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中等专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业余教育)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专业名称:畜牧兽医(专业代码012000)专门化方向:畜禽养殖与繁殖、畜禽疾病防治、宠物养护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重点为具有初中毕业(历届生)或同等学历、已经或准备从事养殖业生产经营、身体健康的专业农民、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基本学制:3年三、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养殖岗位职业能力,能胜任养殖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实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2.掌握各种畜禽生产经营、及畜禽疾病防治以及宠物保健与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
3.紧密结合学员在养殖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四、学习形式与学制1.学习形式:集中面授、自学辅导。
2.学制:本专业实行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3年,允许学员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
五、课程设置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即公共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
其中公共课模块主要是为提高学员科学素养、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进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模块主要是使学员掌握养殖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实践课模块主要是强化学员的专业技能,提高学员的职业素质,使学员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逐步成为养殖业劳动者的模范带头人。
(一)公共课模块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员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员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生活语文、生活数学、法律基础、信息技术、创业教育与择业指导。
(二)专业课模块1.教学目标:根据区域养殖业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员掌握各种畜禽生产经营以及畜禽疾病防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员开展规模化畜禽生产经营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3.教学内容:生物学、猪的生产与经营、禽的生产与经营、羊的生产与经营、牛的生产与经营、畜禽营养与饲料、畜禽繁殖与改良、畜禽解剖生理、养殖场环境卫生与控制、动物微生物及检验、兽医基础、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中兽医技术、宠物保健与经营等。
学校可根据教学点所在地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所侧重灵活设置课程。
(三)实践课模块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员在养殖业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项目,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员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切实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畜禽生产特点,按照工作导向、过程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员边学习、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边致富。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及学员的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灵活确定。
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可以随时更新和修订实践课的教学内容。
六、课程安排及学时分配(见附表)七、教学媒体资源教学媒体资源包括文字教材、声像教材、教学辅导材料、网上教学辅导等。
从对学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构建与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要求授课教师根据提供的教材选择适合当地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编写教学辅导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行网上教学辅导。
1.公共课模块教材,由学校根据需要组织人员编写。
2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教材,选择合适的国家正式出版的培训教材,由教师进行筛选。
八、教学安排1.授课:定期集中组织面授,包括自学指导、答疑解难、作业讲评、学习讨论、技能培训和考试等。
2.自学:学员利用辅导材料,全面自学文字教材,并完成规定的作业。
3.辅导:学员可通过电话、网络与授课教师经常联系,解决自学中的问题。
4.实践:(1)课程实验(实习):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组织学员实验(实习),写出实验(实习)报告。
(2)专项技能培训:根据当地生产实际,选择相关的专项技术文字、声像教材进行教学。
(3)毕业实践:根据专业教学要求组织学员进行综合性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指导学员写出实习报告或实践总结。
(4)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关工种中级工的要求进行培训。
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可与专项技术课程的技能培训、考核结合起来,也可与课程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践融为一体。
九、教学要求1.教师要指导学员自主学习,组织学员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等,并根据课程教学需要,进行面授辅导等教学活动。
2.教学中自学、声像教学、辅导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有机统一,以学员自学为主体,声像教学为主导。
辅导教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逐步提高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得低于50%。
3.教学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着力培养解决养殖业生产问题的能力。
十、各门课程主要内容1.创业教育与择业指导:讲授农村政策法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农业生产安全法律制度、农民权益法律保护)、职业能力培养、创业实例及农业规模经营管理、择业技巧等。
2.生活语文:讲授常见生活应用文体、工作应用文体、经济文体和公文文体的格式,写作方法和要求,培养学员对常见应用文的写作和使用能力。
3.生活数学:讲授生活中的数学,主要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换算、配比等知识。
如田间测量、常见单位换算、概率统计、常用计算方法等。
4.法律基础:主要讲授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学员及时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做到学法、懂法、依法经营。
5.信息技术:讲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使学员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等。
让学员学会通过计算机,借助网络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生产信息、市场情况等。
6.生物学:讲授生物的分类、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遗传物质、生物的遗传规律、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分子结构等内容。
7.猪的生产与经营:讲述猪的特性,猪的品种及利用,种猪选育,猪的营养与饲料,猪的人工授精技术,种猪饲养管理,仔猪的培育,肉猪饲养管理和猪舍的环境管理,规模化猪场的规划与组织,猪病防治技术等。
8.禽的生产与经营:讲述鸡的营养及饲料配合,鸡的繁育,鸡的孵化技术,蛋鸡饲养管理,肉鸡饲养管理,规模化养禽的规划与组织,禽病防治技术等。
9.羊的生产与经营:讲授山羊繁育技术,饲养管理技术,营养与饲料管理,优质羊肉生产技术,放牧与舍饲技术,羊病防治技术等。
10.畜禽营养与饲料:讲授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与畜禽营养的关系、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畜禽营养需要、饲料配合、饲料种类及营养特点、饲料的加工、调制及贮存的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1.畜禽繁殖与改良:讲授了畜禽遗传基础、杂交改良技术、畜禽生殖器官、生殖激素及应用、家畜繁殖技术、家禽繁殖技术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2.畜禽解剖生理:讲授畜禽系统解剖学和组织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学生掌握正常的器官系统位置、形态、结构及其与机能的关系,了解胚胎发育、器官发生的生理特点。
13.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基础:重点掌握养殖场环境控制,包括气象因素与畜禽的关系、畜舍空气环境卫生及其控制、水、土壤及饮水卫生、畜牧场设计与环境保护等;“三品一标”基本常识,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等;生态健康养殖基础,包括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粪便综合利用等。
14.动物微生物及检验:主要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外界对微生态物的影响、微生物的变异、传染与免疫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验技术,以及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处理等内容。
15.兽医基础:动物病理主要讲授家畜家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基本病理形态变化,以及尸体剖检技术。
动物药理主要学习药物的基本知识;常用药物的性状、体内过程、作用机理,作用、应用、用法、不良反应;药物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常用特效解毒药的作用、应用、注意事项。
会妥善地保管与贮存药物,判断假劣兽药及处方的开写,会利用药敏实验来指导临床选药;能熟练调配常用的制剂,处理药物中毒的病例及对临床提供的病例准确选药、合理用药,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16.猪病防治:主要讲授猪的内科、外科、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
17.禽病防治:主要讲授禽的内科、外科、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
18.羊病防治:主要讲授羊的内科、外科、传染病的防治方法、原理和临床应用。
19.宠物疾病防治:主要学习宠物(重点是狗、猫)疾病防治的方法、基本原理及运用。
20.宠物保健:主要掌握狗、猫常用的保健方法、原理及临床运用。
21.宠物经营:从创业的角度介绍宠物经营的理念,从而让学生掌握宠物经营的基本方法。
22.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学习畜禽主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防疫与检疫,市场肉类检疫,屠宰加工企业卫生监督与检验,特殊动物检疫,动物检疫法规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
23.中兽医技术:讲授中兽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针灸等基本知识,初步掌握畜禽常见病的中兽医诊断、中药和针灸治疗技术。
十一、考试考核1.考核方式学生的考试成绩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构成。
其中:(1)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面授考勤记录、平时作业、实践环节或技能测评等组成,一般占总成绩的40%。
原则上由授课教师、各成人校组织考核,部分课程由教育局组织抽查。
(2)终结性考核为学期末的课程结业考试,一般占总成绩的60%。
其中公共课中部分课程、专业课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由任课教师命题、学校审核组织考试。
(3)学科成绩总评: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组织,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
2.考核时间各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可根据教学进度和生产季节安排,在课程授课结束后进行考核。
形成性考核不合格者,不可参加终结性考核。
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学期结束时安排一次补考。
3.技能考核由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由劳动部门进行考核,也可根据学员平时在生产实践中对知识和技术运用的情况由任课教师进行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