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植物细胞培养
①碳源和能源:蔗糖(2%~4%,高达7%)、 葡萄糖、果糖。 ②维生素:硫胺素(维生素B1)、烟酸、维 生素B6(吡哆辛)、肌醇等。
③氨基酸和有机添加物:甘氨酸、水解酪蛋 白。 ④植物激素 生长素:2,4-D、NAA、IAA、IBA。 细胞分裂素:Kt、6-BA、Zt。
培养基的配制 ⑴母液的配制 a.大量元素母液的配制:配成使用浓度的10倍。 溶解时,应注意先后顺序,把Ca2+与SO42-、 PO43-错开,以免形成沉淀。保存于5~8℃ 冰箱中备用。 b.微量元素母液的配制:配成培养基配方浓度 的100倍。保存于5~8℃冰箱中备用。
扩大100倍 称量(mg) 2230 860 2.5 620 25
备注
用100mL容量瓶 定容于100mL蒸 馏水中。每L培 养基吸此液1mL。
碘化钾(KI)
氯化钴(CoCl2· 6H2O)
0.83
0.025
83
2.5
铁盐单独配制:5.57g FeSO4· 7H2O和 7.45g Na2EDTA溶于1L水中,用时每配 1000mL培养基取该溶液5mL。常温下保存。 c.植物激素和其他母液的配制:一般常用Vit 都是水溶性的,用蒸馏水溶解。生长素类 (NAA、2,4-D、IAA)是醇溶性的,称好后 先用少量95%酒精溶解,再用蒸馏水定容。 细胞分裂素类(Kt、6-BA、2-IP、Zt),先 用少量1mol/L HCl或1mol/L NaOH溶解, 再用蒸馏水定容。叶酸先用少量稀氨水溶 解,再用蒸馏水定容。 5~8℃保存。
常 用 培 养 基 配 方
⑵培养基的制备 首先将各种母液按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铁盐及有机成分的顺序,依次用移液管吸 取,加入烧杯中混合,再加入所需量的蔗 糖使其溶解,用1mol/L HCl或1mol/L NaOH调整pH值(5.5~5.8),加入琼脂并 加热搅拌,使琼脂完全溶化,用蒸馏水定 容后,分装到培养容器中。
天然植物食用色素的生产 人工合成色素 食用色素 植物色素 天然色素 动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质色素 目前允许使用的天然色素有姜黄素、红 花黄色素、辣椒红素、虫胶色素、红曲米、 酱色、甜菜红、叶绿素铜钠盐和β -胡萝卜 素。
探索阶段:20世纪初期 两个理论基础是细胞学说和细胞全能性学说。 技术建立阶段:20世纪30年代开始至50年 代末期 两个重要模式是培养基模式和激素调控模式。 应用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 在农业上,用来培育作物新品种。 在工业上,用来生产药物或其他天然产物。
1、定义: 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
的潜能的特性。
2、原理: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
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 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 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3、差异: (1) 受精卵的全能性最高;
(2) 受精卵分化后的细胞中,体细胞的 全能性比生殖细胞的低。
起动期:细胞准备分裂的时期。起动就 是愈伤组织形成的起点。细胞大小虽无明 显变化,但细胞内的合成活动却极为活跃, RNA的含量很快增加,细胞核也变大。 分裂期:外层细胞出现分裂。细胞最小、 细胞核和核仁最大、RNA含量最高,这也 标志着细胞分裂进入最旺盛的时期。 形成期:细胞大小趋于稳定,细胞分裂 已从分裂期的以组织的周缘细胞分裂为主 而转向较内部的组织。
基本原则:既要杀死材料上附着的微生物, 同时又不能伤及材料。 消毒时采用的消毒剂及其浓度、处理时 间等,均应根据材料的情况及对消毒剂的 敏感性来定。 常用的消毒剂 ⑴ NaClO溶液(漂白粉):一种常用消毒剂, 杀菌效果好,它能分解成具有杀菌效能的 氯气,散失在空气中对植物组织无害;
⑵ H2O2:灭菌效果好,容易分解成无害的化 合物而散失掉,通常用于叶片的灭菌; ⑶低浓度的HgCl溶液:消毒效果好,但是消 毒后汞离子粘在材料上,不易去掉,使用 后必须用无菌水多次清洗材料; ⑷ 70%的酒精: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和杀菌力, 通常作为外植体表面消毒的第一步,因为 它能使材料表面湿润以便于消毒剂的渗入 而增加杀菌能力,但因其杀菌不够彻底, 所以往往需要和其他消毒剂结合使用。严 格掌握时间。
初级及次级代谢物的生产 人类已应用的30 000多种天然物质中有 80%以上来源于植物。目前来自植物细胞培 养的有用物质有400种左右,包括色素、固 醇、生物碱、维生素、激素、多糖、植物 杀虫剂及生长激素等数十个类别。 生物转化 利用植物培养细胞为酶源使某种前体化 合物生成相应产物的技术称之为生物转化。
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概念 研究的水平 研究的目的 细胞工程
细胞生物学和 分子生物学
细胞整体水平 或细胞器水平 按照人们的意愿来 改变细胞内的遗传 物质或获得细胞产 品
分类
细胞学说; 植物细胞工程 理论基础 细胞全能 性学说
动物细胞工程
微生物细胞工程
植 物 细 胞 通常采用的 工 技术手段 程
所采用技术 的理论基础
4、潜在全能性的原因: 基因表达的选择性
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含义,正确的是: A、每个生物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功 能 B、生物体内的任何一个细胞可以完成该个体 的全部功能 C、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 个体的潜能 D、 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经过产生、分裂、 分化、生长、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洗涤
培养瓶和其它器皿应先在清水中浸泡 后,然后刷去瓶内污物,再用洗衣粉、 洗洁净等洗涤。 洗净的器皿应不挂水 珠,内外壁水膜均一,置于烘箱内烘 干。
灭菌
无菌操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最关键的技术! 培养基应用高压灭菌锅灭菌121度15分钟灭菌 一些不耐热的物质将采用过滤灭菌,如生物添 加剂、赤霉酸和玉米素等 玻璃器皿及耐热用具用干热灭菌。 植物材料先刷洗然后冲洗,再用消毒液,如次 氯酸钠、升汞等进行表面灭菌,最后用蒸馏水 清洗。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 植物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的区别: 组织培养是指从机体内取出组织或细胞, 模拟机体内生理条件,在体外进行培养, 使之生存或生长成组织。如用于植物快速 繁殖的组培技术。 细胞培养是指动植物细胞在体外条件下 的存活或生长,此时细胞不再形成组织。 如以生产次生代谢产物为目的的大规模细 胞培养技术。
培养条件 ①湿度 ②光照:从光强度、光照时间及光质来衡量。 ③温度:一般保持在23~28℃之间。 ④培养基的pH值:5.5~5.8之间。 ⑤气体调节:CO2/O2
愈伤组织的诱导
分化 脱分化 再分化
形成根、茎、叶等
形成愈伤组织
再形成根、茎、叶
理论基础
细胞的全能性学说
植物材料的来源(外植体) 诱导 生长素:促进细胞的 培养条件→激素 生长和生根 细胞分裂素:促进细 胞分裂和出芽
外植体的选取和消毒 培养方法和条件 愈伤组织培养 愈伤组织的诱导 愈伤组织的形成 愈伤组织的生长和形,
利用人工培养 基对植物体的 器官、组织和 细胞进行培养。
选取的器官 器官的生理状态和发育年龄 取材的季节 外植体的大小 取得离体材料的植株质量。
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 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是因为: A、细胞丧失了全能性 B、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 C、不同的细胞内基因不完全相同 D、在个体发育的不同时期,细胞内的基因 发生了变化
实验室设备
无菌操作的工具:酒精灯、广口瓶、镊子、 接种针、接种钩(或铲)、剪刀等。
植物细胞培养 实验室
外植体的大小和形状取决于实验目的及对 外植体的要求。
用于诱导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材料大小无 严格限制,切成片或小块,0.5cm左右。 定量研究愈伤组织,外植体大小必须一致 ,形状和组成也要基本相同。
切取
接种
培养方法: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固体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在固体的琼脂培养 基上。优点:简便,实验设备要求简单。 缺点:外植体或愈伤组织只有一部分表面 能接触培养基,当外植体周围的营养被吸 收后就容易造成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浓度 差异,影响组织的生长速度。同时,外植 体插入培养基的部分,常因气体交换不畅 及排泄物质的积累影响组织的吸收或造成 毒害。而且光线分布不均匀及很难产生均 匀一致的细胞群。
除培养架之外,培养室内还可以放置摇床、 转床等各种培养装置,其式样和大小可因培养室 的大小及使用目的而定。
一些设备
培养室
植物组织培养成功 的两个重要因素
培养组 织的材 料来源
培养 基
定义:含有一定营养成分,供组织培养植 物生长的基质。 培养基的组成 ⑴无机营养物 大量元素:C、O、H、N、P、S、K、Ca、 Na、Mg 微量元素:I、B、Mn、Zn、Mo、Cu、Co、 Fe、Pt ⑵有机营养物
生长素IAA、NAA和2,4-D,浓度0.01~ 10mg/L;细胞分裂素Kt和6-BA,浓度0.1~ 10mg/L。在多数情况下仅用2,4-D就可以成 功地诱导愈伤组织,浓度低于10-9mol/L时 ,生长缓慢,浓度高于10-3mol/L时,生长 完全受抑制。在诱导愈伤组织生长时,需 注意因植物种类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激素, 因激素种类不同而选用合适浓度。
花药的消毒:处于无菌状态,外表消毒。 果实及种子的消毒:用NaClO或Ca(ClO)2浸 泡消毒,难以消毒的用HgCl溶液或溴水。 茎尖、茎段及叶片的消毒:用2% ~10%的 NaClO溶液浸泡10 ~15min,再用无菌水清 洗3次后即可用于接种。
根及地下贮藏器官的消毒:用自来水清洗 →软毛刷刷洗→滤纸吸干→纯酒精漂洗→ 用0.1% ~0.2%HgCl溶液浸5~10min或2% NaClO溶液浸10 ~15min →无菌水清洗3次
备注
定容于1000mL 蒸馏水中,最后 加入氯化钙 (CaCl2· 2H2O)
。每L培养基取 此液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