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含解析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3课后习题:专题一 二 汉代儒学 含解析

二 汉代儒学

课后篇巩固探究

一、选择题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故选B项。

答案B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

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

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解析根据材料“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

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

D.提出了“仁政”学说解析孟子的思想,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答案B4.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 )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

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

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

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减小贫富差距,故选D项。

答案D5.《春秋繁露》中载:“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A.提出天行有常探究客观规律

B.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

C.宣扬“天人感应”加强君主专制

D.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答案C6.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这表明汉代( )A.皇室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孝道扩展成为社会伦理

C.儒学正统地位得以巩固

D.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汉代皇帝几乎都以“孝”为谥号,这表明当时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以巩固统治,D项正确;宗法观念是指等级观念、继承规则、宗族法规等,而材料没有体现这些信息,A项错误;材料主题是皇帝谥号而非社会伦理,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战乱以及佛、道学说兴起,使得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C项错误。

答案D7.汉朝统治者提倡引经决狱,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甚至直接将儒家经义上升为法律。汉代盛行的引经决狱( )A.是对先秦以来以法治国理念的根本否定

B.是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确立的标志

C.使法律丧失调整社会矛盾的基本作用

D.有利于发挥以法弘德的社会教化功能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以儒家的思想原则来指导司法实施”,可知汉朝统治者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道德教化。A、C两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独尊的封建正统地位开始确立,B项不正确,排除。

答案D8.《汉书·地理志》中载:“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12人,人数约占52.38%。这说明(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解析汉代时儒学逐渐被统治者确定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这反映了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故排除A、B、C三项。

答案D9.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解析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思想,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C项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思想,故A、B、C三项错误。D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答案D1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以下选项中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最佳的是( )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的迷信思想和法家的思想

C.强化君权神授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融合阴阳五行迷信思想和“德治”思想解析“道之大原出于天”指道(规律)来源于天,反映了天命的政治思想与政治秩序是统一的;“屈民而伸君”是指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如果君主有错误,上天就会降灾害来警戒,C项能完整地反映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答案C11.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发展迅速解析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并增设太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课程,这使儒家弟子在朝廷做官的越来越多。故选C项。

答案C12.《剑桥中国隋唐史》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中大部分人……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这一现象反映了( )A.唐代没有实行过科举制

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

C.察举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D.应试士人熟知儒家经典解析科举考试选拔的“官僚精英分子”“来自书香门第”,说明科举制吸纳了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B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董仲舒看来,天是百神大君,天具有仁义礼智信,皇帝是天的儿子。人间的一切都是天造就的。天按照自己的模样造就了人,人秉承天的意志长出了身体,这就是人符天数。天有三百六十六日,人骨有三百六十六节;天有十二个月,人骨有十二大节;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昼夜,人有视瞑。天地有上下之别,人间有尊卑之别。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合于天道的伦理范畴。

材料二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史记·天官书》

材料三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