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简介前言: (1)一. 水族服饰 (1)水族简介 (1)水族服饰特征简介 (1)服饰传说 (2)服饰风格 (2)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 (4)二.白族服饰 (5)白族简介 (5)白族服饰简介: (5)白族飘带 (6)白族童帽 (6)白族头巾 (6)白族绣鞋 (7)白族头饰 (8)1.男子头饰 (8)2.女子头饰 (8)三.仡佬族服饰 (9)仡佬族简介 (9)仡佬族服饰简介 (9)仡佬族女服 (10)仡佬族男服 (10)发型与佩戴 (11)仡佬族鞋袜 (11)仡佬族服饰发展 (12)四.苗族服饰 (12)苗族简介 (12)苗族服饰简介: (12)不同性别及年龄的苗族穿戴特点: (13)苗族男装特点 (14)苗族女装特点 (14)苗族的头饰: (15)苗族服饰上的图案含义: (16)五.侗族服饰 (17)侗族简介 (17)侗族服饰简介 (17)侗族服饰地域分布 (17)男子服饰特点 (18)侗族女子盛装 (19)头饰和银饰 (19)六. 布依族服饰 (20)布依族简介 (20)布依族服饰简介 (21)服饰上的图腾崇拜 (21)1.龙图腾 (21)2.鱼图腾 (22)3.其他图腾 (23)布依族妇女服饰 (23)六. 彝族服饰 (24)彝族简介 (24)彝族服饰简介 (24)1.凉山型 (25)2.乌蒙山型 (26)3.红河型 (26)4.滇东南型 (27)服装特点 (27)女装: (27)男装 (28)八.土家族服饰 (29)土家族简介 (29)土家族服饰简介 (29)1. 形成阶段 (29)2 .发展阶段 (30)3. 演变阶段 (30)4. 创新阶段 (31)服饰设计中的文化元素 (31)1.自然崇拜——四十八钩 (31)2.图腾崇拜——白虎 (31)3.生殖崇拜——大蛇花 (32)4.神话传说——西兰卡普 (32)服饰的色彩 (33)服饰的特点 (33)小孩的服饰 (33)女子服饰 (34)男子服饰 (36)前言:贵州是中国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全省民族构成仍以汉族为主体,共分布有55种少数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18个。
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服饰特点。
本文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水族,白族,仡佬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八个少数民族的服饰作为例子,简单介绍贵州的民族服饰文化。
一. 水族服饰水族简介水族,是中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的单一民族,自唐代以来就世居在黔南地区,水族自称“虽”。
汉族称其为“水”,是其自称的音译。
在中国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等,直到清代才有所区别,改称为“水家苗”、“水家”。
绝大部分水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黔南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服饰特征简介水族以农业经济为主,主产水稻,兼事手工业,善于纺织、染布,崇尚黑色和藏青色。
这个特点,在水族的服饰上有鲜明的表现。
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蓝两色为主。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历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盛大节日或宴会时,戴各式各样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服饰传说大多数已婚妇女的衣服都镶有花边。
传说很早以前,水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毒蛇为患。
一个名叫秀的水族姑娘,用彩色丝线在衣领、袖口、襟边、裤脚上绣上一条条红红绿绿的花边,又在鞋上绣上一些花草。
她穿上这身衣裤和鞋子,独自去深山密林中砍柴,果然毒蛇见了她就逃走了。
此后,水族妇女绣花边的衣服逐渐传承下来服饰风格女子服饰风格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
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
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 ”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对出嫁女儿最好的礼品。
结了婚的妇女用背带背着她的小宝宝。
背带绣得十分精致,这也是她个人装饰的一部分未婚女子便装喜用浅蓝色、绿色,右衽大襟长衫,衣长及膝,收腰收袖,显得较贴身,衣裤的边缘不作任何装饰,胸前佩戴绣花长围腰。
梳独辫盘于头上,外包白底黑杠方格巾或白色长帕或青色长帕,着青色长裤。
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都以一道蓝杆花边作装饰,同时肩坎、袖口及裤脚要镶上斜面青布大花边,外缘又镶上两花条。
将长发梳成一把从左至右盘旋于顶,再从左侧插梳子加以固定并作装饰,习惯罩上黑白格子或白色、黑色长条头帕。
在榕江兴华、塔石、雷山达地一带的水族女子服饰,衣裤较为紧小,上衣开衩较高,衣摆圆,坎肩花边沿双肩向背部呈椭圆状。
男子服饰风格水族男子服饰变化较大,清朝强制改装前,水族男子长发绾髻,穿无领无扣长衣,系腰带。
晚清时期剃发留辫,老年人头戴缎面红顶瓜皮帽,穿大襟无领宽袖长衫,青壮年绾辫于头顶,用白色或青色头帕包头,多穿大襟无领短衣。
现代男子穿青、蓝、白色对襟衣,青或蓝色大裤脚裤子。
水族男子以穿衣服的多少来显示家庭的富有,常以有五、七、九、十一件等单数一起穿的,每件衣服只扣一颗纽扣,以便让人知道所穿衣服的件数。
当代的老年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保持着近代的服饰,在庄重场合保留穿长衫、外罩马褂、短帕包头的习惯,这显然有点清代遗风。
中青年男子基本着汉装。
水族服饰中的颜色偏好与禁忌水族在服饰色彩上的特殊审美观,一方面是与他们谦恭含蓄,感情内向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关;另一方面,他们欣赏的色调与他们生活的绿色自然环境是和谐一致的。
因为蓝色、青色是冷色,往往同浓荫、清泉等的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水族在服饰上禁忌红色和黄色,特别禁忌大红、大黄的热调色彩,而喜欢蓝、白、青、三种冷调色彩。
他们不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相反,他们喜欢色彩浅淡素雅,认为这才是美的。
这表达了水族独特的单一的服饰审美观,那就是朴素、大方、实用。
二.白族服饰白族简介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
自称“白子”、“白尼”。
为唐宋“白蛮”的后裔。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服饰简介:白族人民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大理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白族飘带白族挑花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
男女幼童头饰。
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
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
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
主要流行于大理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
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绣鞋其一为船型绣花鞋。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
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白族头饰1.男子头饰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
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
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