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26页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位置26页

• 承担的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工序或生产 环节(与中国目前要素禀赋结构相匹配);
• 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在 高新科技领域或与国家经济发展长远战略相 关的关键产业或产品领域尚未体现出明显的 “比较优势”。
测定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相对 位置的基本方法和衡量指标
• 国际分工的参与模式:主动模式和被动模 式;
• 产品内分工模式所对应的贸易模式就是产 品内贸易;
• 在产品内贸易模式下,贸易品除了完整的 最终产品或整套服务流程外,又增加了生 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工序或服务供给流程
F
L
HHigihgh
MVMarakertkVeatlue Value
V
Low
G
K
Low
O
RR&&D D
KKeey Py& C P& C
• 由发包方公布发包工序或环节的生产标准 或指标;
• 由发包方检验承接方的产品供给是否符合 发包方公布的标准或指标;
• 由发包方决定法包产品的实际交货期(涉
中国在现行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基本位置
•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仍 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段位置;
•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以接包方(Outsourcee)的 身份参与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 随着分工模式的不断演进,分工的精细程 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劳动生产率也越来越 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论述了分工 精细度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 国际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驱动力量——制度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伴随着国际 贸易理论的发展 和成熟
• 产业间分工——产业间贸易——古典(绝对 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 分工是知识或产生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 结果,同时,分工的演进在给人类带来更 高福利的同时也会促进制度的变迁。因此,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这两者又存在着互动 关系;
• 分工模式总是建立在相应的技术水平的基

25
度 变

20 趋

15 :
图 3.1 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
S3 → M3 产品内贸易
• 以上两指标也分别反映出被动模式和主动 模式所占的比例。
实证数据及其变化动态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基于VSS指数的测定
• 垂直专业化指数VSS(Vertical Specialization Share) 的定义:出口产品中所含的进口中间 品的比例;
• VSS定义本身反映了一国在多大或多深程度 上参与了国际分工——VSS指数越高,参与 程度越深;
SX → MX 更高层次 贸易
IL → IH
10
S2 → M2
产业内贸易
5 S1 → M1 产业间贸易
0
技术进步趋势:TL → TH
0
5
10
15
20
25
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特点 及变化趋势
• 产品内分工模式就是某种最终产品的生产 过程或某项完பைடு நூலகம்的服务流程被分割为若干 工序或环节,这些不同的工序或环节依据 其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落脚于不同国家的 不同企业;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是“离岸”(offshored)工序或生产环节的“接包方” (Outsourcee)。
发包方(Lead Firms)成为产品内贸易的 实际组织者、协调者和控制者
• 由发包方决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哪个工序或 环节分离出去并进行跨国或离岸发包;
• 由发包方决定发包工工序或发包环节的实 际承接地(其中涉及到与承接方的谈判和 商洽);
• 如微笑曲线所示,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 与营销对应着较高的市场价值;
• 中间环节——零部件生产、加工与组装等环 节对应着较低的市场价值;
• 相对而言,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质量检查 与控制环节比一般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环 节的市场价值稍高;
• 更高或更有利的分工位置意味着在国际贸 易的利益分配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 制度安排的作用:在现有产业格局的基础 上,通过协商的方式或在默认现有产业格 局的基础上进行分工,可以进一步推动着 国际分工朝着更精细化的方向迈进;
• 演进逻辑:分工精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
技术进步与分工模式演进
• 从逻辑顺序上看,首先是技术进步使国际 分工模式演进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然后再 通过呼唤相应的制度支持来完成这种变迁;
H I
OOrdrindariynaPr&yC P&C
AAsssesmeblmingbling
J
Quality
QI &uCality I&C
MMarkaetrinkgeting
A
B
C
D
E
Upstream Nodes
Intermediate Nodes
Downstream Nodes
不同的分工环节对应着 不同的市场价值
中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 的位置及其变化动态
——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
• 一、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
二、产品内分工模式:现状、 特点及变化趋势
三、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 中的位置及变化动态
国际分工模式的演进历程
• 历史地看,国际分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以及产品内分工;
• 这三种国际分工模式又分别对应着三种类 型的国际贸易模式,分别是:产业间贸易、 产业内贸易和产品内贸易;
• 国际分工的参与程度:垂直专业化指数 (VSS);
• 对外技术依赖程度; • 加工贸易增值率。
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
• 被动模式: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参与,加工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被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 主动模式:以一般贸易的形式参与,一般 贸易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可以反映主动参与 国际分工的程度;
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全球产品内分 工体系中占据不同的位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占据着微笑 曲线的两端——研发和营销;
•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位 置;
• 发达国家的企业(Lead Firms)是“离岸” (off-shored)工序或生产环节的“发包方” (Outsourcer);
• 产业内分工——产业内贸易——新贸易理论 (基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视角);
• 产品内分工——产品内贸易——新新贸易理 论(基于垂直专业化和异质企业视角)。
制度变迁与分工模式演进
• 不同国家间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是决定 初始国际分工的基础;
• 由偶然因素引发的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 pioneer advantage)也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基本格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