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课堂实录1.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教学实录之一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出示小猴子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生:认识,小猴子。
师:多可爱的小猴子呀!聪明的同学不仅会看老师写,还会跟着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小猴子”,生书空。
)师:大家看“猴”这个字,它和我们认识的哪个字很相似?生:“时候”的“候”。
师:对,“时候”的“候”,“等候”的“候”。
把“候”中间的一竖去掉,再加上反犬旁,就变成“小猴子”的“猴” 。
师:通过与熟悉的字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识生字。
师:有一天,小猴子下山了,它会来什么地方?又会看见什么?做些什么呢?(师板书“下山” ,并简笔画出一座山。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师:请同学们根据拼音认真读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生读书,师巡视。
师出示生字:你能读准这些字的字音吗?老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读得不准确,帮他指出来,读准确了,就跟着一起读,生:认读生字。
师:再仔细看每一个字,你有好方法帮大家记住它们吗?生1:“抱”是提手旁加上书包的“包”组成的师:这是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
生2:“扔”去掉提手旁,加上女字旁就是“奶奶”的“奶” 。
师:换偏旁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生字。
生3:“摘”是提手旁加上“商店”的“商” 。
师:右边不是“商”,我把提手旁换成三点水,你还认识它吗?生:“水滴”的“滴”。
师:“捧”和“掰”这两个字,谁来说一说?生4:两只手分开就是“掰” 。
生5:把“捧”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是“棒棒糖”的“棒” 。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掰”是黑色的,其余的字都是红色的,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其它的字都是提手旁的,师:提手旁的字,一般都和手上的动作有关,“掰”和手有没有关系呢?生:有,掰东西也要用手。
师:老师做动作,你能猜出是哪个字吗?(师做动作,生逐一猜生字:摘、扔、抱、捧、掰。
)师出示插图:第一幅图是小猴正在掰玉米,老师把它和“掰”连在一起。
后面的几幅图,你会连吗?生1:第二幅图是小猴扛着玉米,连“扛” ;生2:第三幅图是小猴扔掉玉米。
所以连“扔” ;生3:第四幅图是小猴摘桃子,连“摘” ;生4:第五幅图是小猴子捧着桃子,连“捧” ;生5:第六幅图是小猴子抱着大西瓜,所以连“抱” 。
师出示“满、瓜、蹦、追” :这些字,你又认识吗?能给他们找个朋友吗?生1:“瓜”可以组词“西瓜” ;生2:“满”可以组词“满地” ;生3:“蹦”可以组词“蹦蹦跳跳” ;生4:“追”可以组词“追赶” 。
三、梯度练习,朗读课文师:小猴子看到满地的玉米“又大又多” ,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 。
你能说说吃在嘴里是什么感觉吗?生1:西瓜吃在嘴里甜甜的,凉凉的。
生2:桃子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甜甜的。
生3:玉米吃在嘴里黏黏的。
师:这么多好吃的,不过,最让小猴喜欢的是,它看到一只蹦蹦跳跳的小兔子。
师出示图片:快速地读一读。
生(快速地):蹦蹦跳跳。
师:一路走来,不仅有好吃的,还有可爱的小兔,惊喜不断,多高兴啊,连起来读读。
生(高兴地):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师:老师把这些词放到句子里,你还能读得好吗?指名读句子,老师也读一下。
师:比较一下,读得有什么不一样。
生:老师读出了味道。
师:你也能像老师这样读出味道吗?还可以加上动作。
生边读边做动作师: 读得真棒,老师仿佛看到小猴高兴地样子,掌声鼓励一下。
师:今天我们读的故事,就像连环画一样,你最喜欢哪副图呢?选择最喜欢的部分,同桌合作读一读,读得好就夸夸他,读得不好就帮帮他。
生合作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指名朗读并评价师:一路走来,小猴子多么高兴啊!可是这幅图中,小猴子的心情是怎样的?(出示插图)生:小猴子一路走,一路扔,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师:是啊,小猴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了,我们似乎都能看到小猴后悔的心情了。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四、观察指导,学写汉字师:课文读到现在,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学习书写两个生字(出示“瓜、非”)。
师:仔细观察“瓜”,在田字格里写好它,要注意什么呢?生1:中间的竖提的竖不能写在竖中线上生2:中间的点不能丢了。
师:大家再仔细看一看,这个字有两个撇,它们的写法一样吗?生:第一个撇是平撇,第二个撇是竖撇。
师边板书边讲解,生练习书空师:“非”这个字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你发现了什么?生:三横长短不一样,两竖高低不一样。
师:写好这个字,第一笔很重要,跟着老师写一写。
师边板书边讲解,生练习书空。
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师巡视指导。
师投影出示学生作品,并评价。
五、课堂总结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故事就像连环画一样,你们能根据课文的插图把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有点难,不过,只要课下多读几遍就一定可以。
下节课,老师就请你们来看图讲故事。
下课!2. 《小猴子下山》教学课例【情景说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选读课文《小猴子下山》是一篇饶有情趣、发人深省的课文。
这篇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四幅插图。
主要讲了一只小猴子下山,看见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了玉米。
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结果什么也没得到的故事。
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像小猴子这样看见一样好东西就丢掉原有的东西,最后会一无所获的道理。
片段一师: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后,做了四件事。
谁能说一说?(老师让学生看着黑板上的图片、字卡,复述课文。
几个同学都很流利地复述课文。
这时,老师便趁热打铁,及时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这只小猴子下山后看见了许多可爱的东西。
它扔了这个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得到。
现在大家想一想,你们平时做事情时,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呢?(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声嘀咕,互相议论,小手都举起来了。
)生:我预习生字时,拿字典查字,有时第一个字没查出,就去查第二个字,第二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三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
生:我打扫卫生也和小猴子一样,地没扫完,就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扫院子,结果人家把教室打扫干净了,自己一件事也没做好。
师:同学们联系小猴子的做法,检查自己,这很好。
今后我们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样,扔了这个去抓那个,结果什么也没做好。
我们不论作什么事情,不能三心二意,要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
片段二(学完课文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说话训练,多元感悟)师:小猴子在下山的路上还会看到什么呢?生:小猴子会看到苹果园里红红的大苹果。
生:他还会看到路边盛开的美丽的野花,说不定他会采一束野花带回家送给妈妈呢。
师:小猴子还很爱美,挺孝顺哟!生:小猴子也许会路过一个葡萄园,一颗颗熟透的紫葡萄一定让小猴子口水直流,丢了西瓜去摘葡萄的。
生:小猴子会看到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他和蝴蝶捉迷藏呢。
师:那小猴子不是什么都没得到?生:捉完蝴蝶再去找吃的。
师:同学们的想像很丰富,很有趣。
你能把小猴子后来在路上还会看到什么,遇到什么编成故事讲给同伴听吗?出示填空: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走到(),他看见(),非常高兴,就()。
(学生非常踊跃地练习编故事,讲故事。
)师:大家观察已下山的猴子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生:小猴子很不高兴,耷拉着眉毛。
生:他空着手什么都没得到,觉得很难过。
生:他用手挠头,想着他怎么回去跟妈妈交代。
师:是呀,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小猴子高兴起来吗?生:我会对他说:“你以后可不能三心二意啦,拿到一个东西要放好,不要看到别的东西又丢了。
”生: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的。
先掰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手里的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去追兔子,兔子跑进树林里不见了,最后只会一无所获。
生:他下山来找吃的,掰到了玉米就可以回家了,不就不会空着手回家了吗?。
生:小猴子掰了玉米,如果他还能拿东西的话,还可以摘几个桃子回家去了,他不应该看见桃子扔了玉米。
师:刚才的几位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还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我觉得这是只很挑剔的猴子,他总是想得到更好的东西。
生:老师,我不这样理解。
我认为小猴子在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过程中不是也获得了快乐吗?生:小猴子这种永不满足,有好奇心,永远向前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师:不错,你们的想法都很有见地。
可你们想过没有,小猴子下山有目的吗?假如你是小猴子,下山的目的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办?生:猴妈妈病了,要吃西瓜,我路过玉米地,看也不看玉米,摘了西瓜就回家。
生:假如我的目的是又吃玉米又尝桃子,我就把两样都拿上山。
师:假如我也是小猴子,下山就是要散散步,观赏大好风光。
最后结果如何呢?生:小猴子应该兴高采烈地空手回家。
师:孩子,你们的回答太精彩了!(出示一幅高兴的猴子图)你们看,小猴子听了你们的话不再愁眉苦脸了,他笑得多甜呀!【教学反思】新课改前曾听过的阅读教学示范课《小猴子下山》,教师无一不是在讲解完以后让学生联系小猴子的做法谈谈自己平时的表现,思想教育色彩很浓;课改后我再次听一位老师教《小猴子下山》时,竟然发现了很多的不同之处,值得深思。
教育是一项社会活动,自然要遵循一定的社会价值观。
选入教材的文本,其实就是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与导向。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但是教学又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文本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体验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的独特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既有一致的时候,也有相左的时候。
通过上述案例的剖析,在处理独特体验与文本价值取向的矛盾时,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1、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既包含肯定与赞扬,更重要的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引导。
片段二从教学的角度讲,引导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
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提炼独特体验中的“原始本意” ,剔除了片段一中的一些“非学生本意的”误导信息。
片段一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辨析的笼统肯定,或者简单的否定,都不是《标准》“尊重”的本意。
2、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前提与基础。
《标准》在表述这一内容的时候也是先“注意”后“尊重” ,无论学生的独特体验多么富有新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理解文本在当时情景下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都是阅读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
对文本的阅读是时读时新,但是文本原始的价值取向是唯一不变的,像片段一的阅读教学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独特、所谓的创新,而忽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本意,也就是只顾自己的体验,不顾文本的理解,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地地道道的舍本逐末。
所以,教师在片段二把“小猴子的不断追求更好”作为“问题”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思索再思索,学生的思维一定会沿着课文的价值取向得到发展。
这样,既尊重和保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既发展了“异” ,又求得了“同”3、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行为,但不能把阅读教学泛化成“个人的阅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