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文学儿歌教学课件

幼儿文学儿歌教学课件


(五)连锁调 也称连珠体儿歌、衔尾式儿歌。它用顶真的 修辞方法来结构征收儿歌,将上一句末尾的 字或词作为下一局的起头,首尾相连,环环 相扣。
二、儿歌的发展概况
儿歌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还 有“童子歌”、“儿童谣”“小儿童谣”。 到了明代,社会对儿歌的认识有了变化,一些有 识之士从儿歌的时代口耳相传的实际情况出发, 来诠释儿歌的特点及作用,并出现由吕坤个人收 集的我国第一部儿歌专辑《演小儿语》。
五四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得以产生,五 四新文化运动孕育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
三、儿歌的功能 (一)增添幼儿生活的乐趣 荡秋千 小朋友们真勇敢, 一上一下荡秋千。 你像鸟儿飞上天, 我像鱼儿往下钻。
画妈妈
小铅笔,手中拿, 今天我来画妈妈。 画双眼睛小秘密, 花个嘴巴笑哈哈。 明天要去幼儿园, 要是想妈妈, 我就看看这张画。(寒枫) (二)陶冶幼儿的性格 (三)开启幼儿的心智
第二节 儿歌的特点
一、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押韵是造成儿歌音韵和谐最重要的手段,至 儿歌相关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 近,使儿歌读起来产生音韵上的和谐美。儿 歌押韵的方式主要有:连韵(句句押韵,一 韵到底),隔行押韵(一般是首行及偶数行 押韵)、几行一转韵(转韵要自然和谐)。
穿衣歌
花花衣,真美丽,宝宝自己学穿衣。 小手伸进衣袖里,再把领子理一理。 扣子扣进小扣眼,一个一个对整齐。 再把衣襟拉一拉,对着镜子笑眯眯。

(二)游戏歌
专指配合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儿歌,《白鹅下河》“东边 一条河,西边一群鹅,鹅儿鹅儿唱着歌,一群狐狸跑过来, 鹅飞鹅跑跳下河。”前三句带鹅头饰的小朋友在河四周边 走边念儿歌,“一群狐狸跑过来”儿歌念完,狐狸从凳上 站起,鹅才能跳下河,狐狸才能抓住鹅。《语言》222页
(三)数数歌 数数歌是培养幼儿对数的初步认识的儿歌。 参考儿歌选读5、8、10 (四)问答歌 《角》 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 三头牛,几只角?别急,别急, 请看好─ 要是牛犊没长角。 一张桌,四个角,两张桌, 八个角,三张桌,几个角? 别急,别急, 请数好─ 要是圆桌没有角。(盖尚铎)
③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糖一包,糕一包, 我是外婆的好宝宝, 新衣服,新书包, 欢欢喜喜上学校。
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请我吃年糕, 糖蘸蘸,多吃块; 盐蘸蘸,少吃块; 酱油蘸蘸,我弗要吃。 以上四首《摇啊摇》是在江浙一带流传比较普遍 的版本,它们仍是母亲或外婆用来哄孩子入睡的 摇篮曲。内容浅显、单纯,其中前三首压“ao”韵, 念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第四首有 多次换韵,语言模拟了儿童的说话口吻,充满了 无限的童趣性。
问答歌 谁会飞,鸟会飞, 鸟儿怎样飞? 扑扑翅膀飞又回。 谁会跑,马会跑, 马儿怎样跑? 四脚离地身不摇。
3、从儿歌的行数格式看,有“绝句型”和行 数自由的儿歌。 4、从儿歌每行的字数的句式看,可分为整齐 的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
二、儿歌的传统艺术形式 (一)摇篮曲(点播音频) 黄庆云《摇篮曲》 陈伯吹《摇篮曲》——儿歌选读27
光头 光头光头,下雨不愁, 人家有伞,我有光头。 又油又黑,又光又亮, 雨水不沾,天下敢走。
第三节 儿歌的分类及传统艺术形式
一、儿歌的分类 1、从儿歌的来源看,可分为民间流传的儿歌 和作家创作的儿歌。 2、从儿歌的内容看,可分为知识儿歌和生活 儿歌。知识儿歌像幼儿介绍浅显易懂的 知识, 生活儿歌取材于幼儿的现实生活,着重表现 他们生活的状态及生活情趣。
二、通俗易懂,篇幅短小 吃饭不挑剔 小羊爱吃草,小鸡爱吃米, 小兔爱吃菜,小猫爱吃鱼。 我是好孩子,吃饭不挑剔。(王兰英)
三、趣味性、娱乐性强 母亲给婴儿年摇篮曲,追求的是愉悦婴儿; 是指恬然入睡。儿歌还可与游戏和之,即使 高声吟唱绕口令、颠倒歌、连锁调、字头格 等形式的儿歌,也首先满足音韵节奏上的乐 趣,满足听觉上的快感。
就我们最熟悉的摇篮曲童谣《摇啊摇》而 言,仅在杭州地区,它就已具有了多个版 本,而它产生时的最初的功能、作用在流 传中也发生了改变。 ①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外婆叫我好宝宝, 一只馒头两块糕/又有团子又有糕。
②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家(gō), 外婆叫我好宝宝, 一包糖,一包糕, 给谁吃(béi dǎ níng qiē), 给我个(béi ǎn gè )心肝宝贝囡囡肉肉吃 (niō nid qiē)。
儿歌教学
第一节 儿歌概说
一、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指适合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又称为“歌 谣”。所谓“歌谣”,是民歌、民谣、童谣的总称。是劳 动人民口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风雅唱和之 辞是文人的玩物一样,童谣也是儿童的玩物。
其本性而言,童谣是一种无意识的娱乐,是个体或群 体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发生成的韵语。纯粹的民谣,很少会 预设一个功利性的目的,绝大多数童谣不是被“创作”出 来的,而是在不知不觉间从生活中浮现出来的。它的形成 和流传是如此的自然、毫无做作,在人们还无从察觉之时, 它已经浸润在儿童的生活中了。
比如,在杭州地区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 一人一马一杆枪,
二人马上磨刀枪
三气周瑜芦花荡,
四郎探母回家乡,
五松打虎井阳冈,
六文龙双枪是虎将,
七仙女下凡嫁中郎, 八仙过海李成良,
九九归一唐三藏,
十面埋伏楚霸王。
在这首童谣中讲述了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国民 间故事,极具好奇心的孩子们对这些民间故事中 的传奇人物充满了兴趣,同时,这首童谣每句句 尾押“ang”韵,念来响亮明朗,因此成为孩子们 在娱乐中广为传诵的歌谣。
小蝌蚪 小蝌蚪儿小尾巴, 游来游去找妈妈: “妈妈,妈妈你在哪?” “来了,来了,我来啦!” 来了一只大青蛙。
袋鼠 袋鼠妈妈, 有个袋袋; 袋袋里面, 装着乖乖。 噢!噢! 妈妈和乖乖, 相亲又相爱。(吴钺)
水仙花 水仙娃娃, 接到我家, 爱喝清水, 不吃泥巴。(圣野)
(四)培养幼儿的语言 刷牙 牙刷能刷牙, 刷牙用牙刷。 华华又牙刷不刷牙, 花花用牙刷会刷牙。 华华和花花, 谁是好娃娃。(钱德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