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学设计
一.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关键的、作用是重要的。

一是从内容看:本节所出现的知识点几乎涵盖了本章所有知识,涵盖范围广泛;二是从教材的前后联系看:本节既是对前一节内容的延伸,又是下一节内容的前提;三是纵观整个初中物理教材:整个初中阶段的声学知识只有这一章,声学内容本来就是有限的,四是对历年我市中考物理试卷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中考涉及到的声学知识,该节内容出现的频率最高,比重也最大,五是该节内容都是日常生活生产中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现象,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2)知道音调、响度的影响因素,不同发声体其音色也不同
(3)了解乐音三要素在声波图形中的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分析和师生互动探究,初步学会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体会到物理知识不仅凭借感官,还需借助器材;而且很多日常生活用品就是进行物理规律探究很好的器材,因而让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和原理的态度。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音调及响度概念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从前后知识点联系来看,音调和响度不只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而且影响着后面内容的学习。

因而确定为重点。

难点分析:音色,该知识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以形成原因上作为具体分析,只能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领悟,需要有一定的悟性,因而确定其为难点。

四、教法
首先要创设良好的物理情景引入课题,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选取的物理情景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二是物理情景要能够涵盖本节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知识点所表现的物理现象。

其次要尽可能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探究性实验。

让学生感觉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他们感觉到物理很亲切。

第三是在进行实验探究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猜想,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探究结论教师也不要仓促给出,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领悟、归纳,这有利于锻炼学生
的能力,必要时要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引导、启发。

,如果是科学性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

第四,要引导学生利用探究结论合力解释物理情景活现实生活中相关的声学现象,体现物理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

总之,教学方法遵循“激发兴趣—发现问题—大胆猜想—科学探究—得出结论—应用”的教学程序。

教学器材:笛子、口琴、硬纸片、硬质梳子、两个不同频率的音叉、空瓶子、水、二胡、两个粗细不同的橡皮筋、鼓、小锤等。

五、学法:遵循“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物理规律,再用规律解释、指导现象”
六、教学过程
(一)引课
让事先做好准备的两位同学分别吹笛子和口琴,同时演奏同一首歌曲,笛子音吹重些,口琴音吹轻些。

演奏完后,可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题。

例如:这首歌曲有无高音和低音的不同?笛子和口琴的声音大小一样吗?你能区分出笛子的声音和口琴的声音吗?引入乐音的三要素,进行新课。

(二)新课教学
1、音调
为什么音调有高低之分?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音调的高低
呢?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进行探究。

学生实验:利用硬纸片和硬质梳子,用硬纸片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

让同学们仔细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探究活动(二)盛有大半瓶水的瓶子,用嘴唇对着瓶口吹气,然后倒掉一些水,只让瓶子中留有小部分水,重复上述步骤,要求学生仔细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探究活动三:
用两根粗细不同的橡皮筋,保证发生部分长度及松紧相同,用同样大小的力弹动橡皮筋,自己辨别这两次声音有何不同?
结论:声源振动快,频率高,音调高;振动慢,频率低,音调低。

2、响度
播放音乐,音量渐大,为什么响度有大小之分呢?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呢?
实验探究五:
在鼓面上撒一些纸屑,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注意观察纸屑跳起的高度,同时仔细听声音的不同。

引导讨论分析:纸屑跳起高度说明了什么?
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大,响度大;振幅小,响度小。

探究活动六
教师在讲台上轻声讲一句话,注意控制好音量大小,不能让后面的同学听到,只能让前面的同学听到。

根据两位同学的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响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结论:
3、音色
探究活动七
让一位同学靠黑板面壁而站,然后分别让三位在座的同学都出一句相同的话,如“你好吗?”让前面的这位同学说出哪位同学的姓名。

4、巩固练习
(1)男中音独唱,女高音伴唱时,谁的响度大?谁的音调高?
(2)“闻其声而知其人”在物理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3)日常生活中“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中的“高”和“低”分别指的是什么?
(4)往开水瓶里灌水,往往听声音就能判断出开水瓶是否已灌满,为什么?
5、小结与作业布置(学生谈收获)
6、板书设计(表格的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