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设计专业地域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地域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地域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果总结成果完成单位:长江师范学院成果完成人:余继平余洪董顺伟柳小成汤建容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重要,它涉及基础技能写生训练、专业设计、专业实习、专业设计能力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

课题组成员根据我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依托乌江流域丰富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以及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国研究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唯一专门机构——“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丰富的文献资料、实物、科研成果和“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民俗艺术研究资源的优势,整合美术学院仪器设备,建立“我们乌江”实训中心,搭建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围绕地域文化资源,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地域特色的艺术实践教学,探索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

一、建立和完善“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1.“我们乌江”的定位紧扣我们神奇瑰丽的乌江山水,神秀灵气的乌江画廊,深厚的文化底蕴搞科研,围绕乌江流域文化生态搞艺术实践教学,逐步形成“我们乌江”艺术创作的精神理念和艺术实践教学特色。

2.逐步完善“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在“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建设过程中,美术学院和学校共同克服资金短缺的困难,积极创造条件,从2005年起逐步建立起“数字媒体实践基地”、“设计出图实践基地”、“手工机具实践基地”、“艺术设计机械制作实践基地”、“设计艺术材料构造展示馆”、“‘我们乌江’美术作品展览馆”、“‘我们乌江’校外艺术实践基地”,初步完善了“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

艺术实训现有实践教学用房20间,总面积近1500平方米;仪器设备计250余台(件),总值300余万元;还在视美影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重庆市涪陵区三冠广告有限公司、重庆涪陵区天彩营销筹划服务中心、重庆洋溢装饰工程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践基地,为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展示平台,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四结合立体实战”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1.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在充分论证下,建立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整体发展与分类指导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艺术创作大赛相结合;模拟演练与实战项目相结合”的“四结合立体实战”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多时空全方位进行艺术实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四年来,课题组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整合艺术实践课程资源,在本区域开展风景写生、艺术考察、艺术创作体验、民间美术考察等课程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

教师加强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运用于课堂教学与实践,丰富了教学内容。

根据收集到的素材结合一些专业课程,在课堂和实践中心进行各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实践。

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建立完善规章制度:为使艺术实践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成立了“我们乌江”艺术实训领导机构,并由专人负责, 制定了《“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管理办法》、《“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导师管理规定》、《“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向本专科生开放使用的规定》、《“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暂行条例》。

艺术实训中心实行分级管理制,加强实践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文档的规范管理。

3.组建实践教学团队:根据教师专业方向和专长,结合乌江流域民族文化进行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需要,从艺术设计专业中挑选出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聘请社会上实践经验丰富和能力强的知名人士担任实践指导教师,组建了“地域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团队”。

团队中有高级职称教师2名,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和校级中青年学术骨干2名,他们治学严谨,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该团队经过几年的打磨于2007年批准为校级教学团队。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创作、业务进修和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实践教学汇报展、座谈会等形式。

如2006年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民俗学专家段宝林教授到我校举办了“非物质文化调查与研究”、“加强艺术修养的三个内涵”的讲座,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河北师大魏力群教授来院举办“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现状”的学术讲座等;2006年2月和8月余继平分别参加“黄土高原·孟门中国民俗艺术研讨会”、“和林格尔·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研讨会”,余继平、余洪于2007年12月在武汉参加“中国首届数字教育论坛研讨会”,2008年4月课题组分别参加了全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美术史论及设计史论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等。

5.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师群策群力,深入调研,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

尊重学生个性,科学合理设置地域特色的艺术实践课程,降低必修课的学时,加大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发挥学习自主性,不断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地域特色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材建设。

三、大胆实践,积极开展地域特色艺术实践活动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围绕地域文化开展艺术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组成员通过比较与借鉴,在“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采取“四结合立体实战”实践教学模式,多时空全方位进行艺术实践,对地域特色艺术实践教学的内涵作出了较为准确的界定,对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的方法与步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如何结合地域文化搞好特色实践教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较为科学、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述。

发表了“建设‘我们乌江’实训中心,形成地域特色实践教学”、“‘我们乌江’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与探索”、“高等师范院校中的美术教育改革之我见”、“乌江流域民间艺术与高校现代设计教学研究”等12篇论文。

2.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地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部分课程,围绕地域文化开展教学实践,先后向艺术设计专业03级、04级、05级学生开放使用,并选派优秀教师对风景写生、艺术考察、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包装设计、CG 语言分析与研究等课程,进行艺术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制作了考察上海美影厂、宏鹰动画、河马动画考察视频、丽江大理民俗民风考察视频专题片;撰写调查报告,如包装设计调研报告、涪陵百花潞酒市场调查报告等。

3.加强学生地域文化个案研究,进行模拟演练,强化作业的创作意识:“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结合课程内容,针对乌江流域丰富的文化资源,选定主题进行个案模拟演练。

在个案模拟演练中,依据学生个性发展安排到相应工作室进行分类指导,强化学生创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研发精神并取得可喜成绩。

如潘正的《奥运蝶花》、雷江的《变味》、池前程的《出来赛太阳》课堂模拟演练动画作品在“联通新势力”第27届重庆市大学生“校园之春”活动动漫设计大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4.利用项目加强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实战能力:实训中心与社会紧密结合,寻找项目研究,并把项目引入课堂或者把学生带进工地进行项目实战锻炼。

如数码专业学生参与了视美动画影视公司社会项目《麻辣小冤家》动画系列片的制作等。

通过地域特色艺术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何向东、李进才、钟仕伦等教育部评估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肯定,也得到兄弟院校专家如四川美术学院余强、沈渝德教授的肯定和支持,《中国教育报》发表的《挖掘地域资源,服务本科教学》一文中也有关于本成果的报道。

四、创新点与应用价值1.创新点(1)创建特色实训平台:依托重庆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大量文献资料,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及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所丰富的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的及时转化,有效整合学院的各种教育资源,发挥设施设备使用效率,建立“我们乌江”艺术实训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2)适时开展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地域特色艺术实践体系,采取“四结合立体实战”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3)建设实践特色课程:注重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与成果转化研究,加强地域特色课程建设,强化艺术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资源研究意识,编著专业理论与实践、实战结合的实践教材,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科研潜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推动地域文化产业发展培养生力军。

2.应用情况(1)重视地域文化的研究,注重成果的转化,丰富了专业课程内容:教师积极参与、主持各级各类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研究课题。

参与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市级2项,校级6项,著作6部,在《装饰》、《美术观察》、《美术大观》等杂志发表论文35篇,作品60余幅。

教师将阶段研究成果《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研究(一)》、《乌江流域民族民间手工艺文化文集》、《我们乌江画册》等运用于《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鉴赏》等特色主干课程,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申报课题研究等提供了学习参考。

并把专业著作《色彩构成》、《人物速写》作为长江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和美术学专业本专科班专业及选修课程“色彩构成”和“速写”的教材,其学术性、实用性深受学生欢迎。

(2)积极建设地域特色实践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先后修订完善了06、07届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增设地域特色课程,缩短课堂理论学时,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正着手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成果汇编成地域特色的实践教材及大纲,如《乌江流域民族民间工艺品研究与旅游产品开发》、《乌江流域民间美术与儿童玩具研发实战大纲》、《乌江流域民族文化与动画产品研发实战大纲》等。

(3)科研意识进一步得到加强,激发了学生结合专业对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力: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在乌江流域开展风景写生、艺术考察、民间美术调查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科研及创作热情。

学生积极主持相关课题校级2项,参与教师课题8项,发表相关论文13篇,发表作品23幅,展览获奖9件。

黄谷同学主持研究《乌江流域土家族民俗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石成英同学主持《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手工艺品探讨----以乌江流域渝东南段为例》校级课题,发表了《浅谈乌江流域丰富别致的“背荚”文化》、《浅谈乌江流域残存民俗文化,弘扬土家传统风情》等论文;学生参与教师市级课题《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手工文化研究》,分别撰写了《乌江流域土家族丧葬习俗中的手工艺术研究》、《乌江流域土家族民俗艺术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神龛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羊角食品民族风味包装设计的思考》等毕业论文,并获得校级优秀论文;《论美术院校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巴渝民间艺术——梁平年画》在《美术大观》专业期刊上发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