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对等_与_信达雅_中西翻译标准比较

_对等_与_信达雅_中西翻译标准比较

关 键 词 :“对 等 ”理 论 “信 达 雅 ” 忠 实 性 读 者 适 应 性 思维差异
引言 翻译标准问题是翻译理论研究的核心, 中西历史上各个 时期各个流派的翻译理论家在研究翻译时莫不论及翻译标 准, 但由于各自的传统不同, 流派纷繁, 侧重各异。我国的突出 代 表 包 括 严 复 的“信 达 雅 ”、傅 雷 的“神 似 ”、钱 钟 书 的“ 化 境 ” 等 。西 方 的 突 出 代 表 有 18世 纪 英 国 泰 特 勒 的“ 翻 译 三 原 则 ”,20 世 纪 英 国 纽 马 克 的“ 语 义 翻 译 ”和“ 交 际 翻 译 ”以 及 美 国 奈 达 的 “动态对等”等。纵观中西翻译理论史,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和 奈 达 的“动 态 对 等 ”理 论 在 中 西 翻 译 界 有 着 举 足 轻 重 的 地 位 。 本文试通过比较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标准, 对比 相似性和相异性, 并分析其原因, 为促进翻译理论研究和指导 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一 、两 种 翻 译 标 准 1“. 信达雅” 罗 新 璋 先 生 将 我 国 20世 纪 中 叶 以 前 的 翻 译 理 论 总 结 为 “案本、求信、神似、化境”, 四者一脉相承。这种划分反映了我 国 翻 译 理 论 发 展 的 脉 络 和 主 线 。传 统 标 准 从 严 复 的“信 达 雅 ”, 到20世 纪 傅 雷 、郭 沫 若 、茅 盾 等 人 提 出 的“神 似 ”、“风 韵 ”等 标 准 , 60年 代 钱 钟 书 的“化 境 ”说 , 基 本 上 没 有 超 出 严 复 的“信 达 雅 ”。由 此 可 见 此 三 字 在 中 国 翻 译 史 上 极 具 代 表 性 。严 复 在《天 演 论 》卷 首 的《译 例 言 》中 指 出 :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 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 虽译 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义, 故词句之间, 时有所颠倒附益, 不斤斤于 字比句次, 而意义则不背本文。 题曰达旨, 不云笔译, 取便发挥, 实非正法……。 所谓“信”指切合源语言 文 章 的 内 容“; 达 ”指 译 文 顺 畅 , 读 者可以理解的目的语翻译“; 雅”则指翻译有文采。 “信 达 雅 ”三 字 理 论 的 提 出 , 继 往 开 来 , 言 简 意 赅 , 意 义 重 大, 影响深远。梁启超说:“近人严复, 标信、达、雅三义, 可谓知 言。”郁达夫甚至说:“信达雅的三字, 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尽 人皆知。”周作人也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不刊的典则, 至今 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 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至今, 严 复的三字理论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后仍被奉为翻译界的准则, 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2“. 对等”理论 西方的翻译历史据谭载喜考证比我国早300多年, 其译事 活动纷繁, 译论流派丰富。对翻译本质及标准问题的探讨也同 样 构 成 了 西 方 翻 译 理 论 的 核 心 。纵 览 历 史 上 的 一 些 主 要 观 点 ,
文教资 2006年11月号下旬刊 ○ 外语研究
“对 等” 与 “信 达 雅”
— ——中西翻译标准比较
樊燕龙 刘 瑜
( 浙江科技学院 外语系, 浙江 杭州 310023; 浙江工商大学 外语系, 浙江 杭州 310035)
摘 要: 本文比较了中西历史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翻译标 准。奈达的“动态对等”具有较强的系统理论性, 实际操作性以 及 理 论 指 导 意 义 ; 严 复 的“信 达 雅 ”倾 向 艺 术 和 美 学 , 相 对 抽 象。两者在追求忠实性, 遵守读者适应性两方面有相似性, 但 在理论系统性和实践指导性方面有较大差异。中西思维差异 是导致其区别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分析为促进翻译理论研 究和指导翻译实践提供依据。
165
○ 外语研究 2006年11月号下旬刊 文教资料
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 有类似见解,主张从交际功能效果出发。严复和奈达都强调译 文的文体风格要适应读者的情况。
2.相 异 性 尽管中西翻译理论存在以上相似之处, 但同时也存在差 异,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中 西 的 理 论 传 统 、文 化 背 景 和 评 价 者 个 人 的 理 论 意 识 等 不 同 造 成 的 。据 谭 载 喜 考 证 西 方 的 翻 译 历 史 比 我 国 早300多 年 , 以“翻 译 等 值 ”为 核 心 的 西 方 翻 译 理 论 , 由 于16—18世 纪 盛 行 于 欧 洲 的 理 性 主 义 的 影 响 , 更 加 有 系 统 性 , 明 确 性 , 客 观 性 和 实 践 性 ; 相 比 之 下 , 以 严 复 的“信 达 雅 ” 为核心的中国传统译论主要适合用来分析翻译中的文艺美
西 方 以 奈 达 的“动 态 对 等 ”理 论 为 典 型 代 表 。 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 译者应尽量把原文
的 意 思 传 达 给 译 文 读 者 , 做 到“最 近 似 的 自 然 等 值 ”。 他 突 破 仅仅从语义角度看待等值问题的局限性, 提出了同形式等值 相 对 立 的“ 动 态 对 等 ”的 概 念 。奈 达 把“ 动 态 对 等 ”定 义 为 :“ 翻 译质量, 即用接受语传达原文思想内容, 使译文接受者的反 应 与 原 文 接 受 者 的 反 应 基 本 相 同 。 ”奈 达 的“动 态 等 值 ”强 调 接 受 者 的 主 体 性 、创 造 性 , 强 调 接 受 者 的 需 求 , 从 而 扬 弃 了 “ 文 本 中 心 论 ”的 主 张 。奈 达 的 动 态 等 值 观 为 等 值 概 念 增 加 了 语用因素。他的理论对提高翻译活动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 具有积极作用。
尽管奈达注重了翻译的交际功能和读者反应, 在中西翻 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他忽略了文本的多样性, 因 此, 在一些问题上遭到纽马克的反对。
二 、两 大 理 论 的 对 比 1.相 似 性 纵 观 历 史 , 我 们 发 现 以“信 达 雅 ”和“对 等 ”理 论 为 代 表 的 中西翻译标准均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 由单一到多元, 由静态 到动态, 由规定到描写的转变, 由对原文和作者的重视逐步转 移 到 对 读 者 、译 者 和 文 化 因 素 的 重 视 。这 两 个 标 准 有 很 大 的 相 似性, 其主要体现在追求译文忠实性和对读者的适应性。 ( 1) 追求忠实性原则 综观中西翻译批评的传统, 我们发现两者都存在以原文 为依归的批评准则,把忠实看作最高标准, 只在用词上略有区 别 而 已 。罗 先 章 提 出 中 国 强 调 的 是“ 似 ”, 而 西 方 强 调 的 是“ 等 ” 字 翻 译 要 忠 实 于 原 文,这 也 许 被 认 为 是 译 者 的“天 职 ”。 但 是, 中西现代翻译理论家的研究表明, 译作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 的忠实,其原因大概包括原作语言与译作语言的差距; 有关语 言 文 化 背 景 的 差 距 ; 译 者 理 解 能 力 、语 言 能 力 和 风 格 与 原 作 的 差 距;译 者 本 身 的 理 解 能 力 与 表 达 能 力 的 差 距 ;译 者 社 会 观 和 审 美 观 的 影 响 等 。著 名 学 者 谢 天 振 曾 指 出 :“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 译本对原作的忠实永远只是相对的,而不忠实才是绝对的。” 奈 达 也 提 出 了“ 最 大 对 等 ”和“ 最 小 对 等 ”的 概 念 。“ 最 大 对 等 ” 是等值量的极限值─极大值, 指译文与原文各级各层次价值 的全等。最小等值是等值量的极小值, 超过这个极限就是不 等值, 指译文与原文篇章级深层等值。由此可见, 全等只是一 个理想模式, 一方面, 译者还是需要将其视为翻译的最高标 准 , 另 一 方 面 , 也 不 要 完 全 拘 泥 于 这 一 原 则 而 导 致“ 硬 译 ”, “ 死 译 ”。 ( 2) 遵循对读者适应性原则 如上所述, 等值翻译理论从思想内容与言语形式辩证统 一的观点出发, 研究原作与译作的等值转换,这就使等值概念 的 内 涵 既 包 括“信 ”的 概 念(指 思 想 艺 术 内 容 的 等 值 和 思 想 艺 术 内 容 的 语 义 等 值), 又 包 括“达 ”的 概 念 ( 指 言 语 形 式 中 语 言 符号的流畅通顺程度的等值 ) , 同时还包括“雅”的概念。严复 所说的“雅”, 虽然偏重古雅, 要求用“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 风格, 但实质上是考虑到特定的读者对象, 为了向当时国内的 士大夫阶层介绍西方学说, 当时士大夫们是崇尚古文而鄙弃 白 话 的 。 这 种 提 法 与 等 值 论 要 求“ 从 读 者 感 受 效 果 出 发 ”的 精
学部分, 而翻译研究者除了赵元任为语言学家外, 其余均为 文学创作者, 其对翻译的研究基本建立在经验基础上, 缺乏 系 统 的 语 言 理 论 的 支 撑 , 因 而 带 有 较 强 的 主 观 性 、描 述 性 和 经验性的特征。本文作者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比较, 进一 步阐述其相异性。
( 1) 理论系统性 “对 等 ”理 论 比“信 、达 、雅 ”标 准 更 科 学 。 首先,“对等”概念比较明确, 不易产生歧义。翻译中的对 等 是 指 通 过 原 作 与 译 作 的 言 语 形 式 各 级 ( 词 、词 组 、句 、超 句 体、篇章) 各层次( 语义深层、语用修辞层、语符表层) 的等值转 换 达 到 译 作 与 原 作 思 想 艺 术 内 容 的 等 值 转 换 。 而“ 信 、达 、雅 ” 概念就不同了: 自问世以来, 论者对此作了各种不同的理解与 解释。有的把“信”理解为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内容; 有的理解为 忠实于原作思想内容和言语风格, 后者还主张取消“达、雅”标 准。对于“雅”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 有的理解为“古雅”; 有的 理 解 为“文 雅 ”; 有 的 理 解 为“讲 究 修 辞 ”; 有 的 理 解 为“风 格 ”。 莫衷一是, 不一而足。 其次,“对等”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 理论中纳入了语用因 素, 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起来, 便于吸收语言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的成果使之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同时反过来推广应 用于其它学科, 如当代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机器翻译学等。 而信达雅视角较为单一, 仅从文学美学的角度出发, 与其他学 科的结合性较弱。 由此可见, 西方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均胜于我国, 是 多度、立体式发展的。在同一历史时期, 不同的地域就出现了 不同学派的翻译理论。在我国, 虽然很早就有人对翻译标准 方方面面的问题有所涉及, 但缺乏对事物进行科学论证和系 统 总 结 的 习 惯 , 谈 论 翻 译 标 准 仅 限 于 随 感 式 、印 象 式 的 , 由 于 这种学术传统, 使得理论研究远不如西方那么具有理论性和 系统性。 ( 2) 实践指导性 中国翻译实践的语种单一, 只涉及西方语言和汉语之间 的 转 换 , 是“单 一 体 系 ”, 加 之 参 与 研 究 的 人 数 少 , 理 论 意 识 不 强, 大多围绕同一个问题重复争论, 用词和表达重复单调, 传 统标准不出“信达雅”, 现代标准无外“多元化”。而西方翻译实 践则相对频繁, 涉及语种复杂, 不仅有差距比较小的西方语言 之间的转换, 还有处理西方语言与汉语这样差距比较大的东 西 语 言 之 间 的 转 换 , 所 以“无 论 在 翻 译 理 论 或 翻 译 实 践 上 , 都 留下了比中国翻译传统更为丰富的遗产”, 呈现“百花齐放”的 局面。 此外, 信达雅仅仅为我们提供了翻译标准, 至于如何通向 “信 达 雅 ”, 严 复 并 没 有 给 出 明 确 的 方 法 , 而 奈 达 在 提 出“动 态 对等”理论之后, 又提出了实现“动态对等”的六条原则, 可见, 严复的理论更注重结果, 而奈达的理论侧重于过程, 更具有实 践操作性。 3.两 大 翻 译 理 论 相 异 的 原 因 中西译论的这些不同主要源于思维差异。中国哲学注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