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尔库塞的“审美革命”
摘要:“审美革命”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反,马尔库塞认为,审美和艺术是解放被压抑的本能、打破社会生活和个人单向度性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异化、超越现实的心理本能的重要途径,是革命的武器。
关键词:马尔库塞;否定性;超越性;解放;革命
一、美学的否定性和超越性
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的现代人普遍处于压抑、异化和单向度的社会,而哲学上由于实证哲学、语言分析哲学所垄断而导致否定性思维的丧失和文化的商业化。
在单向度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强制性消费”和“虚假需求”,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别人所爱或恨别人所恨,精神走上了非精神化的道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人的主体性已丧失殆尽。
“今天的新特征在于:通过取消高级文化中对立的、异在的、和超越的因素——高级文化正是借这些东西建构起现实的另一维度——去抹平文化与现实之间的对抗。
”[1](P.66)在单一文化的塑造下,人的感性与理性被扭曲和异化,失去了感受的丰富多彩性。
马尔库塞认为,要改变这个一体化的社会,实现人的解放,政治革命已不可能,因为无产阶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已丧失了革命性。
只有通过“审美革命”,以否定性艺术去唤醒人沉睡的意识和无意识,培养人的感受力,创造新感性,挣脱一体化意识形态的控制,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如何培养人的新感性呢?马尔库塞认为要培养人的新感性,就应该创造新的文学艺术形式,与现存的话语和意象进行彻底的决裂。
在这个新的艺术天地中,任何词语都与它的日常用法和功能相疏离,体现出它的颠覆功能。
“它们打破了把人和自然囿蔽于中的习以为常的感知和理解的框架。
打破了习以为常的感性确定性和思想框架。
”[1]( P.120 ) “该艺术感受打破了无意识、‘虚假的’、‘自发的’、无人过问的习以为常性。
”[1] (P.170)让人以一种新的方式去感受和思考,让现实中沉默不语的东西释放出来,使敌对的感性与理性归于和谐。
艺术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功能是建立在艺术形式自律的基础上的,它通过艺术形式对现存材料的变异、打碎、重组,形成一个新的世界,与异化社会相决裂。
根据美和艺术的否定性功能,马尔库塞对19世纪和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学艺术作了具体考察。
他发现,19世纪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理性的、认知的力量,揭示着一种在现实中被压抑和被排斥着的人和自然的维度”[2](p70)。
到了20世纪的发达资本主义时期,美和艺术就完全沦落为对现实的全盘肯定:“它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对抗力,被剥夺了作为它们真理之维本身的异在。
它们作品的意图和功用因而便根本改变了。
如果说它们曾经与现实对立过,那么,这种对立在当今已被抹平。
”[1](p.73)美和艺术成为文化工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维护现有社会的水泥,最终丧失了自身所应有的根本特质。
马尔库塞提出新感性,倡导艺术革命,就是要重新确立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美和艺术的超越性功能是马尔库塞的哲学主体性原则在美学和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
马尔库塞认为,美学和艺术决不仅仅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它不是现实的而是非现实的,模仿仅仅是表象,也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否定和拒斥,它是在否定基础上的超越,也就是对理想人生的畅想和展望。
基于此,他批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反映论,认为它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非超越,因为它否认艺术
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否认美和艺术的超越性。
那么,美和艺术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又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审美的形式发挥作用。
马尔库塞格外注重美的形式功能。
他认为,审美形式构筑了与日常现实截然相异的现实,在间距化的审美过程中,人们的精神得到升华和超越;艺术作品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中,产生出另一種理性和感性,这些理性和感性公开对抗那些滋生在统治的社会制度中的理性和感性;通过美的形式、感性化的审美情境,美学和艺术对现实的批判、否定和超越的功能才能得以最终的实现。
“艺术为自由而奋争所做出的奉献,存留于审美形式中。
一件艺术作品的真诚或真实与否,并不取决于它的内容(即是否正确地表现了社会环境),也不取决于它的纯粹形式,而是取决于业已成为形式的内容。
”[1](P.212)他批评苏联马克思主义美学不注重美和艺术自身的特性,其作品是说教式、宣传式的低劣之作,根本发挥不出美和艺术的本质功能。
二、美学的解放潜能
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在总体构架上是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充实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同时又揉进了康德、席勒美学。
认为美与艺术是真理的守护者,是从非人到人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艺术的形式,而不是别的其他形式,才能表现和传播思想与真理,在美学的各种形式中,人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在那里,现实中被压抑的或被禁止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存和大自然的想象,不再禁闭在受压抑的现实原则标准之内,而是争取人类使命的完成和解放,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换句话说,艺术不仅是同既定的现实原则的一种决裂,同时还能描绘人们解放的图景。
” [3](p.173)马尔库塞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结合起来,把美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审美主体方面,着重研究主体的心理、生理结构,特别是感性的本能结构,由此来探讨艺术和审美活动同革命政治的关系,探讨艺术和审美同消除异化、解放人类的关系。
和其他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一样,马尔库塞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境遇,并一直致力于探寻解决现代文化危机的办法。
马尔库塞提出,自由社会必须建立在新的本能需要之上。
他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绝不是扩大现有范围的满足,也不是把满足由低水平提到高水平上来,而是要同这种范围决裂,进行质的变革,亦即改变需要和满足本身的性质,让新的道德和美学的需要,成为基本的、生命的需要。
因此,人类解放的基础,在马尔库塞看来,就是个人感觉和爱欲的解放,而后者又集
中于美和艺术的本质之中。
在《爱欲与文明》和《单向度的人》中,马尔库塞依据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表现了本能与文明、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这一理论,认为人生来就追求着各种需要的满足,这是人类生活中本能的、感性的快乐原则,而现实文明又不允许个人无条件地实施这种追求,要追求这种满足就必须做出种种限制与让步,这就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现实原则。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要获得幸福,获得满足,就必须摆脱这种压抑性的现实原则的支配,征服和废除理性统治的异化,才能使人类进入非压抑状态。
但是,要完全摆脱现实原则和理性的统治,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唯有人的两种心理机能——幻想和想象才能使人超越现实,摆脱压抑性原则。
而想象与幻想正属于艺术和审美的特有领域,所以审美和艺术就具有了非压抑性本能。
他认为,“美学领域本质上是‘非现实的’”[4](p.126),它与现实原则逆向而行并与之相对。
“审美方面的基本经验是感性的,而不是概念的;审美知觉本质上是直觉,而不是观念。
”[4](p.129)同时,审美活动提供着快感,因而伴随快乐原则而与限制快乐的现实原则相对立。
同样,通过想象和幻想,“艺术对现行理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在表象感性秩序时,它使用了一种受到禁忌的逻辑,即与压抑的逻辑相对立的满足的逻辑”[4](p.135)。
这是“对现实原则的彻底否定”[4](p.74)。
于是,“艺术使自己具有革命的性质”[4](p.108)。
挑战、革命、否定等所有这些都是对现实的超越,都是对压抑的消除。
审美和艺术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导致了它的解放功能。
马尔库塞说: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对象同世界的所有联系都被割断了……它解放了对象”[4](p.130)。
这个解放就是从现实原则中的解放。
其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现实原则主宰下,感性与理性彼此对立,而审美和艺术能消除这个对立,使之达到和谐。
“美学形式的背后乃是美感与理性的、被压抑的和谐”[4](p.104),它使主体感性摆脱压抑状态,达到感觉与理性的会合。
第二,在现实原则支配下,人们受制于压抑的系统,而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这种压抑则得到了解放。
“在审美形式中,艺术还表达了……被压抑的解放形象的回归。
”[4](p.105)这个回归就是从被压抑的形象回归到被解放的形象,即非压抑的形象。
第三,在现实原则的主宰下,人成了不自由的存在,而审美与艺术则使人复归于自由存在,达到自然与自由的统一。
因为审美活动“解放了对象,使之成为自由的存在”[4](p.130),因而审美和艺术具有把人与普遍人性从现实原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功能。
作为一种功能指向明确的美学观,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从来都没有把研究的目光投向于传统美学理论所关注的美的本质等问题。
在他的美学研究中,他主张以主体内心深处的“本能革命”代替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通过“本能革命”造就的所谓的新感性和新主体来实现社会改造和世界重建。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艺术和审美具有使理性和感性统一的特点,因而它们成了实现“本能革命”的最关键的因素。
可以说,马尔库塞强调“审美革命”,呼唤“审美之维”的目的指向性十分明确,那就是通过“审美革命”来实现“单向度的人”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上海:三联书店,1989.
[2]马尔库塞.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马尔库塞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1989.
[3]转引自陈学明.二十世纪的思想库[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4]马尔库塞.黄勇、薛明译.爱欲与文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