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的PPT.
任妻子王朝云的陪同下再次入京。
•
此时宋神宗为了解决面临困境的财政,任用王
安石为相,推行新法。苏轼由于有不同的政治思想,
受到排挤。 熙宁四年,年方36岁的苏轼落败,被迫
请调杭州 ,心中不免有些难过及挫败感。不过苏轼
在办完公务后,一得空便四处游玩,以解烦忧。并
且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优秀诗歌。如《饮
副使,初到黄州,衣食住行都成问题。
后来自力更生,开荒种地。在平淡地
生活中找到喜悦,坚定要艰险、乐观
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进。一年后,
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书斋,命名为
「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
士”。其文在思想和题材上也有了扩
展。如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此时的苏轼在文学艺术的造诣上已达
了极高的境界
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
进京,指称他诽谤朝廷,请皇上下令司法官员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
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
案子轰动一时,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请和尚念经为他祈福,许
多赏识他的官员都舍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爱他的文学,生病的
曹太后为他说情,最后只定 “讥讽政事”之罪。幸亏太祖赵匡胤定
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终判他流放黄州,免于
一死。
•
官场失意的苏轼举家来到湖北,面临无钱、无房又无粮的流放生
活。长江边的小城黄州虽然是苏轼仕途上的低谷,却成了苏轼文学创
作的圣地。在走出了心灵的阴霾之后,苏轼在长江边的赤壁吟诵出了
响彻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流放黄州
•
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
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
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体验了更丰富的人
生,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
熙宁七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 ,因那儿离苏辙
任职的济南很近。在密州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
名作如《超然台记》、《水调歌头》、《江城子密
州出猎》
苏东坡PK拗相公
乌台诗案
•
后来苏轼被调任到徐州 、湖州。神宗元丰二年,在他移任湖州
绍圣元年,59岁的苏轼被指称诽谤朝廷,贬为岭外 英州知事,六月在转任英州的途中 (都还没到呢 !)又 受命流放惠州 。在惠州的两年中,苏轼生活困窘, 有时连酿酒的米也没有,吃菜也靠自己种。不过呢, 苏轼这一辈子,对磨难早就习惯了;对这一切安之 若素,觉睡得还是那么香甜。朝廷奸人仍不罢休, 苏轼被放逐到自古所说的天涯海角 - 儋州。在儋州, 苏轼一贫如洗,他一边读书,读他最爱读的柳诗和 陶诗 (他也只带了这两本书),作诗自娱;结交平民 朋友,生活虽然凄苦,但深具特色又有内涵的苏轼, 仍然超然洒脱,自得其乐。
生平经历
应试及第
• 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赵祯
•
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
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以一篇《刑赏
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
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
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
等,为“百年第一”。但是他入朝为官之时,
永存的诗人心
•
元符三年,哲宗崩逝,徽
宗即位。苏轼获赦免于流放海
外之罪,此时,苏轼一家已死
了九口人 苏轼也因旅途辛苦染
病在身。
•
建中靖国元年六月,苏轼
卧病常州并上奏致仕。七月二
十八日,苏轼逝世。宋高宗即
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
“文忠”。
个人成就
•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 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 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 统,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 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 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用自己的创作实践表明:词 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词与诗一样,具 有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功能。
• • • •
内容提要
历个生人 史人平物 影成经概 响就历述
人物概述
•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 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 川眉州)人,汉族。嘉祐(宋仁宗年号 1056~1063)进士”。是宋代(北宋)著 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 的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苏轼与唐 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最能代表 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 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 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 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 《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
•
元丰七年,苏轼改授汝州团练副
使。旅途中遇到被罢相的王安石,二
人虽政治见解不同,却谈得非常投机。
元佑更化
•
元丰七年,苏轼恢复名誉,被起用为登州知事,不久,受朝廷之召出任礼部郎中,起居舍人。
•
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逝,10岁的哲宗登基,逐次废除新法。新
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称元佑更化。
•
元佑元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时兼任
又被调任颖洲知事离开朝廷。
•
元佑七年,苏轼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晋升为礼
部尚书,此即苏轼从政的最高职位。
苏堤春晓
南行千里
晋升高位后,受到的党派攻击也越来越多,郁郁不 乐的苏轼请奏调任江南,末获批准。而朝云又去世 了。
元佑八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元佑更化宣告结束。 18岁的哲宗重新推行新法。
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
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
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
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
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
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
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三苏
王安石变法
•
熙宁元年,神宗即位,服丧期满的苏轼在第二
侍读。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对王安石及新法的认识使
他对新法有所保留,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
又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变成夹缝里的人物。
•
元佑四年,苏轼摆脱派阀之争,转任杭州知事。在知事任内修筑
了苏堤即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学士兼任侍读,但遭排斥,不到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