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对六书的认识

浅谈对六书的认识

談談對六書的認識汉语言文学2012011024肖涛談談對六書的認識引言:這個學期學生有幸再次聆聽高智老師關於中國古文字的教學,而古文字學習中,許慎的《說文解字》就是我們學習的重點了,其中關於“六書”則更是重中之重了。

因此,高智老師佈置下關於六書的認識的作業,我覺得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學生對這方面學習還不夠,正如老師您說:“古文字學習沒有三十年的積累是出不了成績的。

”所以在這次作業中,學生主要根據查找相關資料並結合老師的授學筆記,對六書認識談談我個人的一點皮毛見解,說得不准確之處,望老師斧正。

一、六書的來源以“六書”離析字形,因形以說音、義,是許慎著作《說文解字》(以下簡稱《說文》)的基本原則。

漢代的“六書”理論,是許慎著作《說文》的基礎。

“六書”之名雖非許慎獨創,然“六書”理論的最後形成卻應歸功於許氏。

“六書”的名稱,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義: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然其具體所指,未作說明。

“六書”細目始於漢代劉歆的《七略》。

後來班固和鄭眾也分別列舉了六書的條目:班固《漢書·藝文志》:“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以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鄭眾注《周禮》,以為“六書”是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

然而,也僅是列舉名目,未作說解。

二、許慎對六書的定義而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則對“六書”理論作了全面的闡述:“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扌為,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愛,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三、對六書的具體闡述關於六書次序上,我們後學常常採用班固的說法,把“六書”的名稱和次序排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這是因為漢字是起源於圖畫。

象形、指事、會意都和圖畫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圖畫在前;而有標音成分的形聲字則是在象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是符合由表意到標音的文字發展規律的,所以形聲字在後;假借則只是有讀音上的聯繫,與字義毫不相干,所以放在最後。

一曰象形,許慎說,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象形字的結構特點是依樣畫葫蘆,許慎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用畫畫的辦法畫出那個物體,筆劃的波勢曲折同自然物的態勢相一致。

如日、月、止、目、人、車、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屬於“獨體造字法”。

明確說就是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

例如“月”字像一彎明月的形狀,“龜”字像一只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鬃、有四腿的馬,“魚”是一條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

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象形字來自於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逐漸減弱,象徵性質逐漸增強。

象形造字法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比如“孝”的出現,甲骨文的“老”是一個側面拄著拐杖的老人。

去掉拐杖,由子女代替,就成了“孝”,表明孩子孝敬贍養老人。

合體象形字“果”的發展情況,“果’的最初性狀像樹上掛四個果。

字形摹寫實物的形狀,或用比較簡單的線條來摹寫事物的特徵部分。

《說文解字》《牙部》:“牙,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

”《皿部》:“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

“母”的甲骨文像一個斂手屈膝的女子,胸部的兩點代表突出的乳房。

《說文解字》曰:“母牧也。

從女,像孢子形。

”其義是像養牛一樣哺育子女,從女即懷抱孩子的樣子。

“身”的甲骨文和金文像一個腹部隆凸的人形,是指婦女身懷身孕,篆文的“身”,像人的身軀。

《說文解字》曰:“身,躳也。

像人之身......當然象形字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事物是畫不出來的。

這就需要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造字法。

“象形造字法“及“象形字”是漢字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奠定了其他造字方法的基礎。

二曰指事,許慎說,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意思是一眼看去字形、結構看起來認得,但須經過考察才能知道它所體現的字意,認識大體,仔細觀察就發現意義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它屬於“獨體造字法”。

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中較抽象的東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

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象的部分。

指事字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所謂純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號來表示,如一、二、三、四;+(甲骨文“七”字);丨(甲骨文“十”字)等。

這類指示字可能是來自原始的刻劃符號。

另一類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點畫性符號,以表明造字的意圖所在。

如“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畫,指明是樹木的下端,“末”與此相反,指明是樹木的上端。

這一類指示字,有些文字學著作稱為合體指事或加體指事。

三曰形聲,許慎說,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意思是字由兩部分構成,一個部分表示意義或字義的屬類,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聲符。

如:洪、河、楊、柳等。

屬於“合體造字法”。

形聲字由兩部分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

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韻母與“監”字一樣(古音及部分方言);“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兩字韻母相同。

也叫“象聲”、“諧聲”。

由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合成的字,其中形符表義,聲符表音。

形聲字是漢字中最能產的合成字。

因此,形聲字在漢字中數量最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形聲字的組合方式很靈活,如:形聲字“責”,上面是主,是形符,下麵是貝,是聲符,貝[bei],責[zei],韻母相同。

其他如:·左形右聲:洪、河;左聲右形:錦、刊;上形下聲:草、房;·上聲下形:想、袈;外形內聲:街、衷;外聲內形:聞、衡。

有的聲符或形符只占字的一個角落,“寶”,聲符是“缶”,形符是“宀”、“玉”、“貝”組成的會意字(西周金文中才開始在這個會意字中加上聲符“缶”)。

形聲字可能是比較晚起的造字方式。

早期甲骨文中形聲字還比較少;後期甲骨文中,形聲字約占百分之二十。

由於這種方式靈活,適應性強,在漢字發展中,它得到了最廣泛的運用。

四曰會意,許慎說,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偽,武信是也;意思是字面意思是會合成意,即由若干符號相互構成一種聯繫來表達某種意義。

即比聯起事理有關的字素,構成文字;摻合字素的意義,可以得知新字的字義或旨趨,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它屬於“合體造字法”。

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併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表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有部分漢字,會同時兼有會意和形聲的特點。

例如“功”字,既可視為以“力”和“工”會意,而“工”亦有聲旁的特點;“返”字,既可視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變形作“辶”)會意,而“反”亦有聲旁的特點。

這類字稱為會意兼形聲字。

會意也叫“象意”。

組合兩個以上的字表示一個新的意義。

會意字字中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組成的“異文會意”。

如《說文·林部》:“戍,守邊也,從人持戈。

”《手部》:“摯,握持也,從手執。

”還有相當一部分會意字是“疊文會意”。

如《說文·林部》:“林,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

”《車部》:“轟轟,群車聲也。

從三車。

”會意字的結構有助於認識一些漢字的本義。

如《說文·鬥部》:“料,量也,從米在鬥中。

“段玉裁注:“米在鬥中,非盈鬥也。

視其淺深而可料其多少,此會意。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許慎說的“建類一首,同意相受。

”意思是兩個字的部首相同、兩個字的意義有引申關係。

即立一字為頭、為根,創制類屬字,類屬字對根字的形音義有所承襲,與根字意義相通,如:考、老。

屬於“用字法”。

各說文家解釋不同。

大致有“形轉”、“音轉”、“義轉”三說。

江聲認為所謂“建類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屬老部。

戴震認為轉注就是互訓,《說文解字》“考”字下說“老也”,“老”字下說“考也”,“轉相為注,互相為訓”的例子。

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

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

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

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係。

轉注是古人製造“同義字”的方法,換言之,轉注就是用同義字輾轉相注的方法造字。

許慎說:“同意相受”是統一字首的具體方法,即授與一個同義字,也就是說用一個同義字相注釋,作為它的義符。

例如:語言(指“口語”)裏〔lao三聲〕這個詞,既已製造了“老”字來記錄它。

後來口語裏起了變化,“老”念成“丂”〔kao三聲〕,於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個同義的“耂(念lao三聲,即現在的“老”字)”字,寫成“考”(即造出了一個新字“考”)。

“耂(老)”對於“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義相注。

就是說,用“耂”作了“丂”的義符)。

“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紀大”,它們是同義字,當然也是“轉注字”。

轉注字的特點是:字首(部首)的意義等於轉注字的意義,因為用來注釋的字首是一個同義字。

判斷轉注字的兩個重要依據: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義相注。

轉注字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轉注字的形和義密合無間,只要看看它們的形體就可以知道它的意義,也就可以知道它們是同一群同義字。

這種造字方法解決了語言中同義詞的創造問題,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變,繁殖)的重要方法,如雨、雷、雪、露、霜、霧等;身的本義是指婦女懷有身孕。

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釋》曰:“契文從人而隆其腹,像人有身孕之形。

”身除引伸自己的生命,又引伸親自之意。

繼續發展,身也表示自身的品德、名節,但凡從身的字,大都與人的身體有關,如躬、躺、軀、躲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