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揭秘: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知名女人说起孔子,可以说在中国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对于影响他一生的三个女人的事情恐怕知道的就很少了。
的纵观孔子一生的思想发展,与这三个女人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三个女人一个是他母亲颜徵在,另一个是她妻子亓官儿,还有一个女人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美女南子。
影响孔子一生的第一个女人是他母亲颜徵在。
据有关史料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故为子姓。
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曜英为妻,生九女而无一子。
叔梁纥晚年娶年轻女子颜徵在为妾,生下孔子。
由于颜徵在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上面有九个姐姐,可以说他从小是在女人堆里长大的。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
从此他便和母亲相依为命。
由此可见,孔子长期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中。
种种迹象表明,孔子似乎有严重的恋母情结。
他对母亲的依恋超出了正常人的想像。
十七岁那年母亲去世时,孔子竟然手足无措,一连数日神情恍惚。
还有,后来他之所以愿意和宋人亓官儿结婚,也是因为在她身上有母亲的影子。
不难想象,孔子的恋母情结是十分严重的,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同居一个屋檐下,同在一方天地生活,天长日久,有个亲昵动作恐怕在所难免,何况母亲对孔子还是十分的溺爱。
最重要的是他们母子之间那种精神上的相互依赖,情感的互相慰藉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孔子的母亲在嫁给孔子的父亲时还只是一个八岁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她在几乎还没有品尝到婚姻的快乐时,丈夫就离她而去。
在此后长达十七年的漫长岁月里,她该承受着怎样的孤独和寂寞。
可以说,她人生全部之希望,都寄于孔子一身。
女人一旦铁了心,世间就没有她承受不了的苦难。
不难看出,如果没有这位母亲的言传身教,恐怕就没有孔子后来的思想发展和传世佳绩。
她的节衣缩食,她的隐辱负重,她的自我牺牲精神都令后世人们肃然起敬。
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理想的读书环境,她在儿子七岁的时候,变卖了所有家产及首饰从穷乡僻壤,迁至大城市。
后来又花掉所有积蓄送儿子上学,是昂贵的重点学校。
不仅如此,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儿子见名人,增长识,参加各种培训班。
而她自己除忍受精神上的孤寂、世俗的偏见外,还要承受难以想像的生活压力。
为此,她不得不起早贪黑。
养蚕、纺纱、织布、种菜、上集市。
孔母如此含辛茹苦,为了就是把儿子培养成人。
有一次,正是秋收时节,孔母病了,卧床不起。
孔子见到这种情形,天未亮就悄悄下地,在星光下掰起玉米苞谷。
谁知道天刚亮时,孔母便摇摇晃晃地走来了。
她要孔子马上回家吃完早饭上学去,而孔子坚持在田里干活。
于是,孔母大为生气。
看到母亲生气了,孔子便回去上学去了。
还有一次,孔母劳累过度引发高烧昏倒在桑树地里,孔子把母亲背到家里后,就不再上学了。
几天后,孔子为母亲买来补品并对母亲说自己有钱交学费了。
当孔母知道他的钱是给街上办丧事的人家当吹鼓手挣来的时候。
结果,孔母让儿子跪下,声色俱厉地训导一番,教训他说,一个人只有成为治国之才,那才真正是给母亲分忧。
随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
可见,孔子后来为什么一心要做官,这无疑与他的母亲教导不无关系。
就是这样,生活的苦难,造就了孔子的早熟,造就了孔子的伟大。
可以说,孔子早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母亲的影响。
尤使人痛惜的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三十五岁便早早离世。
一个女人在风华正茂的、最美丽的巅峰时刻却突然间香消玉殒。
她的一生是如此的短暂,如此的悲苦,然而,她却是影响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一个女人。
影响孔子一生的另一个女人,也就是他的妻子亓官儿。
孔子的妻子是谁?恐怕许多人不知道。
《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没有一个字涉及他的太太。
历朝历代研究孔子者甚多,也没有看到有谁专门研究过他的妻子。
首先提供孔子妻子信息的人,是三国时代的王肃。
他在《孔子家语》中简略地写了孔子生平,有这样几句话:“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这些话让我们知道,孔子结婚年龄为十九岁,他妻子的姓氏为“亓官氏”,婚后一年,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
这位“宋之亓官氏”姑娘,当时嫁给孔子的时候,并没有看出孔子迟早能够出人头地的眼光。
因此,她在跟孔子吃了多年的苦日子后,觉得实在撑不下去,也就是说,她对孔子青云直上的信念终于破灭之后,便离开了孔子。
妻子拂袖而去,使孔子对于女人有了新的认识,“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名言的问世,恐怕与拂袖而去的妻子不无关系。
影响孔子一生的第三个女人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
南子,这位卫国夫人原为宋国公主,比卫灵公小三十多岁,美貌动于天下。
而史学界对她这个人的评价比较干脆,说她“美而淫”。
虽美但作风不大好,不仅红杏出墙,还喜欢擅政弄权。
据《论语·雍也》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无厌之!天厌之!”意思就是说,孔子与南子会面,子路知道后很不高兴。
孔子以为子路怀疑自己和南子有不可见人的勾当,立即予以澄清,发誓如果与南子发生过什么,天打五雷轰!那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如此急于撇清自己与南子的关系呢?其实,孔子虽然被人称为圣人,使他在至尊至圣的呼声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然而,当孔子大步走向不近女色、出尘脱俗的圣人神坛的时候,他却在悄悄地打造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风流佳话,竟然拜倒在一位著名荡妇的石榴裙下,可谓是“圣人难过美人关”!南子是当时上流社会腐朽糜烂生活的最佳代表。
她原本是一个小国也就是宋国皇室的贵族,与自己堂兄朝青梅竹马,出双入对,暗通款曲,恰似一对情侣。
因为这种同姓私通的关系在当时无异乱伦,于是两人只能私底下偷偷摸摸地约会。
后来南子嫁给了卫灵公,但她并没有结束她与堂兄朝情人的关系。
因为她貌美如花、风华绝代,所以迷得卫灵公神魂颠倒。
其实,卫灵公也是个好色之徒,因此他与南子二人的结合可谓是双剑合璧,相得益彰。
卫灵公觉得一对一的性生活不过瘾,便特意把南子的情人朝请到宫中来,玩二对一。
南子看卫灵公如此超然大度,也主动和卫灵公的属下大臣弥子瑕勾搭成奸。
就这样,南子嫁到卫国没多久,就已成为出名的荡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沉迷于淫乱的女人,听说具有圣人之称的孔子来到卫国,便派人把孔子召进了宫中。
其实,此时的孔子已经知道南子的风流名声,按照他圣人的礼数,他应该婉言拒绝这个邀请,然而他却受宠若惊,欣然接受了南子的邀请。
于是,时年五十六岁的孔子此时已经把“唯女人与小人难养也”的著名理论抛到九霄云外,喜滋滋地走进了卫国的皇宫。
孔子进宫后,大礼叩拜,希望一睹南子的芳容。
但使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只隔着竹帘和南子说了几句话,听到了几声南子头上珠环翠绕的首饰叮叮当当的响声,结果连个面儿都没见着。
当孔子满怀失望地回到住地时,早已等得不耐烦的徒弟子路立马拍案而起,话中带刺地说,老师,您怎么去见那个女人呢?怎么不推掉呢?您平时不是告诉我们女人与小人一样吗?何况这个女人的臭名昭著?您怎么自己就不洁身自好呢?这不是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
按照孔子的生活惯例,此时应该说出一番大道理来,立马占据一下理论优势,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粉饰出一光辉形象。
但是他此刻还没从南子那珠环翠绕的首饰叮叮当当的响声中缓过神来,突然被自己的弟子这么一责问,便吓了一跳,本能地脱口而出,举起双手,赌咒发誓说,要是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天打雷劈,天打雷劈!看来,即便是圣人,被逼急了,也有装疯卖傻的时候。
孔子的这句话,颇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更有些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味道。
并非真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为何在自己的弟子面前大发如此的重誓呢?或许孔子此时的心中的确有那么点风流浪漫的想法。
难怪孔子后来说,“食色性也,性也。
”细品一下便知道其中的奥妙。
·电视连续剧《孔子》的精彩海报。
----------附几篇大同小异的孔子养生秘诀-----------------------------------------孔子养生之道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侔天地。
他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
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自强则刚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
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
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合”。
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西方哲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的运作,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
唯有心强才能体健,体健才能保证事业有成。
孔子一生艰苦奋斗,精进不息,青少年时代勤干苦读,博览群书,学业超群;中年后东奔西走,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晚年致力于教育,编纂典籍。
在人牛的征途上,始终保持着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进取精神。
他之长寿,正在于将“养其身”与“有作为”密切结合在一起,精神作用于身体,健康的体质保证和激励苦地完成了超乎常人的成就。
正因为孔子具备了这种“真积力久”(荀子语)的精神,有着积极进取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故而能谱写出辉煌的生命乐章。
二、大德必寿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
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