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印度凭借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一跃而成世界软件大国。
人们往往把印度则称为"世界办公室"。
服务外包产业不仅为印度创造GDP、增加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印度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印度政府在1986 年制定了《计算机软件出口、软件发展和软件培训政策》,明确了印度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1988年,印度服务外包协会成立;1991年,班加罗尔出现了第一个计算机软件技术园;2001年,印度软件和服务的出口额为80亿美元,之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九年之内增长了六倍多,到2010年度就增加到590亿美元。
近年来,印度在全球外包市场上一直占据领先地位,是承接离岸服务外包规模最大的国家。
在刚刚过去的2010至2011财年,印度服务外包业产业总值已达880亿美元,占印度国民生产总值的6.4%。
“印度外包”已经成为在国际市场上一块响当当的招牌。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经验:
一、政府明确而坚定的政策支持。
首先,印度政府制定了正确的产业政策.印度很早就重视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并且从1984年起,印度各届政府均十分重视软件业的发展,各种发展规划都对信息技术和软件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规划。
这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印度政府投巨资加强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并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印度通过成立专门园区的方式为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
除了为园区内提供一流的通讯、网络服务和基础设施外,还为区内的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多优惠政策。
另外,印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盗版。
这一方面保护了本国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使软件外包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同时还积极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为本国企业拓展主要市场提供便利。
二、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服务外包协会NASSCOM拥有包括来自印度、美国、欧盟、日本以及中国的1000多家相关企业,这些企业的营收占据了印度软件产业的95%。
该协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与政府沟通,帮助进行产业规划,协调建设软件科技园,争取有利于软件发展的政策优惠;与WTO沟通,争取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有利地位和条件;帮助企业与电讯行业谈判,争取低价格的优良服务,维护企业知识产权;与大学等机构沟通,开展人才培训,通过设立基金方式进行电脑知识的普及,特别是向贫穷落后地区推广;推动服务外包由后端办公服务等业务向金融、保险、软件开发与研究等领域发展。
三、大力培养各种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看,服务外包的价值增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不断交流和沟通上,实际上,生产性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化水平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印度在人才开发方面很有特色。
(1)印度重视软件职业教育。
印度的软件人才主要是通过职业教育来培养的,从而大大降低培养成本和使用成本,缩短了培养周期。
(2)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印度的软件业属于外向型产业,为了争取更多的软件外包工程,扩大软件出口份额,政府鼓励软件公司办学,提高员工素质。
(3)印度高校注重培养"复合型"的软件人才。
一方面,重视计算机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培养;另一方面,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4)印度政府在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创业方面给予多种优惠待遇,比如减免个人所得税、给予较高待遇、优化生活环境、创造发展机会等等。
但是,印度软件和服务外包的发展也并非完美,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矛盾已经日益凸现并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存在的问题:
1、本土市场需求不足成为服务业大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印度的制造业相对比较落后,造成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支撑强大的软件产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
比如即使是全球著名的塔塔软件咨询公司,其本土收入也非常有限,海外收入比重高达90%,对国际市场
的过高依赖必将为其行业稳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2、产业转移效应不明显,企业缺乏独立的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能力。
多年来,印度软件虽然高速发展,但始终局限于外包,主要以出口为主,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供服务,没有自己的软件品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和创新能力。
印度模式以外包与出口模式为主,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发展,并且为国家换回大量外汇收入,但品牌方面,由于被迫长期依附于欧美跨国公司的需求市场,IBM、微软等在高端树立的壁垒难以逾越,与跨国公司强势品牌合作,难以最终摆脱为跨国公司打工的局面。
对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借鉴:
首先,我们必须把印度做得好的地方都学过来,像政策支持、人才培养、行业协会等等,而且要争取做得比他更有优势,这样我们才能够吸引到客户。
但我们决不能照搬印度的发展模式。
因为我们两国的国情不同,具备的优势、特点各不一样。
例如我们国家拥有印度不具备的雄厚的制造业基础,而印度具有我们没有的语言优势。
而且我们目前面对的环境已经不同于当初印度所处的历史机遇时期。
外包产业的市场已经被瓜分。
这些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印度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实行差异化战略,发挥我国独特优势,不能单纯简单模仿,盲目跟进。
其次,发展我国外包服务业时,我们要在自主创新力度,树立本土品牌,构建独立的知识产权体系上下足功夫。
不能在国际分工中总是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要增加自身的竞争力,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