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种薯储藏管理技术

马铃薯种薯储藏管理技术

甘肃万向德农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

陆海宁
甘肃万向德农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


马铃薯储藏是马铃薯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个具体的不可缺 少的重要环节,具体应该从种薯的收获、种薯的预储、种薯 入库、种薯入库后管理、种薯储藏中的病害,这样几大块去 把握。 大家都知道马铃薯被国家认定为即水稻、小麦、玉米之 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近年来马铃薯深加工又不断提高和扩 展,再加上对国外的出口量也越来越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不 断的扩大,马铃薯需求量也不断的增加。 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中,大家可能都认为种植面种扩大 了产业就做大了,可是大家也要知道马铃薯储藏是马铃薯种 植面积扩大的先决条件,更是马铃薯产业扩大的一个决定性 条件。






1、干腐病: 发生特点 病原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 良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伤口,收获后充分晾 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②贮藏期间,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雨淋,温度以1-4℃ 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③发病严重地区,在贮藏前种薯可用特效杀菌王乳剂 800倍液,或0.2%甲醛溶液均匀喷雾,注意处理后要晾干 表皮。






3、入库的注意事项: 不管采取怎样的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入库时品种要严格分开。 ②不同生育期品种最好分开放置,以便于以后的管理。 ③入库时要求整库种薯入库时间段要短,这样有便于 及早的调控库内温湿度,有利于库体的后期管理。 ④入库时,要增加合理的库体通风,这样有利于库体 中的温湿度,一直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 ⑤入库时种薯要轻拿轻放,减少人为损伤。

谢谢 !




适时收获是作好马铃薯储藏的一个先决条件,马铃薯 收获时间晚易受冻害,而收获过早则产量低,种皮薄不 耐储藏,因此要适时收获,这对马铃薯储藏十分重要。 具体要求:一般应在早霜来临前先割秧,晒地2周后,最 好选晴天进行收获。 很明显,割秧早种皮老化好的,预储、储藏都表现损 耗小,储藏期间基本不发生病害;而割秧迟,种皮老化 不好,还有种情况就是割秧后二次生长的,储藏期间就 会出现部分的干、湿腐病的发病现象。


4、入库后的管理: 贮藏中期: 从12月份至来年2月,正是严寒冬季, 马铃薯从呼吸旺 盛转入休眠期,散热量减少。这个时期主要进行防冻、保 温,要密封窖门和通气孔,窖门加设门帘。窖内温度下降 至1℃时,要立刻采取保温措施,增设高瓦数灯泡,必要
时在马铃薯堆上盖一层草帘子,这样不仅能防寒保湿,还


2、库体温、湿度的控制: 严格控制库内的温度和湿度是马铃薯安全储藏的决 定性因素

在马铃薯储藏期间,必须控制好入库的温、湿度,入
库温度在1—3℃为宜,相对湿度为80%—90%左右,是马 铃薯储藏的最适宜环境。


3、通风换气:
储藏期间进行合理的通风换气是马铃薯安全储藏的
一个重要措施

三、种薯入库及入库前的准备



2、库内降温、保湿、消毒: 消毒的方法: ①药剂喷洒:用福尔马林3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15 克/立方米和水15毫升/立方米进行喷洒。 ②采用熏蒸方法:用1000毫升40%甲醛+500克高锰酸钾。 取塑料盆若干个,把盆和药品放置在计划位置,先倒甲醛, 然后再将高锰酸钾倒入,倒的时候要注意从里往外,而且 要适当的掩护身体,倾倒后迅速撤离,然后堵严所有出气 孔,熏蒸两天后通风3—4天就可使用。
主要是保持窖内低温,勿使外界高温影响窖温。


1、干腐病: 2、软腐病:
3、环腐病:



4、黑心病:


1、干腐病: 马铃薯干腐病是马铃薯储藏过程中的重要病害,病 原为深蓝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一般会造成损失10%— 20%,严重的时候能达到30%以上。 危害症状: 主要在储藏期间危害,受害块茎,发病初期仅局部 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 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剖开病薯可见 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成深褐色,终致整 个块茎僵缩成干腐状。
由于马铃薯块茎的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 化碳、热能和水分淤积,使温、湿度提高,二氧化碳 浓度长时间较大也会抑制发芽,影响种薯的生活力, 而且库体密封太严,会发生大面积的马铃薯黑心病, 所以合理的通风,可以调节库体内温、湿度,维持马 铃薯的正常呼吸,保持入库空气流通,才能提高种薯 的耐储性。

4、入库后的管理: 马铃薯种薯入窖后,必须有专人管理,每天掌握窖内 的温湿度,根据温湿度的变化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
发现有烂薯,应及时进行翻窖,倒垛,防止薯块腐烂蔓延
感染。

具体储藏期根据气候环境分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 管理。

4、入库后的管理: 贮藏前期: 从入窖即10月, 马铃薯处在预备休眠状态,呼吸旺盛, 放热多,窖温会显现高。 在这一阶段的管理应以降温、防热为主。10月份窖门 要打开,所有的通风口全部打开,尽量通风散热。进入11 月份,随着气温的降低,窖门和通气孔基本改为白天开夜 间闭,具体情况根据外界气温关闭和打开窖门。
可以挡住窖顶水滴落在马铃薯上造成腐烂。

4、入库后的管理: 贮藏后期: 进入3月至4月间, 首先要除去窖顶上的积雪,气 温回暖转高,薯块呼吸作用加强,养分消耗多,因而 薯堆内的热量增加快,易发生“出汗”现象,很容易 出现“伤热”和“烂薯”的现象,因此要及时撤出窖
内覆盖物和门帘,做好通风措施,这一阶段的管理,


马铃薯收获后不能直接入库储藏,要经过外界预储后才 能入库,马铃薯收获后预储是马铃薯储藏的一个前提条件。 刚收获的马铃薯并没有达到完全成熟,要通过一段时间 的后熟才能达到完全成熟,在这一段时间里,块茎的呼吸 作用由弱逐渐变强,表皮渐渐木栓化。块茎内的含水量也 会有所下降(大约下降5%),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所 以刚收获的马铃薯要在背阴通风处要晾晒,一般要求10天 左右,使其完成后熟作用,并使用运输时破皮、挤伤、表 皮擦伤的块茎进行伤口愈合,形成木栓层和周皮,然后再 装袋入库。







2、环腐病: 发生特点 病原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 不良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伤口,收获后充分 晾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②贮藏期间,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雨淋,温度以14℃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③发病严重地区,在贮藏前种薯可用特效杀菌王乳剂 800倍液,或0.2%甲醛溶液均匀喷雾,注意处理后要晾 干表皮。

4、黑心病: 危害症状 发病薯块表面症状不明显,质地不变软,薯块内部颜色 变深、变暗,呈黑褐色略显放射状的病斑。






4、黑心病: 发生特点 病原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良 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伤口,收获后充分晾 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②贮藏期间,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雨淋,温度以1-4℃为 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③发病严重地区,在贮藏前种薯可用特效杀菌王乳剂800 倍液,或0.2%甲醛溶液均匀喷雾,注意处理后要晾干表皮。

1、库体的选择:
2、库内消毒: 3、入库:




1、库体的选择: 一般要求相对地势高、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土 质坚实、向阴背风和保暖的地方,库体要干燥。
山体窖 公司窖
2、库内降温、保湿、消毒: 降温、保湿 在入库前,对马铃薯储藏库要进行清理、换气使库内湿 气排除,温度下降。 对我们现在所用的两个窖体,入库前20到1个月进行喷 水,增湿,降温。保证种薯入库前一周要使库体内温度和 湿度达到一个我们们要求的合理适度,温度5—10℃,湿 度80 %左右。 再进行彻底打扫库体,然后进行库体消毒。

2、环腐病:

环腐病由厚壁菌门棒形杆菌侵染致病,病薯切面维管束 溢出的乳黄色黏液含有大量细菌,菌体短杆状,无鞭毛, 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阳性。
危害症状 初时薯块表面无明显症状,贮藏一段时间后,症状逐渐明显, 皮色稍暗,有时芽眼发黑,有的表面龟裂;剖切病薯块,可见 维管束呈乳黄色或黄褐色的环状区域,重者可连成一圈;以手 挤压,沿黄色维管束部分溢出乳黄色黏液(菌浓);重病薯块 病部变黑褐色,用手挤压薯皮与薯心易于分离。干腐病:为半 知菌亚门镰孢霉属的多种真菌侵染致病,薯块内部空腔处产生 的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可产生无色弯曲 分生孢子。

3、软腐病: 由薄壁菌门欧氏杆菌的3种细菌侵染致病,菌体均为短 杆状,具周生鞭毛而游动,革兰氏染色阴性。

危害症状 软腐病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褐色病斑,很快颜色变深、
变暗,薯块内部逐渐软腐;条件适宜时,病薯很快腐烂;
干燥后薯块呈灰白色粉渣状。






3、软腐病: 发生特点 病原在5~30℃条件下均能生长。贮藏条件差,通风不 良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 ①生长后期注意排水,收获时避免伤口,收获后充分晾 干再入窖,严防碰伤。 ②贮藏期间,保持通风干燥,避免雨淋,温度以1-4℃ 为宜,发现病烂块茎随时清除。 ③发病严重地区,在贮藏前种薯可用特效杀菌王乳剂 800倍液,或0.2%甲醛溶液均匀喷雾,注意处理后要晾干 表皮。

1、入库种薯装袋码垛:

2、库体温、湿度的控制: 3、通风换气:


4、入库后的管理:

1、入库种薯装袋码垛: 正确的码垛,合理的留好通风道是马铃薯安全储藏的基础条件 入库马铃薯码垛不能过高,一般要求5—7层高就行。具体码垛 垛型可以根据自己窖体而定,常用的有:三三垛、五五垛和我们现 在用的4袋井子垛几种。不管用哪一种码法都要有合理的通风道, 根据这几年的存放,我觉得码法,虽然重要,但通风道的留置才是 最关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