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教案

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教案

§4.2.1 圆的对称性设计理念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走向自主学习和探求知识之路,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学习的探索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鲁教版)九年级(下)第四章“圆”第二节“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圆有许多重要性质,其中最主要的是圆的对称性,在探索、发现和证明圆的许多重要性质时,都运用了它的对称性.同时圆的对称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整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圆的对称性”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它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圆的轴对称性的具体化,也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弧相等、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圆的计算和作图提供了方法与依据.所以本节知识与方法的学习积累直接影响着后续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的轴对称性和相关概念(弦、弧)及性质;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作图、计算和证明.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折叠、平移、推理证明),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找圆心”等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在探究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领会数学的严谨性,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探索.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问题1】通过上节课《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圆的意义.这是一张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办法找出它的圆心呢?[学情预设]学生凭借经验易想到用折叠的方法,如图,交点O就是圆心.【问题2】你怎么验证点O就是圆心呢?[学情预设]学生根据圆的概念能想到在圆上找一些点,测量它们与点O的距离.但需要找几个点,一个、两个、三个?还是更多?会有不同的见解.【问题3】在折叠的过程中,你从中知道圆具有什么性质?【问题4】圆的对称轴有几条?与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只会找到1条、2条、3条……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无数条,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师出示课题.【问题5】这是一个硬币,你又有办法找出这个圆形硬币的圆心吗?[学情预设]有的学生会想到利用刚才的方法;有的学生会纳闷:不能折叠怎么办?为了有更多的方法确定圆心,我们来深入探究圆的有关概念与性质.[知识链接]圆上有两点到点O的距离相等,只能说明点O在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不足以说明圆心.三个点还是更多,则是后面“确定圆的条件”探究问题.应用圆的不同性质来确定圆心的方法有许多.[设计意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动手操作中既复习圆的意义,又体验了圆的对称性及应用.二、师生互动,体验探究1.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学习圆的相关概念:弦、弧.(1)什么是弦?什么是弧?如何区别?怎么表示?(2)弧与弦分别可以分成几类?它们如何区分?(3)什么是半圆?它与弧如何区别?(4)请你写出图中的优弧和劣弧,并思考如何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学情预设]学生看书后能理解弦、弧、优弧、劣弧及半圆的意义,但是难以区别异同,如:弦是线段,弧是曲线段;直径是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半圆既不是劣弧,也不是优弧,如同大于零的数是正数,小于零的数是负数,但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一样.问题4,学生写出的弧可能重复或遗漏,不能掌握“优弧与劣弧成对出现”的规律.[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效地提高他们自主探究的针对性,激发思考与交流,从而真正掌握它们的本质与异同,学会辨证统一、分类讨论地解决问题.2.合作探究:弦与弧之间的联系-----学习垂径定理及推论. 活动一:探究垂径定理①刚才折出的两条直径是怎样的位置关系?(相交) 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从垂直的图中能得出哪些等量关系?(AB=CD 、OA=OB=OC=OD 、 AC = BC = AD = BD) ②若把AB 向上平移到任意位置,成了不是直径的弦,折叠后猜想:还有与刚才类似的结论吗?有哪些方法证明你的猜想正确与否?③思考:上述探索过程利用了圆的什么性质?还运用了哪些知识?若只证明AM =BM ,还有什么方法?④把上述发现归纳成文字语言和几何语言.垂径定理: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如图,在⊙O 中,即①②→③④⑤ ① CD 是直径 ③AM =BM ,④⌒AD=BD,② CD ⊥AB 于M ⑤ AC = BC. [学情预设]问题2,多数学生会用画图、折叠、测量的方法猜想出结论,而用推理证明的方法验证是本节的难点,让学生动手折叠、思考交流后,师板演示范证明.[设计意图]用运动变化的观点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在平移中体会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在折叠中领会定理的证明思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二:探究垂径定理的推论 议一议:【问题1】把垂径定理中条件“垂直于弦”与结论“平分于弦”互换,即:①③→②④⑤,结论是否还成立?如果成立,请你说明理由;不成立,请举反例.【问题2】你还能找出其它类似的结论吗?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引例】已知:如图⊙O 中,直径CD ⊥弦AB ,垂足为点M ,① 若半径R =5,OM =3,求AB 、CM 的长; ② 若半径R =5,AB =8,求OM 、CM 的长;③ 由①②两题的启发,你还能编出其它什么问题?[学情预设] 问题1,大多数学生会模仿定理画图、折叠、推理后认为是成立的,可能有个别学生会持反对意见,引起一番有意义的讨论,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当AB 与CD 是⊙O 的直径时,互相平分,但不一定垂直!只有当弦AB 不是直径时,结论才会成立.问题2,有②③→①④⑤、①④→②③⑤、④⑤→①②③……学生写不完整或重复,要引导找规律:由 “①直径、②垂直于弦、③平分弦、④平分优弧、⑤平分劣弧”,其中两个作条件推出另三个结论,才能不重复不遗漏.[设计意图]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式和拓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和探究的乐趣,感受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师生共同归纳:垂径定理的推论:(1)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2)弦的垂直平分线会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弧.…… 【问题3】现在你有办法找出圆形硬币的圆心吗? [学情预设]作圆中两条弦的垂直平分线,交点就是圆心.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学以致用.三、应用新知,探寻规律【例1】:(7页例题)如右图所示,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即图中弧CD ,点O 是弧CD 的圆心),其中CD =600m ,E 为弧CD 上一点,且OE ⊥CD ,垂足为F ,EF =90 m .求这段弯路的半径.(书本例题,可归为引例中哪种类型?)[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悟出垂径定理应用:在四个量半径R 、弦AB 的长、弦心距OM 长、弓形高CM 的长中,任已知两个量可以求出另两个量.一题多变,多题归一,探寻规律,构造直角三角形后通过勾股定理求解,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练习1:在半径为50㎜的圆O 中,有长50㎜的弦AB ,计算:⑴点O 与AB 的距离;⑵∠AOB 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在⊙O 中,弦AB 的长为8厘米, 圆心O 到AB 的距离为3厘米,求⊙O 的半径。

若OA=10cm,OE=6cm,求弦AB 的长。

若圆心到弦的距离用d 表示,半径用r 表示,弦长用a 表示, 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即右上图中的OE 叫弦心距. 习题:1、如图,P 为⊙O 的弦BA 延长线上一点,PA =AB =2,PO =5,求⊙O 的半径。

2、如图,圆O 的弦AB =8 ㎝ ,DC =2㎝,直径CE ⊥AB 于D ,求半径OC 的长。

3、在圆O 中,直径CE ⊥AB 于 D ,OD=4 ㎝,弦㎝ ,求圆O 的半径。

例3 已知:如图,在以O 为圆心 的两个同心圆中,大圆的弦AB 交小 圆于C ,D 两点。

求证:AC=BD 。

证明:过O 作OE ⊥AB ,垂足为E , 则AE =BE ,CE =DE 。

AE -CE =BE -DE 。

所以,AC =BD2222⎪⎭⎫⎝⎛+=a d r CCEADBO已知:AB是⊙O直径,CD是弦,AE⊥CD,BF⊥求证:EC=DF四、课堂小结,分享收获这节课在内容方面你学习了哪些知识?在方法方面你学会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惑、发现、体会与感悟与我们交流?想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设计意图]用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学习过程,使知识系统化,提炼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取长补短、资源共享.五、课后作业,加深理解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和习题4.2,其中试一试为选做题;类比迁移今天的学习方法尝试探究圆的中心对称性.设计说明1.分析学情,拟定思路圆是一种特殊的图形,它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学习对称性时已有所有解.但“圆”的学习,学生由学习直线型到曲线型,对圆的性质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究,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推理论证方法,熟练地用综合法证明命题,熟悉探索法的推理过程,在认识和思维上是一大飞跃.充分利用以前学习中积累的折叠、对称、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经验展开探究,是突破本章学习的重要途径.2.整合教法,体现主体课堂设计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创设“找圆心”情境新颖、有趣、自然,注重垂径定理及推论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的教学,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的指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数学的运动变化、分类等思维与方法,开放教学过程,创设了和谐融洽学习氛围.3.创新教材,突显特色本节课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变式,以连贯顺畅的问题情境和问题串形式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学生思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课堂设计体现了创——创设情境激兴趣,探——探索新知有合作,导——引导探究重方法,思——归纳反思促提高,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活动中真正理解知识,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提升了能力.4.优化情境,贯穿教学找“圆心”这个问题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探究性,它的方法多种多样,依据的定理(垂径、圆周角、切线…)不同,方法也不同,它不仅可以是本节课的问题情境,而且可以作为贯穿圆一章学习或复习的问题情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