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炼工艺培训(1)

精炼工艺培训(1)

加吸附剂去除颜色、多环芳烃 类及少量胶质
直接蒸汽脱除游离脂肪酸、低 级酸、臭味物质等。
加溶剂去游离脂肪酸,分离固 体脂
酸价大于5的含磷浅色油,大豆油等
要求较高的食用油脂、工业用油脂等 高酸价油脂(米糠油、棕榈油、玉米油)
一次脱酸油或脱蜡、脱酸、脱色油
色拉油、代可可脂
冷冻结晶冬化 混合油精炼
脱腊、分离固脂
• • 烧碱和少量甘三酯的皂化反应引起炼耗的增加。因此,
必须选择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以获得碱炼油的最高得 率。
精炼工艺培训(1)
碱炼法原理
• 一、碱中和FFA,生成肥皂 • 二、肥皂从油中分离析出 • 三、肥皂吸附相当数量色素、胶质、固杂及其
它杂质 • 四、分离物总称为皂脚
精炼工艺培训(1)
影响碱炼的因素
精炼工艺培训(1)
2020/11/30
精炼工艺培训(1)
课程介绍
▲ 油脂的认识 ▲ 精炼的目的与作用 ▲ 精炼工艺流程
▲ 各工段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SOM讲解
精炼工艺培训(1)
一.油脂的认识 ▲ 基本概念
油脂 甘油三脂肪酸酯的统称。天然油脂是混合脂肪 酸的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一般常温下为 液体者叫 油,固体者
皂化值 亦称“皂化价”。皂化1g油脂所需的氢氧 化钾毫克数,可估计油脂中脂肪酸分子的平均 分子
量。
精炼工艺培训(1)

烟点,闪点,着火点是油脂在接触空气时加
热时的稳定性指标。
• 烟点:在不通风的情况下加热油脂观察到油脂发 烟时的温度。国标规定一级油烟点为215 ℃。
• 闪点:油脂在加热时油脂的挥发物能被点燃但不 能维持燃烧的温度,一般为340℃。
碱炼
中和游离脂肪酸;

分脱色与胶质分离
酸价大于4或大于1的各类油脂


酸炼 氢化
加酸去色素和蛋白质
加氢脱色 饱和度
提高
米糠油、菜油、次质芝麻油
棕榈油脱色、脱臭、硬化油原料处理 (包括动物油脂)
脂化 、 氧化还原 脱酸
脱色
工业用油
物理 化 学
水化 吸附脱色 蒸汽蒸馏 (物理精炼) 液液萃取
加水水化磷脂分离
脱酸
• 植物油脂中总是有一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 其量取决于油料的质量。种籽的不成熟性,种 籽的高破损性等,乃是造成高酸值油脂的原因, 尤其在高水分条件下,对油脂保存十分不利, 这样会使得游离酸含量升高,并降低了油脂的 质量,使油脂的食用品质恶化。
• 脱酸的主要方法为碱炼和蒸馏法。蒸馏法 又称物理精炼法,应用于高酸值、低胶质的油 脂精炼。这里主要介绍碱炼法。
精炼工艺培训(1)
特性与过程
1、毛油中含水量少时, 卵磷脂以内盐式存在, 极性很 弱,在油中呈溶解态
2 、毛油含一定量水时 卵磷脂吸水变为游离羟基式,极性增大,磷脂呈现出强的
双亲性, 起乳化和增溶作用,在水油界面上定向排列 磷脂达到一定浓度时,形成胶态集合体(胶束),进一步
形成双(多)分子层,整体表现为亲水性
精炼工艺培训(1)
▲ 毛油组成成分
精炼工艺培训(1)
油脂特征值
酸价:中和1g 油脂中的游离FFA所需要的KOH 的 mg 数
过氧化值:用碘量法测定,即在酸性条件下,油脂 中的过氧化物与过量的KI 反应生成I2,用Na2S2O3 滴定生成的I2,求出每kg 油脂中所含过氧化物的毫 克当量数 ,即为油脂的过氧化值;
精炼工艺培训(1)
葵花籽原油与精油质量指标
项目
色 (罗维朋比色槽25.4mm) 泽 (罗维朋比色槽133.4mm)
一级
---黄15 红1.5
等级 四级
黄35 红5.0 ----
气味
无气味 口感好
具有葵花籽油固有的气味和滋味,无异味
透明度 不溶性杂质(%)
澄清、透明 0.05
---0.20
酸值(mg/KG)
精炼工艺培训(1)
脱酸的作用
• 烧碱能中和粗油中的绝大部分游离脂肪酸,生成的钠盐 在油中不易溶解,成为絮状物而沉降。
• 生成的钠盐为表面活性剂,可将相当数量的其他杂质也 带入沉降物,如蛋白质、粘液质、色素、磷脂及带有羟 基和酚基的物质。甚至悬浮固体杂质也可被絮状皂团携 带下来。因此,碱炼具有脱酸、脱胶、脱固体杂质和脱 色素等综合作用。
粒有较多机会均匀长大 • 搅拌可减少“晶簇”形成,减少冬化损耗 • 搅拌速度——以利于晶体成长为准,8-9转/分 • 搅拌太快,会打碎晶粒
精炼工艺培训(1)
脱色工段
精炼工艺培训(1)
工艺流程
精炼工艺培训(1)
脱色及原理
植物油中的色素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叶绿素、 胡萝卜素、黄酮色素、花色素以及某些糖类、蛋白 质的分解产物等。油脂脱色常用吸附脱色法。还有 热脱色(高温裂解,如脱臭时),光脱色(光氧化分解),
0.02
3.0
过氧化值(mmol/KG)
5
7.5
加热实验(280℃ )
----
微量析出物 黄色值不变,红色值增加小
于4.0
烟点(℃ )
215
----
冷冻实验(0 ℃储藏5.5小时)
澄清、透明
----
溶剂残留量(mg/KG)
不得检出
浸出油≤50, 压榨油不得检出
注:1.划有“----”不做检测,溶剂残留量检测量小于10 mg/KG,视为未检出。
以上仅用于非食用油的脱色。
吸附脱色法原理是利用吸附力强的吸附剂在热 油中能吸附色素及其他杂质的特性,在过滤去除吸 附剂的同时也把被吸附的色素及杂质除掉,从而达
到脱色净化的目的。
精炼工艺培训(1)
色素来源
一、天然色素 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烃类和醇类) 1、叶红素 β-胡萝卜素,棕榈油中高达0.1% 2、叶黄素 α-胡萝卜素 3、叶绿素或脱镁叶绿素
精炼工艺培训(1)
超量碱
超量碱可减少酸性皂生成的可能性 超量碱也是由于部分碱与其它伴随物相互作用而消耗,如 磷脂 超量碱使中性油可能被皂化,但取决于中和条件 间歇式
以粗油量百分数表示 ,一般0.05~0.25%,劣质油 在0.5%内
连续式 以占理论碱的百分数表示,一般为10~50% 油、碱接触时间长的工艺应偏低选取
精炼工艺培训(1)
3 、毛油含多量水时 卵磷脂的极性基有强烈亲水性,吸引水分子插入双分子 层之间,产生膨胀,随着吸水量的增加,磷脂膨胀加剧,
成为比重比油脂大得多的胶粒
4、胶粒凝聚沉降,与油分离 同时,与磷脂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糖基甘油二 酯、粘
液质和微量金属离子等也一起被沉降
精炼工艺培训(1)
为什么要脱除磷脂

米糠油含1~5%%
精炼工艺培训(1)
蜡的特性
• 常温(30℃)以下,溶解度低,析出蜡的细晶粒而 成为很稳定的油溶胶,影响油品透明度和消化吸 收率、滋味和适口性
• 任何一种精炼 (水化,中和,脱色,脱臭) 都不 能完全消除蜡质,因此从油脂中除去有一定困难
• 油中含蜡量≤10ppm,才能保证精制油冷藏稳定 性
脱胶

油脂胶溶性杂质(磷脂、蛋白质、黏液质等)
不仅影响油脂的稳定性,而且影响油脂精炼和深度加
工的工艺效果。油脂在碱炼过程中,会促使乳化,增
加操作困难,增大炼耗和辅助剂的耗用量,并使皂脚
质量降低;在脱色过程中,增大吸附剂耗用量,降低
脱色效果。
• 脱除毛油中胶溶性杂质的过程称为脱胶 • 常有方法:水化脱胶,酸炼脱胶
1、碱及其用量, 理论碱量算法:NaOH(Kg)= 0.713 ×10-3×油重×酸值 2、碱液浓度 (1)碱液浓度的确定原则。(毛油AV在
2以下碱液浓度选用6-12波美度,酸价在2-10之间可用20 波美度左右的碱,一般超碱量为理论碱量的30-50%可以)
碱滴与游离脂肪酸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保证碱液在 油中有适宜的降速。
有一定的脱色能力。 使油皂分离操作方便。 (2)碱液浓度的选择依据
1.毛油的酸价 2.制油方法3.中性油皂化损失4.皂脚的稠度
5.皂脚含油6.操作温度
精炼工艺培训(1)
超量碱:为了弥补皂化反应和其它杂质反应所需增加 的碱量,一般选取理论碱量的 10﹪~50﹪可以获得
较高的油品质量和比较低的中性游损失
2.粗体部分指标强制
精炼工艺培训(1)
二、精炼目的与作用
• 增强油脂储藏稳定性 • 改善油脂风味 • 改善油脂色泽 • 为油脂深加工制品提供原料(如脂肪酸,谷维
素)
精炼工艺培训(1)
方法 机械 法
基本工序
作用原理
应用特点
沉淀过滤 离心分离
去除机械杂质 胶 脱皂 脱水
脱 毛油除杂,脱色去白土、催化剂等配套 分离设备
4 操作温度 85℃
5 操作时间 长混工艺10-15min 6 混合和搅拌 (60rpm) 7 杂质 8 分离效果 9 洗涤与干燥
短混1~10s
精炼工艺培训(1)
碱液的计量
1、中和毛油中酸量所需理论NaOH量 毛油酸量以AV表示时 GNaOH理 = = 7.13×10-4×G油×AV
‘ 2、总碱量=理论碱量*(1+超碱理%)
加碱中和游离脂肪酸,去除部 分色素
色拉油 棉籽混合油(浸出工序)
精炼工艺培训(1)
三、油脂精炼工艺流程
精炼工艺培训(1)
各工段 工艺 介绍
精炼工艺培训(1)
碱炼工段
精炼工艺培训(1)
工艺流程图
精炼工艺培训(1)
离心机工作原理
精炼工艺培训(1)
中和及洗涤
精炼工艺培训(1)
• ①脱胶:用一定数量的水或稀盐、稀碱、磷酸等电解 质溶液去除毛油中磷脂和蛋白质的过程,从而可以防 止油脂在高温时的起泡、发烟、变色发黑等现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