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B 1、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事件是A.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B. 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C. 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隋唐时期吸纳外来文化B 2、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学艺术②汉字③史学典籍④科学技术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C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得益于它所特有的A. 开放性B. 多样性C. 包容性D. 区域性A 4、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的重要文明标识是A. 统一的汉字B. 相同的服饰C. 共同的信仰D. 共有的道德规范D 5、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是A.《史记》B.《战国策》C.《资治通鉴》D.《春秋》C 6、中华文化中最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是A. 科学技术B. 园林艺术C. 文学艺术D. 天文历法B 7、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突出特点是A. 多样性、复杂性B. 实用性、整体性C. 开放性、多样性D. 多样性、实用性D 8、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被称为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的是A. 灵渠B. 大运河C. 万里长城D. 都江堰A 9、地域辽阔的中华大地,由于历史传统,地理环境、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及语言等诸方面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处华东的是A. 吴越文化B. 中原文化C. 荆楚文化D. 滇黔文化B 10、我国著名的三大英雄史诗,属于藏族民族文学的是A. 《荷马史诗》B. 《格萨尔王传》C. 《江格尔》D. 《玛纳斯》著名作家王蒙指出: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
王蒙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据此回答11--12题。
C 11、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英语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汉字拉丁化的倾向也尤为严重。
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①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普及英语是对外开放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②汉字拉丁化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应尊重本民族的文化④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引进的成分越少越好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D 12、针对上述现象,王蒙之所以沉痛地说:“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这是因为A.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B.汉字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C.每个汉字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A 13、二百三十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纂《四库全书》。
它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
《四库全书》证明了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C.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容并蓄A 1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C 15、“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性A 16、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因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D 17、以下关于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A.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B.近代以来,逐步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C.我国古代的科技没有实用性,传播到国外后,才起到作用,如火药、指南针等D.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人类文化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据此回答18-19题。
A 18、北方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这表明A.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使中华文化绚丽多彩 B.草原文化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C.北方文化主要是指草原文化 D.北方草原文化最富有地方特色C 19、苍穹、草原、毡包、骏马、牧歌构成了一道奇丽的文化风景线,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存模式和文化体系,展现了人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非凡创造力。
这主要体现了①不同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②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荣是中华生态观的重要理念③文化多样性就是指地域文化的多样性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源泉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D 20、“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A 21、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②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③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④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A 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文化具有继承性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C 2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是①中华文化像其他民族一样,因外族入侵而中断、湮灭②汉字的演变与使用③史书典籍的传承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兼容并蓄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B 24、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B、①②③④C、③④D、②④C 25、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最有说服力的是①文字②史学典籍③邮票④瓷器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C 26、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中华文化A.源远流长 B.世界至尊 C.博大精深 D.居于世界前列C 27、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B 28、2008年2月,《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一份统计结果不能不让人对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担忧:2006年某电视台春节晚会,出现了28处汉字使用错误,平均每十分钟就出现1次差错。
我们之所以重视汉字的规范化使用,是因为A.汉字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B.汉字使用是否规范,直接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C.汉字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B 29、优秀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
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
这体现了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C 30、2008年3月20日,深港澳台少儿文化艺术夏令营正式开营,140名来自深港澳台的中小学生在深圳进行为期六天的文化之旅。
孩子们分别到中华民俗文化村、深圳博物馆、南山书城等地参观交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之所以开展上述活动是因为A。
文化艺术素质是全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前提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C.感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D.丰富学生暑期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二、简析题:31、材料一:经专家鉴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
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大部分是用汉字纪录下来、流传后世的。
汉字的正式文字从甲骨文开始。
按演变顺序,其主要字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此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即草书和行书。
材料二: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这使他们能够把大量的事实记载下来。
结合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什么特点?试加以说明。
答: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
他们大都终身世袭,所以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特种邮票记录了中华文字的字体发展演变,传承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答: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2、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
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
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
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
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
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答:(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或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①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中国古代思想家各有所尊,互不相害;在中国古代,各种宗教可以并行流传,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文化和谐相处并在求同存异中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