八章工程管理和保障措施 (46)8.1管理机构 (46)8.2项目管理 (46)8.3计划管理 (47)8.4资金管理 (47)8.5信息管理 (48)8.6保障措施 (48)某市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小班设计卡片 (50)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1.1 自然社会经济概况1.1.1 自然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某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某市西北部。

(2)地形地貌全市以山地为主,兼有丘陵、盆地等地形,由九条山脉和某盆地、坪石谷地构成。

南岭山脉从东南至西北纵贯全市,形成东北~中部~西南一线高耸、西北和东南倾斜的地势。

西部以喀斯特山地为主,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石山密集,基座相连,呈现为峰丛。

境内主峰老蓬顶海拔1737米,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156座。

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的白石、庆云、云岩三镇地处坪石谷地的周边,属山地地貌。

(3)河流水系境内武江是北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湖南省临武县,全长260千米,在某境内长110千米,年平均流量97M3/秒,主要支流有:宜章河、白沙河、田头水、九峰水、大源水、西坑水、廊田河、南溪水、辽思河、嘉昌水、张溪水、王坪水等。

除宜章河、白沙河、南溪水等少数支流发源于湖南省外,其他支流均发源于本市东北部和西南部的崇山峻岭中。

(4)气候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水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气温为19.6℃,极端高温38.4℃,极端低温-4.6℃,年平均降雨量1522.3毫米,全年无霜期304天,年平均日照数1499.7小时,夏季长5个月,春、秋季平均只有2个月,光温较集中于6~9月,降水较集中于4~8月。

(5)土壤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区成土母岩为石灰岩,土壤主要以黄壤、黑色石灰土为主。

石灰岩地区岩石裸露、黄壤土层浅薄,一般在10~50厘米不等,黄壤分布在石灰岩的岩壁缝隙或谷地低处,有机质含量高,石砾多,质地疏松,土层较薄,保水性能差,土壤易侵蚀。

(6)植被境内植被种类丰富,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

人工林以杉木、马尾松为主。

据相关调查,某市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203科1555种。

其中,蕨类植物37科147种,裸子植物8科15种,双子叶植物139科1184种,单子叶植物19科208种。

1.1.2 社会经济状况石漠化综合治理2010年试点选择白石镇涧水、水井、油铺行政村,庆云镇下黄、五里冲、永乐、土家竂行政村,云岩镇出水岩、云岩、祖岭、斯毛坪行政村,共11个行政村,4554户, 2.05万人,试点区2008年人均纯收入为3160元。

试点地区人多地少,其中旱地占40%以上,农作物以烟草、水稻、小青南瓜、青瓜、辣椒、芥兰、西兰花为主。

绝大部分农户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约占60%。

农村使用能源状况,约20%使用煤气,30%使用煤,15%使用沼气,35%使用薪柴,农户使用能源不固定,一般每户交替使用2种以上能源。

1.1.3 现有土地利用情况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2010年试点地区的土地面积23554.9公顷。

林地面积16282.1公顷,占土地面积的69.1%,其中有林地面积6465公顷,疏林地310.9公顷,灌木林地7631.7公顷,未成林地1069.1公顷,无林地805.4公顷;耕地面积2746.67公顷,占11.7%,其中水田面积1601公顷;其他用地4526.13公顷,占19.2%。

1.2石漠化现状、原因及危害1.2.1 石漠化现状据2004年广东省石漠化调查,某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2010试点区石漠化土地16440.9公顷,其中轻度石漠化面积6155.6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7451.6公顷、重度石漠化面积2833.7公顷。

详情见下表1﹣1。

表1﹣1 2010试点区石漠化程度现状统计表单位:公顷1.2.2 石漠化原因(1)自然因素碳酸盐岩极易淋溶风化,不溶性的残留物少,成土条件极差,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

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高山低地,崎岖不平、地形陡峭,切割深的基本轮廓,通过岩体破裂和变形,塑造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加大了降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

岩溶地区雨热同季,降雨量大,促进了岩溶土壤的侵蚀和化学溶蚀。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强度大,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能。

调查结果表明,某市岩溶地区主要因自然原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为38.3平方千米,占本市石漠化土地面积的14.3%。

(2)人为因素①采伐。

某岩溶地区山地森林植被先后遭到三次较大规模的破坏。

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末,“大炼钢铁”高潮使大片原始林、次生林毁于一旦。

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以粮为纲”,大搞开山造田,大肆毁林开垦;第三次就是80年代末,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消耗大量木材,岩溶区作为省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区,为全省经济建设输出了大量的木材。

许多地方千百年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因失去森林植被的庇护,不到几年就被雨水冲刷流失殆尽,最后剩下光石一片,形成石漠化。

据调查,某市因过度樵采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56.5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21.1%。

②火烧。

一方面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刀耕火种活动明显。

另一方面,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斜坡陡坡土体或表层松散土体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

据监测显示,因火烧致使的石漠化面积达27.0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10.1%。

③不适当的经营方式。

岩溶区边远偏僻,交通和信息交流不便,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缺乏科学生产经营。

一些地方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

因本原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达50.0平方千米,占本市石漠化面积的18.7%。

④其它人为原因。

随着岩溶地区人口不断增多,耕地资源、生活能源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岩溶地区的群众为了自身生存,人为活动加剧,毁林开垦开荒、开山采石,在乱石岗中耕作,致使森林植被遭受破坏。

岩溶地区本身土层较薄,立地条件极差,长年的不适当经营,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趋势明显。

因本原因致使石漠化面积达95.8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35.8%。

1.2.3 石漠化危害石灰岩地区成为某市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

石漠化已经成为某市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并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1)生态状况恶化,部分岩溶山区生存条件逐渐丧失岩溶山区缺水,生态状况日渐恶化,许多岩溶山区的群众,每年缺水4~5个月。

然而长期以来,这一地区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2)自然灾害频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当地旱涝灾害频发,2002年至2006年本市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十分严重,损失极为惨重。

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无雨就旱,遇暴雨就成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加剧贫困,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地貌上特有的“先天缺陷”加上人为的“后天失调”,使石灰岩山区人民披上了土地石漠化和生活贫困化的双重包袱。

长期以来,岩溶地区生产生活的恶性循环,使岩溶地区成为广东农村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第二章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岩溶地区生态建设现状2.1.1 石漠化治理情况某石漠化地区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水问题成为喀斯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因此,要有效防治喀斯特石漠化,必须首先解决水的问题。

2000年6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倡导下,韶关市开展以建造蓄水池和改造石花地为内容的“两大会战”。

至2002年6月底,投入资金1.8亿元,建成蓄水池29724个,容量达241.6万立方米,解决了5.18万人的吃水难问题;改造石花地1.7万亩,增加耕地2000多亩,实现了人均半亩旱涝保收“保命田”的目标。

从此某石灰岩地区的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和半山腰上,星星点点布满了新建的水池。

彻底结束了石灰岩地区人畜用水“贵如油”的历史,大大改善了生存和居住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某市现已区划省级生态公益林55468.5公顷,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59617.2公顷,在石灰岩镇的林地内禁止一切商品性采伐,在得到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基础上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充分发挥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鼓励石灰岩镇农民外出务工和有计划的迁移,减轻石灰岩地区的人为破坏。

某市降雨丰富,气候湿润,植物生长快,实践证明,在停止或减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让自然修生养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调节能力,能实现自然植被的尽快恢复与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