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引言】一、自我介绍,因为时间关系,不要求同学依次做自我介绍,班长提交班级名单。
二、强调课堂纪律1.认真听讲,勤做笔记,积极讨论;课前预习,课后反思,多加练习。
2.考查形式:课堂纪律10%,课堂表现(实训)20%,课后作业20%,期末考核50%。
三、介绍课程主要内容(结合学期授课计划总表、教材目录)四、按照人数安排每节课由2-3个同学讲述礼仪小故事或身边的合乎礼仪或违反礼仪的事情。
五、课间提交课堂建议意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以后每节课都会抽点同学对该节课的内容作评价,说说心得体会等等。
第一章现代礼仪概述【课堂板书】(一门课程旨在解决一系列问题。
)解决: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现代礼仪”?一、礼仪的含义(一)礼——禮(二)仪1.起源说——敬神 1.法度、准则。
2.综合说——礼貌、礼节 2.典范、表率。
3.等级说——等级制度 3.礼节、仪式。
4.仪式说——婚礼、葬礼 4.礼物5.物品说——礼物 5.容貌、风度。
6.人物说——以礼相待【讲授内容】礼仪,是我们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治国安邦、立身处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它既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也是国民精神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礼仪文化的教育传统源远流长。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社交面的扩大,礼仪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交往、要工作、要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礼仪。
为此,学校开设现代礼仪这门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个人、家庭、社交、学校、职场等方方面面,几乎涵盖到社会交往中可能接触到的所有礼仪范围。
希望同学们在这短短的一学期内,能够学习领会,掌握礼仪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在各种场合应用自如,成为遵守礼仪的模范,进而为自己的人生提供强大的助力。
在学习礼仪之前,我们必须全面掌握礼仪的准确内涵,及其在我们生活和交际中的作用。
这是我们掌握各种礼仪规范的基础。
下面让我们打开书本,开始这门课程的学习,带领大家进入现代礼仪的殿堂。
一、礼仪的含义礼仪是由“礼”和“仪”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
(一)礼的含义(参见教材P1)“礼”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范畴和伦理概念。
许慎《说文解字》:“禮,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豊亦声。
”“礼”字古时候通“履”字,意为鞋子,鞋穿上了更好走路,但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因此“礼”一定要适度。
当然,后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礼的含义也不断延伸,不断拓展,有如下几个含义:1、敬神、祭神以致福。
礼仪的起源: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对于原始人来说,生存繁衍是他们最强烈的企盼,而粮食丰收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所以礼仪是他们为祭祀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仪式。
他们希望行了礼,来年就可逃避天灾人祸,就会五谷丰登,有一个好的年成。
2、礼貌、礼节。
礼貌是指是指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念和行为,是言谈举止对别人尊重与友好的体现,是言语、行动所表现的恭敬谦虚。
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文明修养。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礼节是人们在交往中相互表示问候、祝愿等的惯用规则和形式。
礼节是个人对人或神表示尊重的各种形式,包括动作形式和语言形式。
如,握手,鞠躬,磕头等,是动作形式,问候,道谢,祝颂等,是语言形式。
(注意与仪式的区别,仪式一般是指集体性的尊重形式,而礼节一般是指个人性的尊重形式。
)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表示尊重、友好的行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从本质上说,三者是一致的,但又各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和要求。
如果说礼貌侧重于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那么礼节侧重于强调这种品质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内在品质的外化。
有礼貌而不懂礼节就容易失礼,虽有对他人尊敬友好的心意,却不知如何去表达,就会在与人交往时出现尴尬、紧张和手足无措等现象。
不懂礼貌,只学些表面的礼节形式,就难免机械模仿、故作姿态,让人感到虚情假意。
因此,讲礼貌懂礼节应当是内在品质与外在形式的统一,而礼仪的文化内涵要相对更深些,它既包含礼(即礼貌、礼节)又侧重仪(即程式化了的礼仪)。
3、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
君臣之礼——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
跪拜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
但是,如果理解了古代社会跪拜礼的起源,我们就会发现,跪拜礼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没有屈辱的意思。
跪拜礼的起源,与古代人的起居方式有关。
中国古代最早是没有凳子、椅子的,当然连桌子也没有,只有很矮的“几”。
——古人“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双腿放在前面的盘腿而坐。
在古代社会,坐下时双腿放在前面却不盘起来,而是大大咧咧地伸开或张开,是非常不礼貌的举止。
另一种方式是跪坐,也就是臀部坐在自己的双脚后跟上。
理解了古人的这种起居方式,就很容易懂得跪拜礼为什么会产生。
正常跪坐的时候,双手一般是放在膝盖上。
在这种坐姿下,如果要行跪拜礼,只要身子稍往前倾,双手放到地上或席上就行了。
因此,对于跪坐习惯来说,跪拜礼是一种十分方便的礼节。
但是,凳子、椅子在中国出现后,起居方式的彻底改变,并没有改变长期形成的跪拜礼习惯,跪拜礼作为一种固定的礼节,依然被保留下来。
不同的是,由于人们不再采取跪坐,跪拜礼就显得不太方便了。
时间长了,这种不方便也变成了礼节的一部分。
向坐在椅凳上的人或者站着的人行跪拜礼,地位高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
由此,跪拜礼的不平等性才真正出现。
欧洲人很早就是悬足而坐的,因此,他们没有跪拜礼的习惯。
面对君王等地位高的人,一定要显示出不平等,大都只用单膝跪。
所以,清朝某些迂腐的中国人会误以为欧洲人膝盖不能打弯,实际上是不了解不同起居方式造成的不同习惯。
然而,习惯往往是文明的一部分,当欧洲文明开始主导世界的时候,跪拜礼似乎也变成了落后文明的野蛮行为。
4、表达敬意或隆重而举行的仪式,如婚礼,丧礼。
提问——1.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的礼节。
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
在神父面前,许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2.中式婚礼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中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披、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是喜气洋洋。
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西式婚礼: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3.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
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郎新娘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婚礼:简洁、浪漫。
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4.中西方国家婚礼亮点不同中式婚礼:最典型的是花轿、凤冠霞披西式婚礼:则是抛绣球。
5.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中式婚礼: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婚礼: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6.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中式喜宴: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集在一起进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贺,另外会有一些余兴节目。
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
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模式。
7.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
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的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
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
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了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5、礼物,表示敬意的赠品。
你认为哪些场合应该送礼物?私人场合、公务场合、赠送来宾……你在不同的节日最想收到什么礼物?(一)送礼物的注意点:1.选择礼物不但与众不同而且还要非常有纪念意义。
礼轻情意重,心意最重要。
2.做个预算。
3.谨慎送礼。
赠送礼物本是为了表达心意,因此礼物送出之前,要审核一下,免得所赠送的礼物让人反感。
有人在赠送礼物时想幽默一下,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弄不好反倒会碰一鼻子灰,到头来谁都不开心。
记住礼物要符合当地的习俗和文化。
例如,绝对不能把钟(谐音“终”) 当作礼物送给老年人。
4.精美包装,附上卡片。
去掉标价,精美包装——破烂包装,(二)各国送礼习俗:日本:日本人将送礼看作是向对方表示心意的物质体现。
礼不在厚,赠送得当便会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送日本人礼品要选择适当,中国的文房四宝、名人字画、工艺品等最受欢迎,但字画的尺寸不宜过大。
所送礼品的包装不能草率,哪怕是一盒茶叶也应精心打理。
中国人送礼成双,日本人则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等奇数,但又忌讳其中的“9”,因为在日语中“9”的读音与“苦”相同。
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
美国:与美国人交往,有两种场合可通过赠礼来自然地表达祝贺和友情,一是每年的圣诞节期间,二是当你抵达和离开美国的时候。
如是工作关系可送些办公用品,也可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美工艺品。
在美国,请客人吃顿饭,喝杯酒,或到别墅去共度周末,被视为较普遍的“赠礼”形式,你只要对此表示感谢即可,不必再作其他报答。
去美国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备厚礼,带些小礼品如鲜花、美酒和工艺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则表示你将回请。
欧洲国家:送礼在欧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节日和喜庆场合,这种馈赠也仅限于家人或亲密朋友之间。
来访者不必为送礼而劳神,主人绝不会因为对方未送礼或礼太轻而产生不快。
德国人不注重礼品价格,只要送其喜欢的礼品就行,包装则要尽善尽美;法国人将香槟酒、白兰地、糖果、香水等视为好礼品,体现文化修养的书籍、画册等也深受欢迎;英国人喜欢鲜花、名酒、小工艺品和巧克力,但对饰有客人所属公司标记的礼品不大欣赏。
阿拉伯国家:中国的工艺品在这一地区很受欢迎,造型生动的木雕或石雕动物,古香古色的瓷瓶、织锦或香木扇,绘有山水花鸟的中国画和唐三彩,都是馈赠的佳品。
向阿拉伯人送礼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习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图,因为阿拉伯人不愿让女子的形象在厅堂高悬;不要送酒,因为多数阿拉伯国家明令禁酒;向女士赠礼,一定要通过她们的丈夫或父亲,赠饰品予女士更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