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批评方法

新批评方法


(英)约翰· 邓恩《告别辞· 别悲伤》
因此我们两个灵魂是一体, 虽然我必须离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只是延展, 就像黄金被锤打成薄片。
“珍贵”、“坚韧” “永恒”与黄金这 个形象相得益彰,共同丰富了这对情人的 情感意蕴。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闻一多《死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诗歌语言有“构架/肌质”两种成分,“构 架”(structure)指诗中可以用散文转述、 意释或换成另一种说法的成分,是诗歌的逻 辑构架,属于理性因素。 “肌质”(texture)是诗中无法用其他语言 转述的东西。 文学语言具有“肌质”性。
兰塞姆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构架/肌质论说明新批评对文学中的 理性成分的重视。 “构架/肌质”论是对亚里士多德的 “有机整体论”(organicism)的 一种发展。
“反讽”论与“张力”论
新批评的“细读法”与诗歌分析
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 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 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 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 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 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 统一。
“细读法”的步骤 选择作品 了解词义 理解语境 把握修辞特点 发现结构上的统一或和谐
一、新批评的先驱
艾略特(1888-1965) 瑞恰兹(1893 - 1980)
艾略特与非个性论
诗不是放纵感情, 而是逃避感情,不是 表现个性,而是逃避 个性。
《传统与个人才能》 (1917)
为什么


诗人必须承受历史意识,不可能脱离文学 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 诗人的“这种感情的生命是在诗中,不是 在诗人的历史中,艺术的感情是非个人的 ”。 诗歌不应该是诗人沉思冥想之后情感的流 露,诗歌的意义独立于诗人,后者只是作 为工具或媒介罢了。诗歌本身由印象、经 验、意象、韵律、语言等要素以有机的方 式组合而成。诗的形成是一个超越诗人个 体生命的过程,带有一种普遍、错杂的意 义。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多个对立意象并置, 由此形成种种冲突与 和谐的意象。 绝望与希望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仇恨和热爱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
结构的统一或和谐
诗的价值不在于单个的词语,好的作 品应该是对立因素的调和所形成的有机整 体。因此在分析中既要从词语入手又必须 从整体上把握。
选择作品
一般说来,新批评大多选择一些短 的且意蕴丰富的文本。 充满歧义的文本特别适合新批评的 语义分析。
分析词语及修辞手段
细读法要求批评者对诗歌中的词语尤其是 中心词的直接意义及所有内涵意义有相当的 敏感。 抓住关键词。 揭示词语字面意义背后的含义。 了解词源知识乃至该词与神话、历史或文 学有关的典故。 寻找诗歌中的各种修辞手段。
语义细读:英美“新批评”



第一时间段:1915年~1930年,新批评的 发轫期。提出了不同的文学见解,是新批 评对理论基础的探索。 第二时间段:1930年~1945年,新批评的 形成发展期。开始形成较为集中的、文学 理论和批评主张。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第三时间段:1945年~1957年,新批评的 鼎盛时代。
语义细读: 英美“新批评”
“新批评”一词,源于美国文艺批评家
兰色姆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 。
语义细读



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活动包括了英国和美国两个 地区,由20世纪20~30年代延续到50年代后期,几 乎长达四十年。新批评提倡和实践的立足文本的语 义分析仍不失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当今 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批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成 为英美诗歌批评的范式。 韦勒克指出:新批评“这群人物远远不是一路”, 他们都有“与这个假想中的批评同盟大相径庭的言 论,并且表明他们所持的是往往分歧很大甚至矛盾 的理论学说。” 他们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在于更关注从语义层面研究 文学。
第三代批评家


维姆萨特(1907-1975), 提出两个“谬误”论(意图 谬误和情感谬误)。 韦勒克(1903-1995)出生 于维也纳,生前任教于耶鲁 大学,是新批评理论的集大 成者。倡导“内部研究”, 并将新批评方法成功运用于 文学史批评。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与新批评的关系



瑞恰兹曾6次到中国,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 学任教,教“英文”、“西洋小说”、“ 文学批评”、“诗歌”、“戏剧”等课。 燕卜逊1937~1940年、1947~1952在北大 任教,王佐良等人是燕卜逊的学生。 中国学者朱自清、钱锺书、郭绍虞、陈寅 恪等人都曾经用新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过中国古典文学。
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在平衡或调和性质复 杂且矛盾的语词中所达到的综合效果。


语义分析是新批评的基本研究方法。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异性集中体现在文 学语义上。 新批评称语义分析是对“文学特异性” 的研究。
瑞恰兹论文学语言的特殊性


文学语言是“情感性”(emotive)的,科学 语言则是“指称性”(referential)的。 瑞恰兹把诗定义为“非指称性的伪陈述”( non-referential pseudo-sta-temenr),“对 一种伪陈述的接受完全取决于它对我们的情 感态度的影响”。
艾略特
“诚实的批评和敏感的鉴赏,并不 注意诗人,而注意诗。” “将兴趣由诗人转移到诗上是一件 值得称赞的企图:因为这样一来,批评 真正的诗,不论好坏,可以得到一个较 为公正的评价。”
新批评第二代评论家




燕卜逊(1906-1984)英国 文论家,瑞恰兹的学生。提 出“含混”理论。 兰色姆(1888-1974)美国 新批评的领军人物。提出“ 本体批评”概念。 退特(1888-1979),兰色 姆的学生。提出“张力论” 。 布鲁克斯(1906-1994), 兰色姆的学生,提出“悖论 ”和“反讽”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