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课件:温病的诊法
舌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证湿渐化热, 蕴蒸气分的征象, 多见于湿温病湿 热流连气分的邪 热偏盛或湿热俱 盛证。
灰、黑苔
灰燥苔多从黄苔演化而来,主热盛阴伤 ; 灰而润者,多从白腻或黄腻转化而来, 主痰湿或阳虚。黑苔多在黄苔、 灰苔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温病过程中的灰、黑 苔,多主热证、实证。
灰厚而腻
灰燥苔
故陆子贤说:“斑为阳明热毒,疹为 太阴风热”。
诊察要点
1、观察色泽 2、辨别形态 3、注意分布 4、结合脉证 5、重视动态变化
1、观察色泽: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
红活荣润——血行流畅,邪热外透(顺); 色艳红如胭脂——血热炽盛, 紫赤类鸡冠花——热毒深重的表现; 色黑——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 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 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 可救者; 黑而晦暗——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
三、注意发病季节
四时温病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不 能过于刻板
四、注意询问病史
起病时间、诱因、初起证候表现, 辨外感病还是内伤病, 曾经进行过什么治疗等, 现在证则是辨证立法用药的依据。
舌诊临床意义
辨别感邪的轻重 区别邪气的性质 了解病变的浅深 判断津液的盈亏 预测病情的顺逆
舌苔——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舌质——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温病常用诊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温病常见的舌象、斑疹的辨析 2、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的
辨析 3、了解白 pei、验齿的临床意义。
温病诊治
三早:早诊断、早治疗、早防控
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 2、特殊体征 3、发病季节 4、注意病史
一、临床症状
有些临床症状在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发热、口渴、出汗等。
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
肝肾阴竭, 预后不良之象。
舌紫而瘀暗
扪之潮湿为温 病兼夹瘀血的 征象。其瘀血 部位常有固定 刺痛。
舌淡紫青滑
阴寒内盛, 血络瘀 滞之象。 可见温病 后期,阴损及阳, 阳气外脱,在温病 中少见。
舌态
舌体强硬:气液不足,脉络失养,动风痉厥之象。 舌体短缩:热盛动风、痰浊内阻 舌卷囊缩:病入厥阴,危重征象 舌体萎软:萎软无力、申不过齿,肝肾阴竭 舌斜舌颤:肝风内动 舌体胀大:湿热蕴毒
红舌
●温邪在卫气分,舌红局限在边舌尖部位, 罩有薄白苔;
●邪在气分舌红,多罩黄苔。 ●邪入营分,全舌质纯红无苔
舌红赤苔黄燥
气分热邪炽盛, 津液受伤之征象。
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型
心营热毒炽盛 的征象。
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乎潮润,手扪 之却干燥无津
邪热乍退而肺胃 津液未复,或热 久津伤,津液无 源上布之征象。
镜面舌
温病后期, 邪热渐退而 胃阴衰亡之 征象
舌绛不鲜,干枯而痿
邪热久留,肾 阴欲竭之象, 病情危重。
紫舌
紫舌比绛舌更深而暗,温病中紫 舌多从绛舌发展而来。
亦有其他原因形成的。
营血分热毒极盛 主病 瘀热内阻
实证
肝肾阴竭 虚证
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
血分热毒极盛, 常为动血或动风 之先兆。
舌体卷曲
舌体短缩 舌体胀大
辨斑疹形态
斑:点大成片,不 高出皮肤,望之斑 斑如锦纹,抚之不 碍手,压之不退色。
疹:形如粟米、高 出皮肤,呈琐细小 粒抚之碍手
斑疹成因:热郁于内,侵入营血
斑:胃热炽盛, 内迫营血, 从肌肤外发
病位:胃(深)
疹:风热郁肺,内窜 营血,从肌肤血络而 出
病位:肺(浅)
温病兼夹 痰湿内阻
阳明腑实而阴 液大伤之征 象。
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为气血虚亏,气随血脱的征象。常见于湿 温病湿热化燥传入营血,灼伤肠络,大量 便血之证。
辨舌苔小结
主要观察苔的颜色、干润、形状。 薄白苔邪尚轻浅;黄厚苔为病情加重,病 位较深;苔厚腻为湿热性质的温病;黄 燥苔为温热性质的温病;润为津液尚存; 干燥焦裂为津液亏损。 苔由白 黄 灰 黑 病邪逐渐深入,病情渐次加重,反之 则病邪外透 ,病情好转。
舌尖红赤起刺
见于红绛舌的 早期,为心营 之热初起或为 心火上炎之征 象。
纯绛鲜泽
热入心包 典型舌象
舌绛而干燥
热入营血,营 阴受伤较甚 一 般顺传营血多 见,相对上一 项病程较长, 阴伤较甚
舌绛而有黄白苔
邪热初传营 分,气分之 邪未尽。
绛舌上罩粘腻苔垢
热在营血而兼挟痰 湿秽浊之气,此时 易发生痰浊蒙蔽心 包之证。
口渴
口微渴——邪在卫表,伤津不甚 口渴烦饮——阳明气分热甚 口渴不欲饮——温病夹痰饮,或湿温湿浊不化 口干不甚渴饮——邪热入营,灼伤营阴
二、注意特殊体征
如神志的变化,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 亡”。审五官、辨咽喉、察胸腹、四肢 等。有些可结合中诊已有的介绍。 温病比较有特殊意义的如舌诊、辨斑疹、 白pei以及神志异常、动风痉厥等作为重 点介绍。
舌苔白腻而质红绛
为湿遏热伏的征象。 一般属于气分病变, 邪热入营又兼气分湿 邪未化也可见。
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
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 征象, 证多凶险。
白霉苔
主秽浊之气上泛, 胃气衰败,多见 于温病后期,预 后较差。
白苔小结
一般来说白苔主表、主里,病情较轻, 预后较好。 但其中白砂苔、白霉苔却为 危重证表现,苔白厚如积粉舌质红绛或 紫绛者主温疫凶险之证,这些又当别论。 厚薄以辨邪之深浅;润燥可辨津液之损 伤程度;厚浊粘腻多夹湿痰秽浊。
舌苔
tongue coating
苔色 白 黄 灰黑
苔质
厚薄 润燥
舌苔薄白舌边尖略红
欠润
干燥
温病初起, 邪在卫分 ➢ 多见于风温初起
表邪未解,津液受伤 ➢ 上证加重,但仍在卫分 ➢ 素体阴虚,感受风热 ➢ 秋燥初起
舌苔白厚
腻
燥
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多见于湿温病中, 邪在气分,湿浊偏重
脾湿未化,胃津已伤, 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 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黄苔
主病:主里、热、实证 邪在气分为多,要结合舌质。 和白苔一样,也要注意其厚薄、润燥、或 兼不兼白苔等情况
舌苔黄白相兼
为邪热初传气 分,卫分证未 罢;邪热入于 少阳亦可见到。
苔黄
不燥
干燥
邪热初入气分, 热邪未盛,津伤 不重
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舌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
热结肠腑, 阳明腑实 的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