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剧常识和窦娥冤一、中国古典戏剧概述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曾先后出现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1、宋元南戏南戏,又有戏文、南曲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等名称。
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出。
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
每出结尾一般都有四句七言诗,叫下场诗。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外、贴等七种。
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脚色皆为配角。
揭露社会黑暗,抨击封建统治阶级,伸张正义,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南戏作家们笔下反映最多、最突出的内容。
其次,歌颂青年男女之间自由幸福的爱情、提倡婚姻自主,这也是宋元南戏的一个重要内容。
生,是净丑之外的男性脚色,多为正面人物。
根据男性的身份、性格和表演特点,生可划分为文生和武生。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在汉歌舞百戏中已有表现。
旦与生的分类基本相同,也分文、武两类。
文旦多扮演娴静庄重、举止端庄、行为正派的女性,重在情真意切的唱功。
武旦多扮演武艺高强、泼辣豪爽的女性,重在跌扑翻打的做功。
文旦分为正旦、贴旦、小旦(梅香)、花旦、采旦(丑旦)、妈旦(婆脚)等;武旦分为正武旦(袍甲旦)、贴武旦、刀马旦等。
净,是戏曲中最具有戏剧性的角色。
它以多彩的面部画妆为主要标志,因而也叫“花面”。
净也可分为文净和武净。
文净又叫大花脸(白脸净)。
武净又叫小花脸(黑脸姿净、红脸净、青脸净)。
末,在京剧中,是由生脚分离出来的行当。
但在琼剧中,由于仿效粤剧行当体制末从净行分化出来,生行里的黑须逐渐归于末行。
自此,末行独树一帜,自立门户。
琼剧将末称为“杂仔”,亦即“须生”。
“杂仔”分为文末(白须末)和武末(黑须末)。
文末如《穆桂英》中的八贤王,武末如《三气周瑜》中的老将黄忠。
丑,是喜剧性的脚色。
由于继承了俳优的传统,在南戏中,丑常与净、末配戏,扮演滑稽可笑的角色和次要的人物,插科打诨,逗人笑乐。
丑分为文丑(花生)和武丑(杂脚)。
花生分为正花生和花生杂。
杂脚分为正杂脚和贴杂。
2、元代杂剧元杂剧,也叫北曲杂剧,是为了与南曲戏文相区别而称。
元杂剧虽盛行于元代,但在金朝末年就已经产生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
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在折与折之间的楔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与折的区别,楔子只用一两支曲调,不必如折那样,必用一套曲调。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
(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
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词、科介、宾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介是戏剧动作的总称。
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
”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3、明清传奇明代初叶,在北曲杂剧衰落的时期,南戏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吸收了北曲杂剧的某些优秀成分,逐渐演进到了传奇的阶段。
传奇保持了南戏原有的一些基本体制和格律,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其主要特点有:剧本分出并加出目;南北曲合套的形式普遍运用;集曲的广泛使用;曲律更为严格;脚色体制有了较大的发展。
传奇从明初兴起到清代中叶衰落。
南洪北孔为传奇的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4、清代花部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
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
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由弋阳腔衍变而来);梆子腔(即秦腔,最早形成于山陕一带);皮黄腔(西皮腔和二黄腔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柳子腔(起源于山东。
柳子,即小调或小曲之意)。
花部诸腔戏的兴起,与其所具有的群众性、通俗性有关。
演出的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常识二、鉴赏戏曲语言的方法要以曲词为主,但又必须将之与宾白、科介相结合,整体鉴赏。
鉴赏古代戏曲语言,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古白话词语,注意了解曲词的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以及常用的比喻、夸张、用典、对偶、排比等修辞方法。
三、欣赏古代戏曲艺术手法想象、夸张和借景抒情,是古代戏曲重要的艺术手法。
想象、夸张以奇异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借景抒情则是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意境美的传统,是一种形象化和富于诗意的表现人物的方法。
鉴赏时,要着眼于艺术效果,通过揣摩语言来体会想象、夸张手法所表现的浪漫色彩,以及借景抒情手法所表现的优美意境,认识它们对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四、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元·关汉卿《赵氏孤儿》-元·纪君祥《精忠旗》-明·冯梦龙《清忠谱》-清·李《桃花扇》-清·孔尚任《汉宫秋》-元·马致远《琵琶记》-明·高则诚《娇红记》明·孟称舜《长生殿》清·洪昇《雷峰塔》清·方成培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救风尘》-元·关汉卿《西厢记》-元·王实甫《看钱奴》-元·郑延玉《中山狼》-明·康海《墙头马上》-元·白朴《李逵负荆》-元·康进之《幽闺记》-元·施君美《绿牡丹》-明·吴濂《玉簪记》-明·高濂《风筝误》-清·李渔五、戏曲种类:{40余种}京剧、晋剧、蒲剧、雁剧、秦剧、吉剧、豫剧、吕剧、淮剧、沪剧、越剧、婺剧、绍剧、徽剧闽剧、赣剧、汉剧、湘剧、祁剧、潮剧、桂剧、壮剧、川剧、黔剧、滇剧、傣剧、藏剧、粤剧昆曲、高腔、评剧、越调、彩调、梆子腔、二人台、龙江剧、黄梅戏、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采荼戏、皮影戏、滑稽戏、河北梆子、上党梆子、山东梆子、河南曲剧、湖南花鼓解析文章:一、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层次?各层大意是什么?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
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1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2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3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3、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冤,即无辜受屈。
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
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4、曲词中,除了叙述窦娥的冤情外,还表露出了窦娥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具体曲词进行分析。
曲词中除了“冤”贯穿全篇外,还有“怨”、“悲”、“恨”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中,尤其是〔滚绣球〕一曲,指斥天地、怒斥鬼神,是她绝望中的呼号,是她用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是对人世间不公的揭露。
可以说,在这一曲中,窦娥的冤是由“怨”来体现的。
第二部分中,以宾白为主,通过婆媳对话,交代了窦娥孤苦无依的身世和她屈招的无奈,实在令人悲从中来。
〔快活三〕〔鲍老儿〕二曲,一字一泪,泪中含血。
即使如此,她还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更令人悲不自胜。
第三部分中,窦娥把斗争矛头直指反动统治者。
一个心地善良的妇女却喊出了“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的呼声,并直斥“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腐败吏治,若不是“恨”到了极点,又如何能发出如此誓言?即如下表:场面情感 性格 点睛句 押赴刑场鸣冤(怨)(高亢激越,怨气冲天) 刚烈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婆媳诀别诉冤(悲)(如泣如诉,哀婉凄惨) 善良 三桩誓愿 发誓(恨)(感情如火,激荡如潮) 反抗 5、读剧本,看戏曲,一定要注意其矛盾冲突。
问:本折戏中,冲突双方是谁?能由此概括出本剧的主题吗?从表面上看,冲突的双方是窦娥和桃杌太守、张驴儿等人。
其实,从窦娥的曲词和宾白来看,受冤的不仅仅是窦娥一个人,而是整个生活在黑暗社会中的劳动人民;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贪赃枉法的也不仅仅是桃杌等人,而是整个社会的腐败吏治。
由此,本剧的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二、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齐读)。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3.《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采用了兴的手法。
4.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5.《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6.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7、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过来了,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良善衔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