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一、活动目标1.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韵味。

2.通过搜集有关资料,增长见闻,开阔视野,并锻炼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3.阅读和朗诵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和朗诵能力,尤其是体味抒情类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二、教师准备1.本次活动若想开展得深入、成功,须做较长时间的准备。

比如录制雨声,要在各个季节、各个地方去“采风”,这不是几天可以完成的;搜集关于雨的知识和文学作品,也难以在短期内做得系统、丰富。

因此,教师最好在学期一开始就把这项活动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留意、多方搜集。

2.录音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器材,应尽可能地准备和使用。

3.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准备时,及时进行指点和帮助。

4.干旱少雨的地方,可以把活动的重点放在阅读文字材料和欣赏文学作品方面,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来补偿直接体验的不足。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活动过程:1.活动准备课前,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活动准备(以自愿分组为原则)。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让学生在不同时空谛听雨的声音,深入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各个角落去采集雨声,用录音机录下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用摄像机),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并描述给全班同学。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

让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关于雨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灾难的资料;也可以有所扩展,如不同地区和季节,雨的不同形态;雨的各种奇特现象及成因等。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让学生搜集写雨的文学作品或片段,并准备简要的评点,准备好音乐,在课堂上进行配乐朗诵。

还可以进行专题性的作品搜集,如写雨的古诗词集锦,小说、戏剧中的雨;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的作品;欢乐、忧郁、兴奋、凄凉等各种心境下的雨。

也可以自主开展如下活动:第四组:欣赏、评论关于雨的歌曲──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

搜集相关作品,分析它们是怎样写雨、唱雨的;2.课堂活动(主要练习口语表达)(1)导入:雨是一种最普遍的自然现象。

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

可以说,雨带给人的不仅是清凉,它滋润着万物,给自然万物带来生机;它,快乐而沉静,伴着欢快的足音;它,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

“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这是雨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

今天,让我们来倾听《雨的诉说》,请同学们翻第第18页《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并饱含深情地齐读第一段。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并在此基础上,以雨为对象,写一篇抒情文章。

(2)学生活动:四个小组依次或穿插进行活动展示。

第一组:“听听我的足音”。

播放雨声的录音,让听众说一说雨声唤起了怎样的心绪和感受。

然后,由录制雨声的同学描述真实情境。

第二组:“说说我的功过”。

可以用知识竞赛或有奖竞猜的形式开展活动。

还可以从“正大综艺”等媒体中借鉴活泼多样的活动方式。

如果雨水泛滥成灾,它可以冲毁桥梁,淹没村庄,破坏庄稼,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

世界的一些地方,雨常常倾盆而下,带来灾害。

我国四川西部,山岭起伏,那里的峨眉山是大陆上多雨的地方,有“西蜀漏天”之称,如果雨总是下个不停,那是件多令人烦恼的事呀!美国弗吉尼亚洲,1969年飓风袭击时,测得5小时的降水量达787.4毫米,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

智利南部的巴希亚•菲利克斯平均每年有325天在下雨。

1961年这一年,只有17天没有下过雨。

第三组:“读读我的韵味”。

进行配乐朗诵,请听众在听完后谈谈感受,以及对朗诵本身的评价。

所有朗诵结束后,再对作品进行一番比较、品评、归纳,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潆雨亦奇。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一段文字: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戴望舒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留给人们的不仅仅只是美好的回忆,也有苦涩和无奈,甚至是挥之不去的愁怨。

请听作者的愁绪与感慨。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老杜之“沉郁”于此可见一斑。

晚唐诗人杜牧虽说才情横溢,可到了江南,面对满眼春色却感叹起历史的烟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那种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

雨给人们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

当人们在观雨时,把自己的感情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

因而,雨又多了一些比喻、象征意义。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这种时候,雨在人们心中投下的就只能是生活的阴影了。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告诉人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

第四组:欣赏关于雨的歌曲。

《流星雨》: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让你的泪落在我肩上。

《江南》: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留恋人世景。

《阳光总在风雨后》: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

《落大雨》:哗啦啦……天在下雨,哗啦啦……,心在哭泣《你的眼神》:像一阵心雨洒落在我心底,那感觉如此神秘《七里香》:雨下整夜,我的爱溢出就像雨水《雨蝶》:我向你飞,雨温柔地追。

《爱的天国》:我的眼睛里在下雨《不作你的朋友》:应该放晴的天气,还下雨,别这样下去,我难过,但是说不出口。

《晴天》:刮风这天,我试着握着你手,但偏偏雨淅淅,大到我看你不见。

(学生唱歌意犹未尽,老师作一个暂停手势)师:歌颂雨的歌是如此之多,看来男生女生很难决出高下。

雨如歌,岁月如歌,如歌的雨,如歌的岁月,用我们的双耳去倾听,用我们的亮嗓去歌唱,用我们的巧手去抒写吧!3.写作导航雨的诉说----怎样写景、状物、抒情同学们:对于我们,雨可以说是一种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但本单元的写作主题:雨的诉说,应该是非常诗意的诉说。

这种诗意从何而来?可以来自你的阅读积累。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雨的优美诗文可谓数不胜数,“雨”作为一个抒情意象,浸润着文人墨客们多情多意的心,他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雨丰富的暗示性和广博的代表性。

可以来自你的心灵感悟。

读一读课本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提示你去观察雨景、倾听雨声的优美语句,你的心灵是否有了某种雨情;做一做课本建议你做的语文实践活动,你是否又感受到了某种雨趣。

有了这些,你可以动笔写作了:状雨景,抒雨情。

那么,又该怎样来写景、状物、抒情呢?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

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

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

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

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

如本单元的《雨说》;同样秋瑾在狱中写下“秋风秋雨出煞人”这里的“秋风秋雨”实际上象征了当时风雨如晦的社会环境,所以才“愁煞人”。

下面的一篇学生习作《听雨》抓住春雨的特点进行的思考。

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我们怎样来用好运用这两种方法呢?前者的关键是以物传情,描写景物时应抓住景物的特征,带上你的心中情,写出你的眼中景。

怎样做到这一点呢?要在字里行间能加上自己的感觉,并在语言形式上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和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把这些感觉写出来,这样才能形象生动。

与其说“春雨又多、又细、又密”,不如像朱自清先生那样说“像花针、像细丝、像牛毛”;与其说“春雨把我淋湿了”,不如像下面罗兰文章中写的那样:“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后者的关键就是观物思理,如何做到这一点?学会思辨,并对这种思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

例如:张晓风在观察“立在城市飞扬的尘土里德行道树身上”思考联想到了奉献精神;宗璞在“紫藤萝瀑布”前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借对花的观察,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辨;又如下面的小作者,在春雨的韧劲这一特点中,进行思考,联想到了自己在小小的挫折面前应不气馁,文章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中心。

[范文评析一](1)雨丝、绿海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

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

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

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

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