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严复信达雅最终版

严复信达雅最终版


“比干”、“西施” 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是著名人物,在一 般的中国读者中,前者是“智慧”的象征,后者是“美丽” 的象征。但一般的国外英语读者却不一定知道他们是什么 人,他们又怎能与黛玉有联系。杨先生为了让英语读者领 会其深层的文化蕴意,先采用意译来表达“心较比干多一 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说明黛玉的聪明、伶俐,而且病 弱娇美。然后加了脚注(1.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end of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kingdom of Yueh.)以此介绍有关的 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充分了解“比干”、“西施”这两 位传说中的人物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了“功能对等”的 效果。这种变通的手段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达意,充分 体现了严复“信、达、雅”思想中的“达”在译文中的灵 活运用。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主要成就
海军思想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呼吁变法 提倡西学
翻译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赋税思想
关于严复的评价:
严复于中学西学皆我国第一流人物 ———梁启超
严复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文化 的启蒙思想家,十九世纪末传播西方政治 学说的理论家,传播西学的著名翻译家。
———陈九如
严复翻译的三个时期
何谓“信”“达”“雅”? 它是由我清末新兴资产阶级启 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他在 《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 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信:忠实原文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 就是把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 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学取其真 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 矣,即“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 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意不达(如描写无文 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达。 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 文就要雅;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 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是雅。
"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 原 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 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 分割开来。 "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 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 法,即所谓的上等 文言文。
我的理解
信——“屌丝” 达——“普通人” 雅——“男/女神”
请用汉语翻译下面的英语句子:
信:姓名?/名?/叫啥?… 达: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姓名是什 么呀?… 雅:请问小姐芳名是?/敢问阁下尊 姓大名?
名人各家对“信达雅”的评价
康有为曾经高度评价“译笔并世数严林”,
而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这两 个翻译家严复和林纾,其译笔就全都不“信”。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堪称严、林译著典范的两部 书:《天演论》和《巴黎茶花女遗事》,前者 是严复融译、注、论、释为一体的“译述”, 后者则是完全不懂外文的林纾根据别人的转述, 而以他的生花之笔改写的,实际上是文学再创 作。就严复来说,也几乎可以说他的每一部译 著都是“译述”,这,都不符合我们今天所说 的翻译对于忠实原文的要求。
雅:优雅,美好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 神。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 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 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 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 品”。译文亦如此。
What’s your name?
早期
(1896《天演论》-1902年《穆勒名学》)
严复早期偏重意译,略亏于信,尤其 是《天演论》,翻译时“不斤斤于字 比句次”,”时有所颠倒附益”,就 连他自己都承认“实非正法”:《天 演论》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 挥,实非正法。” 他用“达旨”的方法是为了发挥自己 的主张(“取便发挥”),适应当时 维新变法、救国图存的需要,这是当 时的爱国者责无旁贷的。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严复
2014级英语笔译 代后有& 顾楠
翻译到底有多难?如何才能做好翻 译?翻还是不翻,这是个问题。
本分做人,实在翻译
画 龙 点 睛 ?
画 蛇 添 足 ?
像雾像雨又像风,翻来译去一场空
语 法 错 误 , 层 出 不 穷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翻译一:如果你不离开我,我们会死在一起。(中学水平) 翻译二: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四级水平) 翻译三: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六级水平) 翻译四: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八级水平)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 和尚没水喝。 如果机械的求“信”,照英文字面译出, “一个孩子是个孩子,两个孩子是半个孩 子,三个孩子没有孩子”,中文读者将莫 名其妙,更不用说会感到幽默了。
傅斯年说得更为不客气:“严几道先生译的书中,
《天演论》和《法意》最糟……这都是因为他不曾对 于原作者负责任,他只对自己负责任。”“严先生那 种达旨的方法,实在不可为训,势必至于改旨而后 已。” 在傅斯年看来,严复的翻译中,“信、达” 都没有了。
蔡元培则对严复的“雅”有所批评:“……他的
译文,又很雅训,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得下去。 所以他所译的书在今日看起来或嫌稍旧,他的译笔也 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
The conferees…opened their collars and dispersed to the square tables set at the back of the hall, where some drank tea and ate melon seeds while one group pulled out a deck of local made cards and began, with great concentration, to play something that looked mighty like Rummy. 与会者……松开上衣领子,分散到屋后的 方桌旁边,有的喝茶嗑瓜子,还有一拨人 拿出一副本地制作的扑克牌来,开始聚精 会神地玩一种很像“兰米”的牌戏。
1、早期(1896-1902) 2、中期(1902-1909) 3、晚期(1914-1921)
1、早期(1896-1902)
背景:严复生活于世纪之交,当时的中国 正处于从旧到新的转变过程中。一方面帝 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侵略压迫中国人 民,;另一方面沉睡的东方巨狮开始觉醒。 严复正是当时思想先进的代表人士之一。 可是,严复虽精通格致之学,又是英国海 军学校的高材生,精通工程技术学,却把 注意力集中到当时的西方先进社会科学学 术思想,将翻译定位在能启发中国民知民 识的社会科学著作上。
11. Beauty is a gift of God. (Aristotle)
译文:美者,天赋也。(邹国统译)
赏析:译成“美是上帝赠予的礼物”,当然也可以, 只是太平淡了,使用古汉语句式译成如上的文字, 便有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况且原话出自古希腊亚里 士多德之口,译成古色古香的汉语就最恰当不过的 了。

达:通顺,流畅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这可从 “信达雅”三字的英译中看出。信和雅,基本上公认译为: fidelity和elegance。而达的英译却各有千秋: expressiveness, readability, fluency等。 汉语文字是一种逻辑性的,而不是词汇性的,形式的东 西很少:词与词之间无分隔,人名地名无大写,动词代词无 变形。这些特点有时候会给阅读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译 文的行文通俗易懂、表达清晰。 译文不“达”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英语中由动词派生 的名词的直译,造成汉语译文句子结构的模糊;二是汉语词 与词之间没有分隔,汉语译文中如含有前后都可组词的字或 词就易产生曲解;三是计算机新词汇太多,国内无统一的汉 译定名,而且不管水平高低什么人都可以署个“编译”草率 出版,一个译者一个译法,读者也不知道说的是一个东西还 是两个东西。
严复此时的翻译多采取直译, 郭延礼称其译作“古雅典丽,铿锵 有声,很显示出译者高深的古文功 力”。
3、晚期(1914-1921)
《中国教育译》 《支那教案论》 《欧战源起》 此时,其译作“更 为随便”。
严复译西方近代社会科学著作是与“旧 学”作较量,抵制当时洋务派的“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陈词滥调,意在向国人证明学 习“西学”不能只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 “船坚炮利”,而在于学习西方先进的自然 科学方法和民主政治制度。
此时,他通过序言和大量的按 语来阐发自己的见解,并结合中国 当时的实际情况,把原书的理论改 造成中国人可以用来反封建、反侵 略的进步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