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跨文化沟通技巧分析
[摘要]导游员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产品转化为旅游消费的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游客来源与背景等文化差异,这一转化过程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制约,而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养成与跨文化交流技巧的运用是使这一转化顺利实现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在导游实践中,合理运用跨文化交流知识与技巧,将有助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最优化,促进和谐的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关键词]导游实践;跨文化交流;旅游
导游或者领队人员在带队的过程中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去接待不同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游客,工作范围无论大小,他们都肩负着将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山川河流介绍给来自旅游客源地的游客,同时提供“相关旅游服务”的使命。
在导游实践中除了要与旅游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外,还承担着旅游者和旅游接待地人员沟通的任务,而导游员、游客和旅游接待者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国家,所受的教育和人生经历等不同,所以他们自身都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取向、风俗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这种独特性便构成了一地的文化,正如人们常说的“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员、游客和其他旅游接待者之间的交流便形成了旅游实践中的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流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流。
目前我国大部分导游员很少接受这方面的培训考核,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碰到文化碰撞,并由于毫无意识防备而常常遭遇“文化冲击”,无法应对或错误处理导游实践中的跨文化现象,小则影响了游客的情绪,给旅游目的地或旅行社带来不好的影响,大则造成民族或国家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影响了国民的国际形象,损害了国家的经济收入。
因此,研究导游实践中的跨文交流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 ,文化差异距离相对大的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接触 ,特别是在导游实践中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同处于一种旅游场景中 ,交流更显复杂。
跨文化意识的养成 ,有助于我们开阔视野 ,以一种更豁达更大度的方式接受不同文化并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和谐相处。
虽然导游员、游客、旅游接待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文化,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些价值观和是非观是全世界到处都相通的,在不同中寻求共同点 ,有利于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交流和在同一问题上达到共识 ,产生共鸣 ,创造和谐美好的旅游氛围。
一位导游员在给一个西方团队讲解中国的老年人问题时说 ,中国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所以我们身边的老人都很珍惜自己的老年生活。
一位外国团员马上说 ,我们也有类似的说法。
其他游客和导游都纷纷赞同 ,
大家皆大欢喜 , 充分体会到了旅游的另一种乐趣 ,实现了导游员与游客的“感情共振”。
每个人虽然都带着不同的观点、期望和性格 ,有时都想表明自己的观点 ,但有些特别敏感和容易造成冲突的问题还是留给相关人员来解决 ,导游员要避免将旅游活动变成政治对话或贸易谈判。
另外 ,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也不用过分细究 ,避免不必要的文化冲突,只要在交流过程中 ,大家能相互理解 ,共同合作就完全可以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 ,由于语言表达差异造成的困难和误解不可避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同一词义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因此 ,有时在导游实践中 ,有的误解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
西方游客会错走进我们某个机场的‘restroom’(休息室) 上厕所 ,因为他们毫无疑问地认为上厕所就该去‘rest room’,而不知这是语言直译不考虑文化内涵所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 ,虽然在语言表达上要尽量地道,但完全地异化并不一定都能收到好的效果。
而在语言准确基础上带点地方色彩也会成为吸引旅游者兴趣的一大特点。
当然 ,文化对语言的制约还体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年龄观、自我观、时间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等,这些都需要导游在实践中注意 ,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有了跨文化交流的意识 ,掌握了如何在导游实践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原则 ,了解到工作中哪些方面容易出现跨文化碰撞 ,现在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并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了。
这就是常说的“知道做到”,导游员只要处处留心 ,日积月累 ,就会逐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巧。
对导游实践中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将有利于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导游人员 ,有利于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积极交流 , 同时形成文化互补交融的良好氛。
[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2、陈刚. 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东西方旅游者行为比较研究 . 旅游学刊 ,2006年
4、王佐良. 翻译中的文化比较.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