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导读,创设情境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
2、彩屏显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同学们上午好,听你们的班主任说你们是一群勤奋好学、乐观进取非常有自信的好学生,所以与大家共同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荣幸,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生:有。
我也自信这节课一定会因你们更精彩!(一个要求:勇敢的表述自己的观点,可以不用举手,直接站起来就行。
)引入正课:熟悉的音乐,熟悉的诗,勾起我们对风筝的美好回忆,一提到它,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风筝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可是有一个人看到风筝,涌起的感觉却和我们完全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去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作者)3、走近鲁迅:(课件展示)二、初读,整体感知教师寄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
(见课件)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词。
(课件)思考:本文围绕什么展开回忆的?回忆了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你读了有哪些感受?(三言两语说感受)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一)品味“虐杀残酷”作者看到风筝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品读3、4段思考:(画风筝)一、自由朗读3、4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里看出来的1、作者笔下的小兄弟是怎样一个孩子?:多病,瘦的不堪,怪可怜的。
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
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弟弟对风筝的痴迷体现在哪些词句子,找到相关内容,勾画重点词加以体会,说明。
(板书:痴、)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状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地观看。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2、哥哥对风筝又是什么态度?3、我怎样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当“我”发现弟弟在糊风筝时,-我是怎样做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说明。
(动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我的粗暴、盛怒、专制),假如你是弟弟,你会怎么样呢?弟弟有什么反映?弟弟为何不反抗?二、想像下哥哥在踩风筝的时候边踩会边怎么说?:你背着我做这样的事,气死我了。
:你这个没出息的孩子,不好好读书,竟在这里做这玩意。
师:是啊,哥哥对弟弟是满怀希望的,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风筝。
他很愤怒。
这种愤怒你能理解吗?有时我们爸爸妈妈也会因我们的什么事生气,甚至打我们,其实也是为我们好,你们能理解吗?师:此时站在弟弟的角度,弟弟会怎么说?用合适的表情,语气说说看。
参考:下次不敢放了;哥哥,对不起,我再也不敢了。
今后我一定好好读书,再也不敢做了。
4:表演三、究其因(课件):放风筝真的有错吗?哥哥好粗暴好专制,弟弟好可怜好绝望,你知道哥哥为什么不让弟弟做风筝吗?(哥哥为什么认为是没出息的)那我爱弟弟吗?(课件展示)(板书:嫌恶、毁)没出息,有出息应该怎么做?(旧时代有出息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们看看哥哥这样做的原因:(课件)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他共有兄弟三人: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
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科举舞弊案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败落下来。
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长兄如父”,作为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弟,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照顾兄弟,希望个个有出息。
但饱受亲戚的冷眼和世态的炎凉。
从此,鲁迅就立志学医,准备学成后“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就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但在日本的遭遇又促使他“弃医从文”,因为他要拯救中国人内心的灵魂,而非身体。
师补充:鲁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那时只要求孩子们背那些他们不懂得、很枯燥的书,当时社会上很流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
所以,在那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是玩物丧志,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
他想让弟弟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可见,哥哥的初衷是好的,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
是(望弟成龙)是(爱之深,伤之切)只是鲁迅受封建社会错误的传统观念的毒害之深,以致把弟弟做的风筝都毁坏了。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外就是封建的长幼尊卑观念,或许,以前长辈是这样教育“我”的。
“我”就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小弟,这真可谓是一种“清醒的糊涂”。
看似关爱,实在是一种剥夺!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的与众不同的“蝴蝶”风筝就被我毁坏了。
自然,“我”和小弟就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的人!不正确的爱会成为一种伤害,乃至成了精神的虐杀!教学赠言:课件无知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英)牛顿四、作者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意,你怎样看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课件)参考: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迁移拓展——体验反思1、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准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的虐杀”吗?如今,你认为这两种游戏之间有什么区别呢?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新型的“游戏”呢?(1)学生各抒己见。
(2)教师引导:文中作者所说的“放风筝”等游戏,是一种集体参与、有益身心健康、培养互助合作感情的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得到自由快乐和满足,也可以学习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
而现在的“网络游戏”几乎不具备上述的特点,而且容易让人沉迷其中,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这两种游戏是有区别的,我们当代的中学生要尽量远离网络游戏,或者要适当控制游戏时间,不要上瘾D读3、4段,要读出小弟的可怜,我的残忍。
(板书)(二)品味:“补过不得”的悲哀师:哥哥接触了科学思想,知道当年错了,就想补救,从他身上你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你要是弟弟会不会记恨哥哥)?希望寻得心灵上的宽恕。
结果怎样?1、“有过这样的事吗?”⑴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你觉得弟弟有没有忘?(预设:没忘,想安慰哥哥,从亲情出发的。
忘了,在封建社会弟弟认为哥哥是正确的,弟弟认同了哥哥的管束,风筝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笑柄,是可鄙的。
(课件:手足情深)师:总之,哥哥为爱做了错事,知错就改也是为爱,补救不得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手足之情溢于言表;弟弟“全然忘却”,这更说明了兄弟情深.说明在弟弟的心里,哥哥当年所做的事天经地义,认为当兄长的管教是正确的,而不记恨。
这里面有一种东西在支配着,它就是亲情。
鲁迅通过这段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2、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对小弟弟说些什么?(可以说一些期望,鼓励的话)参考:(1)我想对兄长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深刻地反省自己,深深地自责,从你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美德,这是从敬佩哥哥的角度来说的,(2)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
3、“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我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更加沉重?(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是希望他记得这件事还是希望他忘了这件事呢?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老师还补充一点:作者在看到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后开始以为只是自己一个人犯了这个过错,找弟弟去补过,才发现弟弟全然忘却,从某种程度上说弟弟已经认同了我小时候的做法,所以此时作者才明白原来只是自己明白了,其它的人都还没有明白,这才是作者心中深广的悲哀,他才会想到要唤醒人们都具有这种民主意识是多么的困难,才知道自己启蒙主义的路还有多么遥远。
所以感到周身都是寒威和冷气,封建教育思想的毒害太深了。
)(看似乎写天气,实则借景抒情)整个社会都这么沉浸在错误的认识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啊。
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这样接受着,整个社会推而广之。
如果人们再不觉醒,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有多少孩子的天性被扼杀啊!(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唤醒他人)用景物来暗示心情,作者的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
由此可见,对于“春”的渴望和对于“冬”的抗议,是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将幼时因“精神虐杀”而引发的深沉的自责,和对于眼前“社会虐杀”的强烈抗议巧妙地加以揭示。
4、齐读10---12段,感受我内心无尽的、难以言说的悲哀。
(五)拓展延伸、感悟亲情(课件)也正是我的严于自责,弟弟的宽宏大量,一段手足亲情揭示了人间至爱——亲情。
难怪有人说矛盾冲突中也有亲情在。
是啊! 亲情呈现的面容也是多样的,它不仅在温柔的话语里,也不仅在细心的呵护中,更在父母严格的管教和兄弟姐妹之间磨擦的火花里。
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
父母也会因为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与你有过矛盾冲突,请你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父母偷看日记、只要读书不让玩、不让读文学作品……)不正确的爱成了一种伤害乃至精神的虐杀!)那么我们的生活中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爱呢?怎样才能得到这种爱?总之: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学会沟通学会爱!感悟亲情:亲情就是父亲扬起的手掌,颤动的双唇,和恨铁不成钢的怒容;作业:1、深入思考,谈教育对于教育,这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需要我们时刻注意,时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