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PPT
美国是世界上城镇 化水平最高的国家, 城镇化率高达85%, 基本达到城乡一体 化,农村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美国打破区域界 限,整体统筹区域资源利用、环境 保护、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大“都市圈”和“城市 带”,依托大中城市,充分发挥中 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构建集聚 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 形成了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 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地方小城 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城镇化飞速发展,199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 30.4%,按照诺瑟姆S型曲线的规律,我国将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进入城镇 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情况下,及时调整策略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镇 化显得尤为紧迫,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探讨开始在学术界出现。
从2003年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明晰:
美国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简单地、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 而是注重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的并行发展,以工业化、产业 化、信息化为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积极探索城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工业化引导大量的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通过人口和 产业的集聚,为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奠定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是着力推进城镇化的良性内生增长模式,注重产业布局优化、产业转型 升级、产业发展与城镇化的内在协调联动,为城镇长期、稳定、有序、健 康发展注入内在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高新技术使用和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提升城镇化发 展的水平。四是城镇化与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 工业化、产业化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人力资本。
案例一:德国 案例二: 美国
德国除了依托市场化力量之外,政府在城镇化过 程中做了有效引导措施,最终推动并实现了“小 而美”德国小城镇群发展特色,与中国问题重重 的“大城市病”和“千城一面”的中小城镇形成 鲜明对比。
①、构筑多中心共生城镇群格局 ②、注重建设主题鲜明的小镇 ③、搭建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 ④、制定村庄更新的有效政策
目前,德国城镇的布局特点是中小城 市有序发展,小城镇星罗棋布,两者 互为依托、和谐共生。“多中心、主 题化、组团式、共生型”是德国城镇 化的四大典型特点。 这种布局模式是在政府有效引导下实 现的,同时也是对大城市无序扩张的 一种自然反应。 通过多中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组团布局实现区域性功能共享 主题化实现一镇一品特色 和谐构筑大小适宜的主题特色城镇 群。 在此基础上通过便捷交通、生态走廊、 特色公园和主题产业区将大量的小镇 群进行串联和激活,最终形成了一个 充满活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有机体城 镇体系。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 先导性产业,在美国城镇化发展中, 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要素跨域流动、 支持城镇经济协调发展、保障城镇社 会有序运行、引导城镇产业合理布局、 完善城镇空间格局形态等方面具有重 要作用 交通先行,运输服务安全高效的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对于更好地引领和推 动美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区 域性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相互渗透 和融合,具有重要作用。
美国的三大城市群成为美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在其辐射带动下, 大量的小城市(镇)获得了快速的 发展,美国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形成 了层次分明、定位明确、功能互补 的城镇体系。
196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 了“示范城市”的试验计 划,开始对大城市中心区 进行再开发。试验计划旨 在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 发展小城镇。 在小城镇建设中,美国也 非常注重整合各种要素, 培育龙头城镇和城镇群, 提升聚集效能,以点带面, 渐次连片,在城镇群向都 市圈和城市带的发展中消 除城乡差别,推进区域城 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 化,实现均衡发展。
德国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在德国 城镇化历程中村庄更新扮演了重要角色。德国政府 也特别注重城市土地和开放空间的利用效率,对城 镇区域内产业布局、就业安排、交通组织和城乡生 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统筹规划,以此来降低 土地和开放空间的无序消耗,最终实现城镇化和城 乡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整理和村庄更新是德国乡村建设和城镇化 的主要方式,在保护基本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将传 统乡村向工商城镇、产业城镇、主题小镇方向过渡 发展,保持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并存,带动区域 经济的良性发展。德国在村庄更新过程中,政府颁 布了《土地整理法》,并多次进行修编,通过土地 整合和政策实施,保证村庄更新向着良性方向发展。 在村庄更新过程中,政府特别注重规划,主要方式 是由地方村民、企业、协会等方面作为规划主体, 自下而上,结合本地特色,制定行之有效的更新规 划方案,特别是在文化风貌保护和延续、现代农业、 旅游业及高端产业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不 仅能在本质上让德国村庄进行升级换代,而且还能 不断减少城乡差距。
温泉养生小镇巴登巴登,以温泉疗养为核心,形成集生态养生、 休闲娱乐、时尚购物、生态度假、文化艺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 题度假小镇。那里不仅拥有百年历史的浴室,还有历史悠久的古 建筑,让人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文化教育小镇海德堡,是内卡河畔的文化古城和大学城,是浪漫德国的缩影, 曲折幽静的小巷、神秘的古堡、清澈的小河,充满了诗情画意。这是一个充满 活力的传统和现代混合体小镇,城内五分之一人口为学生,石桥、古堡、白墙 红瓦的特色建筑,吸引了大量游人在此驻足。
如果农村文化消失了, 那么城镇化将是单调的。 古村落和村落是中华民族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需要 得到保护,推进城镇化建 设绝不能以瓦解农村文明、 牺牲文化遗产为代价。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 镇化并不自然导致城乡一体化,如 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传统的城乡 二元格局的利益分配由失衡走向平 衡,实现国民利益分配均等化和无 歧视?这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 用。 3、确保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 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 发展规律,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 新型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中国城镇化的本质属性。我国 一些地区城镇化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的现象,由此 产生一系列问题。不能把城镇化简单等同于城市建设,而是要围绕人的城镇化这一核心, 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转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 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在城镇化过程中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数量庞大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群需要通过快速 便捷的交通体系连接,才能保证要素流动的顺 畅性和便利化。在交通体系方面,德国立体交 通网络体系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德,将德国 所有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实现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无障碍沟通,这 得益于德国政府在交通体系上狠下功夫。 德国是世界路网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3.8万 公里的铁路,65万多公里的公路 (其中高速公 路1.2万公里),加起来可绕地球17圈。高速 公路全程免费,承担了德国近一半的交通运输。 地铁、公交车、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覆盖了 全德几乎所有城市。德国有区域特快铁路、区 域铁路和城市铁路;远程铁路则有欧洲城际快 车,城际快车和城际特快列车,高速铁路网由 多个中心构成,德国的高速铁路即城际特快列 车由德国铁路营运,营运速度为时速300公里, 联络德国各大城市及周边国家。数千个城镇通 过纵横交错的交通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 了人员和资源流动顺畅的坚实保障。
中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最大的问题就是“千城一面”,而欧洲小镇最大的特色就是 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生态文化休闲氛围浓厚。德国政府在发展小城镇时做了积极 有效的引导推动作用。
首先德国政府对各地的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及古建筑进行全面保护,有计划地对其 进行修补、改造和提升,并不断更新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将德国原汁原 味的文化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小镇里,让每个小镇充满了德式风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何谓新?何谓型呢?
所谓的“新”,是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复新,是 新型工业化、区域城镇化、社会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态发育过程 。
所谓的“型”指转型,包括产业经济、城市交通、建设用地等方面的 转型,环境保护也要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生态产业— 生态基础设施—生态政区”五同步的生态文明建设转型。
推进新型城镇化,应防止两种倾向:一是 “过热”,雄心勃勃,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高速度、 高指标;二是“过冷”,为难发愁,裹足不前。当 前尤其要注意防止“过热”,切不可将城镇化搞成 “大跃进”、“运动式”。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至少涉 及人口、土地、资金、户籍、产业等八种要素和四 个层次,务必“先谋后动”,而不是作为追求GDP 的手段和“应景之作”。 城镇化的目的绝不是把所有农民都改成市民, 农民可以成为市民但是土地不能不种粮。城镇化是 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央提出城镇化不是要一下子建 成,还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 城镇化不能脱离三农问题去搞,不能把城镇 化搞得没人种地、没地种粮,这种现象必须要避免。 中央很清醒,提出了城镇化的目标,但并不要求大 干快上,一步到位。
规划突出城镇化要体现生态文明、绿色、 低碳、节约集约等要求,提出要让绿色 生产、绿色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主 流 新一轮城镇化,将会进一步消化已经转换用途的土地来实现有限的数量扩张,加大 力度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品质。 要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低碳城市,首先城市体系的建立规划,合理的 空间格局和数量结构对低碳宜居至关重要。另外各地在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时要避免 “伪低碳”。真正的低碳城市应该是良好的环境质量和生态、便捷舒适的交通系统、 适合居住的绿色建筑、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