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003秦汉时期的城市


西安地区城址变迁图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秦孝公初建的咸阳 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 限于渭河以北,随后不 断向南发展; 渭南部分于秦昭公 时拓展,建兴乐宫,始 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 宫等,章台、上林等也 在渭南;(丰镐之间, 帝王之都也); 渭北咸阳主要向东 发展,形成了“六国宫 殿区”。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的建设为配合地
形及现状,平面呈不规则的矩 形,城址周长约25.4km。
城共有12个城门,其中宣
平门亦称东都门,从东西汉直 到南北朝都是主要城门。
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
的道路组成,中间为驰道,为 帝王专行的道路。
作坊区位于城的东北部,
城池形状和城市布局,如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而建;
•城内各宫分区布置。各宫殿区形式分散而自由,之间大多分布着闾里。
•礼制的规划思想。以秦咸阳离宫兴乐宫为基础增建未央宫、桂宫、北宫、明光宫
、建章宫,规模宏大,以“大”、“高”、“多”为贵,而不是以居中为贵。同时,城南
有大型礼制建筑群落,反映了周礼的复兴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了秦王朝。 秦王朝虽然只存在了十四
年,但它的历史功绩和地位是
不可磨灭的。 秦朝疆域幅员辽阔:东至
大海,西至干青高原,南至岭
南,北至河套、阴山和辽东。
秦朝疆域图

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治主义中央集权的 封建国家。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1 秦朝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①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46郡,400多个县,把全国置于一个统一的管辖
陶(山东定陶)、睢阳(河南商丘县南)
•颍川、南阳区域——河南中部及西南部 •三楚区域——三楚即西楚、东楚、南楚
陈、彭城、寿春、吴(苏州)、江陵、长沙
颖川

•南越区域——珠江流域
番禺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是随着经济的
发展,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
及防御匈奴的侵袭,前后历 经二十年逐步建成的;
中外城市建设史
——秦汉至三国时期的城市(1)
2012城市规划 王 景 2015
内容框架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 3.4 秦汉时期城市建设总结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1 秦朝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
灭了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
④派驻重兵加强北方戍守,防止匈奴入侵。同时把战国时北境几国修筑的
长城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东屹辽东的“万里”长城,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⑤迁六国12万户富豪到咸阳。秦都咸阳的人口迅速增加。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咸阳作为都城, 从前350年筑城,直 到前207年秦灭亡, 历时140余年。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3.3.2 东汉都城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登基后,定都 河北鄗县,但地理位置较偏,后将 都城迁至洛阳。 东汉都城洛阳在原来周代都城 的位置进行建设。东周洛阳由于交 通和水运的便利,已经发展成为中 原地区最大的商业都市。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水路—疏浚了鸿沟,江河、济、睢、淮四水连通起来,形成当时北方
的主要水运干线;长江流域吴、楚、蜀也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以兴行船、 灌溉之利;岭南地区开辟了“灵渠”,以沟通湘江、漓江之水运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较大发展;
西汉时的国际贸易可分为路、海两途,以陆为主。 陆途即所谓的“丝绸之路”;
汉长安城起初无城墙,
在宫殿等建筑建成后才修筑 的;
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
等礼制建筑; 东汉时,长安城改为陪
都,称西京。
汉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长安建设分三阶段: 汉高帝时代——先改秦离宫兴乐宫为长乐 宫,后在其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二者中间建 武库。 汉惠帝时代——筑长安城墙,并建东市和 西市。 汉武帝时代——在长乐宫北建明光宫,在 未央宫北建桂宫、北宫,并在西面城外建规 模宏大的建章宫。至此,都城规模齐备。
3.3 东汉时期的城市(公元25—189年)
3.3.1 东汉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 东汉时,因战乱,中原、西北、东北等地的城市遭到了一定的 破坏,,这一时期的城市无论是经济、规模和文化水平,都不
能和西汉时代相比;
• 首都动迁洛阳以后,长江流域与中原地区商业交通较为便利, 出现了十座新城市,皆位于长江流域,如荆州的汉宁,扬州的 永宁等; • 长江以南尤其是沿海的城市得到发展,北方各州城市的比例逐 渐下降,南方各州城市比例逐渐提高。
•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城西、西南有大规模的皇家苑囿区(如建章宫、上林苑),
并结合园林规划综合解决城市蓄水和漕运等问题;
•汉长安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强制迁富豪之家聚居城郊帝陵周围,形成
七座“陵邑”(类似于卫星城,消费性城市,人口10-20万),形成所谓“七星伴月”的 宏伟格局;
பைடு நூலகம் 与前相比
(1)改变了战国时都城两城相依的布局,也不同于 秦咸阳松散状的布局,而将宫殿、官署、市场、居 民区置于同一大城之内; (2)从长安城的总的形制和布局来看,有许多受到 了《周礼· 考工记》的影响:城的平面形状基本近于 正方形;十二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面各三个 城门;长乐和未央等主要宫殿位于城的南部,东市 和西市位于城的北部,与“前朝后市”相符; (3)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
关中,是指今日陕西全境和四川巴、蜀地区及甘肃东部一部分 咸阳、临邛(邛崃)、成都、江洲(重庆)、广汉(梓潼)
•三河区域——中原商业枢纽,三河,即河东、河内、河南之总称。
山西有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平阳(山西临汾市)、陈(河南淮阳) 、温(河南温县)、轵(河南济源县南)、洛阳;
•燕、赵区域——河北 邯郸 •齐、鲁区域——山东 临淄 •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部,鲁之西南部以及苏、皖西北一部分
海上贸易主要集中在南方重要港口
“军市”,此类小市镇一般都筑有城墙,并有屯田及演兵场等。
5.推行了一些城市建设制度
如闾里制、多宫制等。
思考题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 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秦咸阳建设布局的主要特点。 试述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文景之治”的稳定和繁荣的局面;
• 重视农业,兴修水利,奖励增殖人口,同时鼓励和提倡手工业生产; • 商业上开关废禁,任其流通。同时汉武帝时国际商路的开辟,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很多商业都会; • 汉武帝时,为抗击匈奴,开发西域,在进军路线上建立了一些新的城 市,如武威、张掖等;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阳宫中轴线以及渭河辅助线将渭南、渭北两区浑然一体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城市综合 区而非简单的城池;
•运用“象天法地”的观念布局城市。以渭水象征银河天汉,各宫比拟天体
星座,用复道、甬道及桥梁为联系手段将各宫参照天体星象组成一体,形成以咸阳宫为 中心的宫城群(天宫意象);
•运用了“相土尝水”的规划选址思想。选址在渭水河西北岸,地势高爽,
视野开阔,利于军事防守和监视全城百姓;
•注重了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东穷燕、齐,南极吴、楚”,大修驰道,
方便了都城咸阳与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1 西汉时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 在行政区划建制上,汉承秦制,除实行部分封王外,仍沿用郡县制; • 长期实行“休养生息、劝农扶桑、省赋减役”等政策,出现了著名的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1.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三级城市体系,即首都—郡城—县城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秦代时南方闽中郡、南海郡番禺、桂林郡桂林、象郡临尘 ;
内蒙九原郡九原;四川蜀郡成都、甘肃陇西郡狄道; 东北辽东郡襄平、辽西郡阳乐‘;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的规划建设特点
•发展“城郊一体”的规划思想。始皇即位后,都城发展南跨渭河,东至骊山
,打破了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的约束,这种大规划对后代都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城市组团式发展。结合地理、历史条件,形成渭南、渭北两个综合区,同时借咸
3.4 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总结
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特点
3.众多中心商业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
若干城市经济区域;
陆路—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的驰道; 岭
南修筑了“新道”,巴蜀修筑了“栈道”(分南北两条,北栈道又名“褒斜
道”),从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一带修筑了“五尺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 (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直至九原郡的“直道”;
秦咸阳城平面布置图
3.1 秦朝时期的城市(前221—前207年)
3.1.2 秦朝都城咸阳
秦咸阳城已有了集 中的商业区,考古发现, 市在城南; 在渭水河北宫殿区 附近,有铸铁、冶铜的 作坊和陶窑等遗址,说 明当时有为宫廷服务的 作坊; 居民区位于城南, 绝大多数北渭水冲毁, 无处可考。
秦咸阳城平面布置图
城南建有数组礼制建筑。史书 载,汉长安有九市。
汉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3.2 西汉时期的城市(前206—公元23年)
3.2.3 西汉都城长安
汉长安城南礼制建筑 总体复原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