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

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 Fried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

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

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

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

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

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构日趋不平衡。

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

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

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

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

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

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

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

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

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

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

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集中心聚集,区域的中心城市就因此而产生。

其结果是扩大了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各要素差异程度。

2)集中后分散阶段。

在不断增强的集聚效应的作用下,中心城市的经济力量日益强大。

通过产生对外部的需求和向外部扩散技术知识,中心城市将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传递到其它空间点。

受其影响,区域中的次级中心兴起。

这些次级中心又会通过同样的集聚过程,增强自己的集聚力量,同时,也向周围扩散影响,从而刺激更低一级中心的兴起。

3)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

由于不断地受到中心城市的影响和刺激,区域中次级中心的发展一旦达到了成长所需的最小规模就将进入快速成长时期。

次级中心成长速度有可能超过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扩张到一定的限度后,由于市区内的距离相对过大,导致生产和生活的时间成本上升,要素价格上涨,环境开始恶化,于是就出现了集聚不经济现象。

这就迫使中心城市的部分要素和经济活动向外迁移,中心城市的成长速度逐步减缓,甚至低于次级中心的成长速度。

这时,区域内空间成长的差异将缩小,并趋于空间均衡成长。

3.陆大道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中国科学院的陆大道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区位论及区域研究方法》一书中,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由四个阶段组成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观点。

1)社会经济结构中以农业占绝对优势的阶段。

在此阶段,区域的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和生活封闭性明显,区域内的居民点呈散布状态。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城市逐步出现,但它们之间在性质和规模上没有从属关系或等级关系,是一种低级的居民点体系。

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人员、物资、信息等方面的交流不多,道路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低,没有形成网络。

区域空间结构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且比较稳定。

2)过渡阶段。

由于受到内部社会变革和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区域经济开始呈现较快的增长。

手工业和采矿业日趋繁荣,初级原材料工业和制造业的逐步兴起,水运、铁路、公路运输开始出现,与之相伴的是区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模的扩大,同时农村人口大量地流入城市,客观上使城市与乡村的联系得到加强。

区域经济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因而导致区域内部的空间不平衡,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区仍然处于极不发达状态。

3)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

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区域经济开始进入强烈动态增长期。

从产业发展看,以钢铁、机械、化工、动力、纺织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均发展迅速,交通运输网络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

区域中原有的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大城市,第二和第三级中心也逐步成长起来。

在上一阶段形成单一“中心—边缘”结构逐步演变为多核心的结构。

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交流日趋活跃,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等级体系开始形成,边缘落后地区也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4)技术工业和高消费阶段。

在这个时期,区域社会生产力因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而得到高度发展,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网络形成,各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和就业、收入、消费水平和选择机会等方面的差异逐步消失。

区域内的空间和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利用。

城镇居民点、服务设施及其影响范围都已形成了各自的等级体系。

区域空间结构中的各组成部分完全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结构在较高的水平上重新达到“平衡”状态。

四、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区域空间结构是在多种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

下面,我们从单个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与扩散、经济影响的空间近邻效应等方面来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机制。

(一)区位指向所谓区位指向是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通常,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

即,经济活动的区位主要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相关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集中的地方。

农业和采矿业基本上是这种指向。

其二,原料地指向。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原料,某些经济活动的区位趋向于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原料地指向。

如高物耗的钢铁、建材、木材加工、重型机械制造、各种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基本上都是原料地指向。

其三,燃料动力指向。

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或者是需要获得稳定的动力供给,它们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选择在或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

如高耗能的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电冶合金、稀有金属生产、石油化工等都属于燃料动力指向。

其四,劳动力指向。

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大的依赖性,因而在选择区位时趋向于相关劳动力集中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

其中又分成两种,一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如纺织、服装、制鞋、烟草等;二是高素质劳动力指向,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

其五,市场指向。

有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产品销售受市场影响大或产品不能长途运输,因此,它们的区位趋向于市场。

如服务业、部分食品和饮料工业、部分化学原料工业,以及对市场行情波动敏感的行业。

其六,运输指向。

对有的经济活动而言,运输费用在产品的成本中占的比重高,或者是为了方便地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向许多地方发送产品,所以,它们在选择区位时通常都趋向于运输费用最低的地方。

结果,它们就常常分布在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是受其区位指向的制约,表现出点状、线状、面状分布形态。

这些空间形态就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

由此可见,区位指向是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基本的力量。

(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

区位指向相同的经济活动往往都趋向于集中在区域内相关资源和要素集中分布的地方。

而且,某些区位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所指示的地方往往是相同的(如,运输指向与市场指向),这样就增大了经济活动在少数地方的集聚规模。

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

出于加强相互联系的需要,一些内在联系紧密、相互依赖性大的经济活动往往就趋向于集中在同一个适宜的地方发展。

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由于集聚能够产生集聚经济,所以各种经济活动为追求集聚经济也需要在空间上趋于集中。

可见,集聚机制的形成是必然的。

集聚过程一旦开始,就极易形成循环因果式的促进集聚的力量,从而加速集聚过程。

集聚能够产生集聚引力。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经济在空间上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首先,集聚导致区域的极化现象。

在集聚过程中,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经济部门等将不断地向优区位移动,于是就促成了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集聚将加剧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

在集聚引力的作用下,区域内部会产生中心与边缘的分化过程,产生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的密集与稀疏现象,区域内部因此而出现空间差异和不平衡。

第三,集聚是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四,集聚还能够引发和加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与农村、专业化地区与一般地区等之间形成发展关系上的“马态效应”,即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2.扩散机制。

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扩散机制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避免集聚不经济。

所谓集聚不经济就是当集聚规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发生的集聚经济效益减少、丧失,以及因集聚而带来的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负面约束现象。

如相关企业、经济部门集聚过度,就会使相互之间在资源及要素利用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从而相互牵制。

伴随经济活动的过度集聚,在集聚地区人口就会相对过密,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就会导致集聚地区的基础设施及社会服务供不应求,生活费用和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同时,环境问题也将日益突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