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

《审计理论专题》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审计理论专题》是为提高审计学专业本科生对审计专业问题的思维能力而开设的一门以审计理论研究为内容的课程。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比较深入、系统地掌握和理解审计学的理论构建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审计理论的研究能力,体现增值审计的思想;通过结合现实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以便学成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教学时数本课程的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的理论专题,因此其在理论、方法和技能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除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外,应当尽量结合案例教学法,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强调对审计理论的建立和运用,重视对审计学科发展状况的关注和思考,紧盯英美发达国家和国际业界的动向,直面和探讨审计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传输最新的审计理念。

(五)面向专业本课程适用于审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开设。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审计理论体系框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的概念与作用、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熟悉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容,理解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及对不同模式的评价,掌握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其构成。

(二)教学内容审计理论的概念、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一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审计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发展理论体系的特点、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三大审计理论之间的关系、特点和内容,难点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构建。

第一节审计理论体系一、审计理论的含义与作用1.审计理论的含义2.审计理论的作用二、审计理论研究的里程碑1. 审计理论的探索阶段——片段审计理论的出现2. 审计理论的奠基阶段——《审计理论结构》的出版3. 审计理论的确立阶段——《基本审计概念说明》的出版4. 审计理论的发展阶段——《审计理论——评价、调查和判断》的出版5. 审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实证审计理论的广阔研究领域四、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原则1. 客观性原则2. 全局性原则3. 逻辑性原则4. 历史性和动态性原则五、对不同的审计理论结构的评价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2. 尚德尔模式3. 蒙哥马利模式4. 安德森模式5. 汤姆·李和大卫·费林特模式6. 三泽一模式7. 我国学者对审计理论结构的有益探索六、构建我国的审计理论结构七、审计基本理论体系(或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审计理论结构)1. 审计动因理论——导出审计理论的定义和受托责任等基本概念。

2. 审计主体理论——导出独立性等概念。

3. 审计客体理论——导出审计对象等概念。

4. 审计主客关系理论——导出审计职能、委托和授权等概念。

5. 审计运行理论——导出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审计程序和审计结果等概念。

审计理论体系按理论研究的性质和时态,又分为三个层次,即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应用理论和审计发展理论。

第二节审计基础理论一、审计基础理论的内涵1. 概念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3. 重点解决的问题4. 审计要素。

二、审计基础理论的特点1.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对象的一般性和普遍性。

2.审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任务或目的,是揭示审计实践的普遍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3.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功能的长远性和战略性。

4. 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应体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审计基础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为:1. 审计环境理论2. 审计动因和本质理论3. 审计目标理论4. 审计主客体理论5. 审计程序和方法理论6. 审计规范理论7. 审计管理理论第三节审计应用理论一、审计应用理论的内涵1. 概念2. 定位3. 目的4. 实质。

二、审计应用理论的特点1.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

2.审计应用理论研究任务或目的的针对性。

3.审计应用理论研究具有实践性、专业性和服务性。

4.审计应用理论在研究上应博采众长,体现理论成熟过程的渐进性。

三、审计应用理论体系1. 财政财务审计应用理论2. 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3. 财经法纪审计应用理论4. 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理论5. 国家审计应用理论6. 社会审计应用理论7. 内部审计应用理论第四节审计发展理论一、审计发展理论的概念二、审计发展理论的特点1.审计发展理论的过程性、连续性。

2.审计发展理论的先进性、前瞻性。

3.审计发展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

4.审计发展理论的国际化、一体化。

三、审计发展理论的内容审计发展史理论和审计创新理论,其中审计创新理论包括:1. 审计环境创新。

2. 审计理论和观念创新。

3. 审计体制创新。

4. 审计主体素质优化。

5. 审计内容创新和审计实务拓展。

6. 审计方法(手段)创新。

7. 审计管理的创新。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6学时。

第二章审计的供求分析(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起源与发展;掌握不同的审计动因理论;理解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熟悉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以及审计期望差距。

(二)教学内容审计的动因理论和社会角色、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的动因理论影响审计供求的因素,难点是审计供求关系的分析。

第一节审计的动因论一、审计起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二、审计动因的经济学分析1. 信息理论2. 代理理论3. 受托责任理论4. 保险理论5. 冲突理论第二节审计的社会角色一、审计社会角色的转变二、资本市场与现代审计三、现代审计的社会角色与责任1.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降低者”2. 认为审计师是“信息风险分摊者”第三节审计供求关系与审计期望差距一、审计信息需求分析1. 审计服务的价格2. 相关服务的价格3. 审计利益集团的支付能力4. 审计利益集团的偏好二、审计信息供给分析1. 审计服务的价格2. 相关服务的价格3. 审计的技术能力4. 提供审计服务的成本三、审计供求矛盾的存在与审计期望差距(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第三章审计理论研究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及要求、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理解并掌握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内容,以及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熟悉每一种研究方法中的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

(二)教学内容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内容以及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

本章的重点是规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的要点与典范、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难点是实证研究法及其步骤。

第一节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意义一、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二、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必要性三、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紧迫性四、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1、规范法2、实证法第二节审计理论研究的规范法一、哲学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二、历史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三、档案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四、比较研究方法1. 要点2. 典范第三节审计理论研究的实证法一、问卷调查法1. 要点2. 典范二、案例研究法1. 要点2. 典范三、实验研究法1. 要点2. 典范四、专家访谈法1. 要点2. 典范五、统计分析法1. 要点2. 典范第四节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关系定位一、规范法与实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区别1.切入点不同2.功能和发展趋势不同二、规范法与实证法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联系三、我国审计理论界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四、审计理论研究方法选择的新探索1. 初级阶段的研究方法2. 高级阶段的研究方法3. 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现实选择(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3学时。

第四章审计假设(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假设的概念与性质;熟悉不同的审计假设模式及其重要观点的评析;理解审计假设的定位与作用及其特点;掌握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假设体系。

(二)教学内容审计假设的性质、作用、内容和特点以及不同模式的审计假设体系。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假设的作用、特点和内容,难点是风险导向战略系统下的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审计假设的特点与性质一、审计假设的含义与特点二、审计假设的作用三、审计假设的性质1. 审计假设在本质上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是推导其他审计命题的基础2. 判断审计假设能否成立的唯一标准是审计实践3. 审计假设随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审计假设的研究回顾一、几种代表性的西方审计假设模式1. 莫茨和夏拉夫模式莫茨和夏洛夫在他们合著的《审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提出的八条审计假设,开创了审计假设研究的先河。

2. 汤姆·李模式汤姆·李在《企业审计》一书中将审计假设划分为三个层次共三类十三条。

3. 尚德尔模式C.W.尚德尔在《审计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五条审计假设。

4. 费林特模式大卫·费林特在《审计理论导论》一书中提出了七项审计假设。

二、西方审计假设模式的重要意义与局限性分析三、我国学者关于审计假设模式的探讨与重要观点的评析第三节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一、构建审计假设体系的原则1. 审计假设的质量特征原则2. 审计假设体系的系统性要求二、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的假设体系1. 信息不对称假设2. 信息不确定假设3. 信息可验证假设4. 信息重要性假设5. 审计主体独立性假设6. 审计主体胜任性假设7. 审计主体理性假设8. 内控有效性假设9. 风险可控性假设10. 认同一贯性假设11. 证据力差别假设12. 责任明确性假设(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四)教学时数4学时。

第五章审计基本概念体系(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审计概念的作用,熟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所包含的内容,理解与掌握各审计概念的含义,并能够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构成及其内容。

本章的重点是审计具体概念的内容。

第一节审计基本概念体系概述一、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含义二、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作用1. 构建审计理论结构的基石2. 指导审计实践的路标三、审计基本概念体系的内容1. 总体概念层2. 具体概念层第二节可信性一、独立性1. 独立性的内涵2. 独立性的影响因素及其保护措施二、胜任能力1.胜任能力的含义2.胜任能力的基本内容三、职业道德1. 职业道德的含义与作用2. 职业道德框架3. 职业道德的执行第三节过程一、审计证据1. 审计证据的基本特征2. 审计目标、证据种类及其搜集程序二、审计判断1.两种不同的审计判断模式2.审计判断的重点环节三、重要性1. 重要性的含义与作用2. 重要性在审计各个阶段的应用四、审计风险1. 审计风险概述2. 审计风险模型第四节传输一、审计报告1. 审计报告的含义和内容2. 审计报告的类型二、真实与公允1.真实性2.公允性三、沟通1. 与社会公众的沟通2. 与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的沟通3. 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沟通第五节执行一、应有的职业关注1. 应有职业关注的内涵2. 应有的职业关注与审计责任二、审计准则1.执业规范概述2.审计准则三、审计测试1. 审计测试的含义2. 控制测试3. 实质性测试(三)教学方法与形式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和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