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LA1042、课程名称(中文):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名称(英文):Administrative Law and Litigation3、学时/学分:72学时/4学分4、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原理、民事诉讼法学5、面向对象:法学院本科6、开课院(系)、教研室:法学院7、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叶必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主要教学参考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案例》叶必丰、徐晨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其他主要参考资料:《宪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理》、《道路交通安全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二、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属于法学本科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由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54学时)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18学时)两个部分组成组成,是法学专业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法学整体中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了解这两个部分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制度的内容,掌握解决相关法律问题的技术方法,进而提高法学整体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对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括号中的数字为供参考的学时要求)。
学习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要求和方法(1)第一章绪论(6)1.行政法概述2.行政法的渊源3.行政法的效力4.行政法律关系要求:结合《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内容,掌握行政法的概念、渊源、效力等基本概念,能够以行政法律关系为工具分析行政法中的问题。
第二章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1.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2.行政合法性原则3.行政合理性原则要求:掌握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特性;熟练掌握行政合法性原则和行政合理性的内容并能够将其运用于案件的分析之中。
第三章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2)1.行政主体2.行政权限3.行政相对人和第三人要求:在掌握行政法律关系知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理论和运用方法,能够在具体案例中明确判断出行政权限的范围以及各种主体和第三人。
第四章行政行为原理(5)1.行政行为的特征与种类2.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3.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和时间4.行政行为的错误和瑕疵要求:理解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分类、成立要件和合法要件等知识;掌握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和时间等内容并能具体运用。
第五章行政立法(4)1.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2.行政立法的分类3.行政立法的原则和程序4.行政立法的监督要求:结合《立法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的内容,理解行政立法的概念和性质;掌握行政立法的分类、原则和程序;掌握行政立法的监督。
第六章行政规范性文件(2)1.行政规范的概念2.行政规范的种类3行政规范的法律意义要求:理解行政规范的概念;掌握行政规范的种类及其法律意义。
第七章行政征收(自学)1.行政征收的概念2.行政征收的种类3.行政征收的方式和程序要求:理解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种类;掌握行政征收的方式和程序方面的特征并能准确运用。
第八章行政许可(4)1.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种类2.行政许可的设定3.行政许可的程序4.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与监督检查要求: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内容,理解行政许可的概念和种类;掌握行政许可的设定、程序、实施主体与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知识并能熟练运用。
第九章行政监督(自学)行政监督的概述要求:理解行政监督的基本概念。
第十章行政处罚(6)1.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界限2. 行政处罚的原则3. 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4. 行政处罚的管辖与适用5. 行政处罚的程序要求:结合《行政处罚法》的内容,理解行政处罚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设定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行政处罚的管辖、适用和程序方面的知识。
同时能够准确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具体的法律问题。
第十一章行政强制(4)1.行政强制概述2.行政强制执行3.行政强制措施要求:理解行政强制的基本概念;掌握行政强制执行和行政强制措施的特征和区别;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对相应法律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第十二章行政给付(自学)1.行政给付概述2.行政给付的内容、形式、程序要求:理解行政给付的基本概念。
第十三章行政奖励(自学)行政奖励概述要求:理解行政给付和行政奖励的概念;掌握行政给付和行政奖励的内容、形式、分类和程序等相关知识;对行政给付和行政奖励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之间的区别有清晰的认识。
第十四章行政裁决(自学)1.行政裁决概述2.行政裁决的种类和作用3.行政奖励的条件和程序要求:理解行政裁决的概念;掌握行政裁决的种类、作用、条件和程序方面的知识;清晰地了解行政裁决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以及行政给付等行政行为之间的区别。
第十五章行政合同(1)行政合同的概述及种类和作用要求:了解行政合同的基本知识。
第十六章行政指导(1)行政指导的概述及种类和作用要求:了解行政指导的基本知识。
第十七章行政程序法(4)1.行政程序与行政程序法2.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3.行政程序法的主要制度要求:理解行政程序的概念和特征;了解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掌握作为行政程序法主要内容的具体制度。
第十八章行政法制监督(自学)行政法制监督及其种类要求:理解行政法制监督及其种类方面的知识。
第十九章行政救济概述(自学)行政救济的基本知识要求:结合《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等法律的规定,了解行政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
第二十章行政赔偿(6)1. 行政赔偿概述2. 行政赔偿的范围、请求人和义务机关等要求:结合《国家赔偿法》的内容,掌握行政赔偿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二十一章行政补偿(2)1. 行政补偿概述2. 行政补偿的范围和方式等要求:;掌握行政补偿制度的基本知识以及其与行政赔偿之间的区别。
第二十二章行政复议(4)1.行政复议概述2.行政复议机关和参加人3.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4.行政复议的程序要求:结合《行政复议法》的内容,了解行政复议的概念;掌握行政复议机关、参加人、范围、管辖以及程序等基本知识。
第二十三章行政诉讼概述(自学)1.行政诉讼的概念与特征2.行政诉讼法与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理解行政诉讼的基本知识;掌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二十四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与管辖(4)1.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2. 行政诉讼的管辖。
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掌握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管辖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十五章行政诉讼参加人(4)1.行政诉讼参加人概述2.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3.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理解行政诉讼参加人的概念;掌握行政诉讼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以及第三人之间的不同;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具体问题。
第二十六章行政诉讼的证据(1);1.行政诉讼证据概述2.举证责任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内容,了解行政诉讼证据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举证责任等制度的具体要求。
第二十七章行政诉讼程序(1)1. 第一审程序2. 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要求:在了解行政诉讼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掌握行政诉讼第一审、第二审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的基本结构。
第二十八章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2)1.行政诉讼法律适用概述2.行政审判的“依据”3.行政审判的“参照”4.行政审判处理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理解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基本内容;掌握行政审判中“依据”和“参照”的异同;了解行政审判处理法律规范冲突的规则。
第二十九章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和决定(4)1.行政诉讼判决2.行政诉讼的裁定和决定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掌握行政诉讼判决、裁定和决定的种类内容。
第三十章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自学)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概述及范围、程序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了解和掌握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的基本知识。
第三十一章涉外行政诉讼(自学)涉外行政诉讼概述及基本内容要求:结合《行政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内容,了解涉外行政诉讼概述及基本内容。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本课程无实验和上机的教学安排。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属于大学本科法学专业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课程内容中含有大量的理论推论、法律规范研究和案例分析。
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听取教师讲授、课堂讨论,能逐步掌握相应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理论知识,学会解剖实际的行政法案件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起分析行政法方面具体问题的能力。
六、其它说明1、课程教学网站:2、基于学业规范的要求:应遵守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学生手册(本科生)》中的有关学术诚实方面的规定。
3、个性化的要求:希望学生能采用积极发言等方式参与到课程中来。
撰写人:朱芒院(系)公章:院(系)教学主管签字(盖章):×××时间:。