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题
主要题型
一、选择题10%(10题×1)传统文化常识
二、填空题5%(5题×1)文化史知识
三、名词解释15%(3题×5)概念术语、典章制度、文化事件、思想流派
四、简答题15%(2题×7、8)传统文化特点内涵意义
五、简述题20%(2题×10)结合实例阐述传统文化内涵
六、论述题15%(1题×15)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七、分析题20%(5题×4)文化现象、经典文本理解分析
选择题、填空题
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44)家国同构(43,48—49)
百家争鸣(64—67)焚书坑儒(69)西学东渐(85)
儒学(65)经学(70—71)魏晋玄学(71—72)宋明理学(77、250—251)
科举制度(147)三纲五常(212)
天人合一(253、286)和而不同
简答题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哪些影响?(39—4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46—49)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50—55)
周代制礼作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3)
儒家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65)
道教鲜明的民族性格体现在哪些方面?(73)
唐代文化的宏大气魄体现在哪些方面?(74—75)
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有什么区别?(77)
两宋士大夫文化有哪些主要表现形态?(78)
明清古典文化大总结取得哪些突出成就?(84—85)
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哪些区别?(88)
中国古代科技有什么特点?(136—138 )
宋明书院有哪些优点?(147)
科举制的利弊体现在哪些方面?(147)
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特点?(182)
中国雕塑有哪些特点?(183)
中国音乐有哪些特点?(188)
戏曲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90 )
道教有哪些基本教义?(232—233)
儒学宗教性有哪些体现?(242—243)
简述题
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对立与互补体现在哪些方面?(66)
为什么说董仲舒与李斯在禁绝异端、发扬帝王一统意志方面异曲同工?(70)
明清进步文化与欧洲文艺复兴在产生背景和包蕴内容方面有哪些异同?(83—84)中国科技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方面?(99—101)
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101—103)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有何贡献?(99 、133—136)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是什么?(139—142)
中国古代文学有哪些文化特征?(173—176 )
为什么说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特性?(184—185)
中国绘画有哪些共同的美学原则?(187)
中国古代史学有哪些优良传统?(204—209)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233—235)
为什么说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239—240)
如何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
论述题
中国文化系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方面有哪些有益的经验?(92—96)结合社会现实和个人实际,谈谈你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涵、意义的理解认识。
(212—219)封建道德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五常)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175)
分析题
自然山水观、远古神话、民族传统美德、古代教学思想
古代哲学、诸子百家名言:《论语》,《孟子》,《庄子》寓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7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7)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53)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前赤壁赋》)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王国维《人间词话》)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
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
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
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而也。
(汉·刘向《说苑·杂言》)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也。
此之谓物化。
(《庄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吾知之濠上也。
‛(《庄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
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
(《坛经》)
老僧三十年前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清源惟信禅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名词解释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儒、墨、道、名、法、阴阳等学派为“救时之弊”,对宇宙、社会、人生等的领域发表各自的主张,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繁荣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础。
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追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和而不同
语出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求同存异,既能保持自己的个性,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而不是强求一致,貌合神离。
和而不同的理念对于正确处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仍具有进步意义。
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逐渐输入中国的现象。
东来传教的耶稣会士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于中国学术界,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中国通过西方科技文化,扩大了视野,增长了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理学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及元、明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
理学以儒学为主干,融佛道的智慧,建立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
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对培养气节操守、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理学成为后期封建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造成了伦理异化。
科举制度
封建王朝提供考试选拔管理的一种制度。
因分科取士故名科举。
始于隋朝,清末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
天人合一
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观念之一。
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关系的辩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